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永东

作品数:33 被引量:181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动脉瘤
  • 13篇血管
  • 11篇动脉
  • 7篇颅内
  • 6篇血管造影
  • 6篇造影
  • 6篇缺血
  • 6篇覆膜支架
  • 6篇成像
  • 6篇出血
  • 5篇数字减影
  • 5篇栓塞
  • 5篇脑缺血
  • 5篇磁共振
  • 4篇颅内动脉
  • 4篇颅内动脉瘤
  • 4篇脑动脉
  • 4篇脑动脉瘤
  • 4篇急性
  • 4篇覆膜支架治疗

机构

  • 3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同济大学附属...
  • 2篇苏州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上海海事大学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浙江医院
  • 1篇河南煤化集团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作者

  • 33篇李永东
  • 27篇李明华
  • 16篇王武
  • 9篇程英升
  • 8篇顾斌贤
  • 8篇谭华桥
  • 7篇赵俊功
  • 5篇张培蕾
  • 5篇孙贞魁
  • 5篇王珏
  • 4篇陈元畅
  • 4篇尤小芳
  • 3篇朱悦琦
  • 3篇谭华侨
  • 2篇顾一峰
  • 2篇宋红梅
  • 2篇袁广银
  • 2篇高不郎
  • 2篇王建波
  • 2篇吴春根

