李海红
- 作品数:14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邯郸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神经内镜辅助多技术联合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锁孔乙状窦后入路(RSA)下听神经瘤(AN)切除术中应用神经内镜辅助多技术联合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锁孔RSA行切除术AN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显微镜下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镜切除术治疗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和超声骨刀技术。比较2组手术全切率、面神经功能保留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肿物全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面神经功能保留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8%,低于对照组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多技术联合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AN切除术中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中面神经损伤,在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方面效果较佳,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
- 李海红宋国智
- 关键词:听神经瘤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神经内镜面神经
- Kawase’s入路手术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研究Kawase’s入路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收诊疗的诊断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均选择Kawase’s入路手术,同期对照组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记录并分析治疗后2组肢体功能差异。结果 (1)治疗后1周、2周、3周观察组的综合痉挛评分(15±3.8、22±3.6、33±3.2)均低于对照组(25±3.4、50±3.33、6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1周、2周、3周观察组的踝背伸时最大等长收缩力矩评分(4.6±2.9、7.8±5.1、8.9±5.0)均高于对照组(3.0±4.0、3.1±4.0、4.6±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1周、2周、3周观察组的上肢表面肌电图协同收缩率(20±2.2、15±2.3、19±1.9)均低于对照组(38±2.1、32±2.0、2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awase’s入路手术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肢体功能有一定影响,但较其他手术入路有更小的损伤,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更小,且患者均能通过功能锻炼而将影响减至最小。
- 宋国智宋利宏王霞晁艳艳常成陈建军李海红张钧
-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肢体功能乙状窦后入路脑干
- 显微手术切除心脏病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因素分析
- 2017年
-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心脏病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脏病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0例,按照患者病灶位置不同选择不同手术位置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效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入选30例患者中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全部切除25例,次部分切除患者4例,大部分切除患者1例。术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显著优于手术前(P〈0.05)。结论:采取显微手术切除心脏病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血管瘤位置采取不同手术位置进行,可明显改善手术治疗效果,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 常成宋国智陈建军李海红张钧
- 关键词:显微手术心脏病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 全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远期疗效随访研究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观察分析全程神经内镜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复发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PTN患者1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96例)和对照组(86例)。观察组采用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血管减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疼痛数值评定量表(NRS)评分]改善情况、术后远期临床疗效[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评分]、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12个月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面部麻痹、咬肌无力、口角疱疹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血管减压术中全程应用神经内镜治疗PTN术野清晰,盲区小,术后即刻疼痛改善效果较好,远期疗效好,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
- 李海红常成晁艳艳宋国智
- 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神经内镜血管减压术乙状窦后锁孔入路
- Kawase’s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Kawase’s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肿瘤位于中脑下部腹外侧、桥脑腹外侧和侧方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0例,采用Kawase’s入路切除手术,观察患者术后全切除率,分别于入院、出院时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于术前、术后12月分别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术后全切除率为96.7%。出院时患者的SF-36量表评分优于入院(P<0.05或P<0.01);术后12月,术后m R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或P<0.01);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Kawase’s入路、术前为再次出血、病变部位、肿瘤大小以及术中肿瘤切除程度为BCM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Kawase’s入路切除肿瘤位于中脑下部腹外侧、桥脑腹外侧和侧方海绵状血管瘤临床效果显著。
- 宋国智刘吉祥常成陈建军李海红张钧晁艳艳
- 关键词: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神经功能预后
- 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诊治进展
- 2011年
- 脑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脑卒中的一种少见类型,约占成人脑卒中的1%~2%[1-2].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CVST的临床诊断获得了更深入的认识,个体化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措施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效果[1,3-4].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病因仍不清楚,许多病例仍然难以获得早期诊断,其治疗仍欠规范[3,5-6].本文分析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CVST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一、流行病学.
- 甄英伟李海红岳树源
-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临床诊治血管内治疗CVST影像技术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其预后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有效性及其预后。方法:选取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严密观察病人术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同时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及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对比病人在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术后病人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的发生率均较术前降低(P<0.05);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不意义(P<0.05~P<0.01),且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良好的疗效,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 宋国智宋利宏王霞晁艳艳常成陈建军李海红张钧
-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预后
- 脑池段三叉神经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显微解剖观察三叉神经、小脑上动脉与岩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以为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模拟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对1 5例(30侧)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解剖,骨窗范围设计为2.00cm×2.50 cm,于4~24倍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显露范围和解剖结构,打开颅盖骨、剔除硬脑膜和大脑组织,显露小脑幕和脑干,通过显微镜解剖三叉神经、小脑上动脉和岩静脉,观察分析相关解剖学变异。结果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可较好地显露三叉神经、滑车神经、岩静脉和小脑上动脉。约36.67%(11/30)标本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1 5例标本内听道上结节形态变异较大,阻挡了对Meckel憩室的显露。其中单干型岩静脉24侧,双干型岩静脉6侧;约22.22%(8/36)岩静脉在内听道内侧缘外侧部汇入岩上窦,63.89%(23/36)在内听道内侧缘与Meckel憩室处三叉神经外侧缘之间汇入岩上窦,1 3.89%(5/36)于三叉神经外侧缘以内汇入岩上窦。三叉神经与岩静脉相对位置关系分为无接触型、接触型、属支"骑跨"型、蛛网膜粘连型和贯穿神经型。结论小脑上动脉和岩静脉与三叉神经解剖关系密切,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责任血管。岩静脉是微血管减压术中必须显露的血管结构,其位置、形态、分支和静脉回流区域存在明显变异,个体化处理岩静脉,有助于手术视野的显露,减少静脉系统并发症。
- 李海红岳树源李勇刚韩建国贺中正
- 关键词:三叉神经脑静脉显微外科手术神经解剖学
- 烟雾病出血相关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1年
- 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脑血管造影表现以颅内大血管的慢性进展性闭塞和颅底异常侧支扩张的血管网形成为特征。烟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可见于所有年龄段的患者。约一半的成人患者表现为颅内出血,但在儿童患者中出血较为少见。烟雾病的治疗主要为外科血运重建,包括直接和间接血运重建,从而起到预防缺血或出血性卒中的目的。在出血性烟雾病中,再出血需引起重视。尽管已证实搭桥手术可明显降低再出血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但出血性烟雾病及再出血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仍需要更多的预测研究来完善和扩大外科手术干预的指征,使外科干预时机更科学更精准,使得烟雾病患者获益最大化。现通过文献学习尝试研究其临床特征和出血之间的潜在联系,探讨可能成为烟雾病出血或再出血的预测因子的因素,包括微出血、脉络膜动脉吻合、伴发动脉瘤、高灌注等。
- 李海红杨建凯宋国智
- 关键词:脑底异常血管网病颅内出血
- Kawase's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究颞下经岩骨前入路(Kawase's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岩斜区脑膜瘤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Kawase's入路组,27例)、对照组(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组,29例)。观察两组肿瘤切除情况、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生活质量评分(KP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肿瘤全切除率(62. 96%)高于对照组(58. 62%),次全切除率(33. 33%)、部分切除率(3. 70%)低于对照组(34. 48%、6. 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111、0. 008、0. 281,P> 0. 05)。术前两组NIHSS、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439、0. 470,P> 0. 05);术后6个月两组NIHSS、KPS评分均显著改善,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t=8. 694,P <0. 05),而KP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456,P>0. 05)。研究组皮下积液发生率(0)、并发症总发生率(11. 11%)低于对照组(13. 79%、34. 48%)(χ2=4. 011、4. 285,P均<0. 05)。结论Kawase's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更有利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改善。
- 宋国智李书瑞王霞常成陈建军晁艳艳李海红张钧
-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岩斜区脑膜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