传媒

  • 21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4篇2016
  • 4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不阻断血/气流的空心/中空球囊导管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阻断血/气流的球囊导管,包括空心/中空球囊和导管,本发明是在球囊导管的球囊上设通孔区域,在所述通孔区域开设一个或多个通孔,从而形成不阻断血/气流的空心/中空球囊管道;所述球囊壁的球囊壁内部为中空结构,且...
李永东李明华
文献传递
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评估无对比剂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检查。对每枚动脉瘤,用3D-TOF-MRA决定患者适合的治疗方法,包括经或不经球囊/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治疗、外科夹闭、保守治疗。3D-TOF-MRA术前治疗计划与DSA最终决策的动脉瘤实际治疗方式相比较判定其临床治疗价值。结果以动脉瘤为基础评估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准确性为96.9%,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3.1%,阳性预测值(PPV)为98.8%,阴性预测值(NPV)为87.1%。依椐3D-TOF-MRA工作位上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可以准确地制定术前治疗计划,其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94.0%、100%、100%、74.4%。结论无对比剂3D-TOF-MRA在检测颅内破裂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可以有效、准确地制定适合的动脉瘤术前治疗计划。
陆靖李永东李明华孙贞魁谭华桥王武顾斌贤陈元畅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四维动态与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诊断脑动脉瘤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 比较4D动态MRA(4D—TRAK)与3D时间飞跃法MRA(3D—TOF—MRA)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度与可靠性。方法52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顺序接受3D—TOF—MRA、4D—TRAK及3D.DSA检查。4D—TRAK结合敏感编码(SENSE)及对比增强时间稳定血管成像(CENTRA)k空间技术,采用单剂量注射10ml对比剂在3.0TMR仪上进行扫描。以3D—DSA为金标准,分别以每例患者及每枚动脉瘤为单位,比较分析4D.TRAK与3D—TOF—MRA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度与可靠性。通过配对Wilcoxor符号秩和检验对2组图像的质量及诊断准确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D—DSA共确诊58枚动脉瘤,4D—TRAK发现51枚,其中假阳性2枚,假阴性9枚;3D-TOF—MRA发现58枚,其中假阳性1枚,假阴性1枚。4D.TRAK与3D—TOF—MRA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以患者为单位)分别为92.31%(48/52)、93.33%(42/45)、85.71%(6/7)和98.08%(51/52)、100.00%(45/45)、85.71%(6/7)。诊断多发动脉瘤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以动脉瘤为单位)分别为74.07%(20/27)、75.00%(18/24)、66.67%(2/3)和96.30%(26/27)、95.83%(23/24)、100.00%(3/3)。亚组分析显示,19枚最大径〈3mm的动脉瘤中,4D-TRAK漏诊了9枚,3D-TOF—MRA漏诊了1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64,P〈0.01)。其余39枚最大径/〉3min的动脉瘤在4D—TRAK与3D.TOF.MRA上均得到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00,P〉0.05)。对于4枚最大径≥10mm的脑动脉瘤,4D-TRAK较3D—TOF.MRA能更完整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及形态。结论将4D—TRAK技术与SENSE、CENTRAk空间技术以及3.0TMR结合显示了其在诊断脑动脉瘤上的潜在价值,但其诊断的准确度仍低于3D—TOF—MRA。在大或巨大动脉瘤需完整显示瘤体形态或需应用低剂量对比剂时。4D.TRAK可作为一种
吴倩李明华张佳胤李永东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段颈内动脉动脉瘤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段颈内动脉(ICA)动脉瘤的柔顺性和疗效。方法31例患者33枚颅段ICA(CICA)动脉瘤患者接受Willis覆膜支架治疗。根据血管造影表现,分为完全栓塞和不完全栓塞。术后第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1次随访复查并收集最初及最终造影结果、死亡率、致残率及最终临床结果等数据。结果42枚覆膜支架中41枚顺利通过ICA并成功释放,成功率97.6%(95%CI:93%~102%)。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3例患者中25枚为完全栓塞,占78.1%(95%CI:63%~93%);7例患者7枚动脉瘤为不完全栓塞(21.9%)。随访血管造影示27例患者共31枚动脉瘤,其中29枚完全栓塞,占93.5%(95%CI:84%~103%);2例为不完全栓塞(6.5%),其中2例患者出现轻度支架内狭窄。临床随访显示15例患者痊愈,14例症状改善。结论初步结果显示,Willis覆膜支架治疗CICA动脉瘤有效且具有良好的柔顺性,但仍需长期随访及大样本临床研究。
孙贞魁李永东李明华谭华桥王武罗七一程英升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颈内动脉
弹簧圈再栓塞或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复发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报道用弹簧圈再次栓塞或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发动脉瘤的经验。方法291例患者共305枚颅内动脉瘤行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随访期间,142例颅内动脉瘤中有41例(28.9%)动脉瘤复发。6个月内有脑血管造影随访的31例共31枚复发动脉瘤纳入本研究,其中20例行可脱卸弹簧圈再栓塞(A组),11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B组)。将动脉瘤血管造影结果分为完全闭塞、不完全闭塞;临床评估分级为完全康复,改善,无变化,加重或进展。收集并分析技术成功率,即刻和末次血管造影结果等资料。结果所有复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和支架置入技术均获得成功。即刻脑血管造影示A组11例(55%)动脉瘤完全闭塞,B组8例(72.7%)完全闭塞;末次脑血管造影示A组10例(50%)动脉瘤完全闭塞,B组11例(100%)完全闭塞,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复发,可以行弹簧圈再次栓塞术或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和闭塞瘤腔。覆膜支架可能比弹簧圈栓塞能更有效地完全闭塞复发动脉瘤。
施万印李永东李明华高不郎方淳程英升王武李文斌赵俊功张培蕾王珏李敏
关键词:复发栓塞覆膜支架
经动脉途径血管内治疗51例外伤性直接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推介最近5年经动脉途径使用可脱球囊、弹簧圈和Willis覆膜支架血管内治疗外伤性直接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DCCFs)和保留颈内动脉(ICA)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动脉途径血管内治疗的51例患者的54处TDCCFs,均首选可脱球囊作为治疗方法,Willis覆膜支架和弹簧圈作为备选方法,术后3~48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一期单纯性可脱球囊成功治疗46处(85.2%)TDCCFs,并保留了ICA。使用可脱球囊、弹簧圈和Willis覆膜支架合计保留了53处(98.1%)TDCCFs的ICA,同时成功闭塞瘘口,仅1例闭塞了单侧ICA和瘘口。单纯可脱球囊治疗40处TDCCFs,单纯Willis覆膜支架治疗2处TDCCFs,单纯弹簧圈治疗1处TDCCF,可脱球囊联合Willis覆膜支架治疗8处TDCCFs,联合弹簧圈治疗3处TDCCFs,其中1处使用了Willis覆膜支架治疗。12处TDCCFs进行了二期和三期治疗。除外5例患者单侧视力损害和(或)脑神经麻痹无明显改善外,术后1 d~6个月其他病例症状呈阶梯型改善,直到消失。术中无一例患者血管破裂、无远端脑栓塞和新发神经系统症状等并发症。51处TDCCFs在最后1次治疗后6个月随访无复发。结论经动脉途径使用可脱球囊栓塞TDCCFs的瘘口和保留ICA仍然是其首选的方法,但当这个方法失败时,Willis覆膜支架和弹簧圈可以作为有效的替换方法或补救措施闭塞瘘口和保留ICA,而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是有效、安全和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但需更多的病例作远期随访,以进一步拓展它的适应证。
王武李明华李永东谭华桥顾斌贤方淳徐浩文王珏张培蕾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外伤可脱球囊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介入肿瘤摘除术治疗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介入肿瘤摘除术(ITR)治疗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4例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采用PVP联合ITR治疗。局麻下,14 G穿刺针及导管穿入椎体,经椎弓根送入工作套管并连续扩张穿刺通道,直到最后一个工作套管进入椎弓根近端。接着经工作套管送入骨髓核钳行椎体肿瘤摘除。最后经工作套管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分别在术后1、3、6个月及每年跟踪并收集数据。结果 24例中23例患者成功施行了PVP和ITR术,技术成功率为95.8%(95%CI:87%,105%)。最终随访临床评估显示,20例患者疼痛得到缓解(疼痛完全消失13例,疼痛减轻7例),疼痛缓解率87%(95%CI:72%,102%)。19例神经压迫症状好转,其中完全康复9例,好转10例,神经压迫症状好转率为83%(95%CI:66%,99%)。结论 PVP联合ITR是介入治疗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何成建李永东顾一峰吴春根李明华宋红梅
关键词: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恶性神经压迫
一种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适用于医学领域。本发明的一种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及覆膜支架系统包括:覆膜和可降解镁合金裸支架,所述覆膜包敷于所述可降解镁合金裸支架的外表面。一种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系统...
李永东袁广银王武杨瑞民
文献传递
小鼠Willis环右颈总动脉灌注Microfil成像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评估通过小鼠右侧颈总动脉途径灌注对比剂Microfil显示Willis环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取20只雄性C57BL/6小鼠(约14周龄,重约20 g)。将小鼠肝素化、麻醉后固定、解剖胸腔,依次自小鼠心尖灌注0.9%氯化钠溶液、4%多聚甲醛溶液和2%戊二醛溶液混合液;分离右侧颈总动脉,经右侧颈总动脉近端灌注Microfil,4℃过夜;取脑后体视镜下观察Willis环。将体视镜下观察到的Willis环定义为完全充盈、大部分充盈和充盈不良。结果 20只小鼠全部灌注成功,其中完全充盈11只(55%),大部分充盈4只(20%),充盈不良5只(25%)。大体观察小鼠Willis环完整,染色血管清晰;体视镜下Willis环充盈、立体。结论通过小鼠右侧颈总动脉途径灌注Microfil显示Willis环方法简单、可行,不仅能使Willis环充盈良好,还能清晰显示其立体结构,具有MRA成像效果。
陈蓦王武李永东李明华
关键词:WILLIS环灌注
脑动脉瘤及相关血管无创成像和微创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李明华程英升王建波李跃华朱悦琦谢志永顾斌贤李永东李文彬王武张佳胤胡丁君陈元畅鲁海涛魏小二
该项目属医学影像学领域。脑动脉瘤是常见病,破裂后病死率高。传统的诊治方法存在着诸多不足,包括常用的插管血管造影(DSA)为有创检查、既有CT血管造影(CTA)和MR血管造影(MRA)敏感性不高、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血管内...
关键词:
关键词:脑动脉瘤微创治疗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