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铭

作品数:9 被引量:115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艾滋病
  • 2篇心理
  • 2篇心理弹性
  • 2篇少年
  • 2篇受艾滋病影响...
  • 2篇青少年
  • 2篇儿童
  • 2篇干预
  • 2篇艾滋病影响
  • 1篇心理健康
  • 1篇心理需求
  • 1篇信任
  • 1篇英文
  • 1篇预防干预
  • 1篇中介
  • 1篇中介作用
  • 1篇人际信任
  • 1篇身心
  • 1篇身心健康
  • 1篇事件相关电位

机构

  • 6篇河南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韦恩州立大学

作者

  • 9篇李晓铭
  • 5篇赵国祥
  • 5篇赵俊峰
  • 3篇方晓义
  • 2篇谷璜
  • 2篇陈琼
  • 1篇单欢欢
  • 1篇董奇
  • 1篇池培莲
  • 1篇李静一
  • 1篇祝庆
  • 1篇张玉洁
  • 1篇林丹华
  • 1篇赵峻峰
  • 1篇王长福
  • 1篇张玮琦

传媒

  • 3篇中国心理卫生...
  • 2篇心理发展与教...
  • 1篇中国特殊教育
  • 1篇中国青年政治...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心理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3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5
  • 1篇199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年轻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与预防干预被引量:4
2005年
探讨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北京市50个18-30岁以及2201个农村流动人口开展定性和定量调查,深入考察了北京市年轻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以及心理行为问题,分析在该人群中开展心理健康预防干预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流动人口心理健康预防干预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
关键词:流动人口心理健康干预
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同胞分离抚养方式与健康危险行为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同胞分离抚养方式与其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6~17岁有同胞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父母双亡)155人参与本研究,根据是否经历同胞分离抚养,把他们分为同胞分离组(n=96)和无同胞分离组(n=59);根据不同的抚养方式把他们分为艾滋病致孤儿童福利院组(n=97)、家庭式抚养所组(n=8)与家族抚养组(n=50)。采用健康危险行为量表进行测评。结果:经历同胞分离抚养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的"饮酒"[(1.6±0.7)vs.(1.4±0.5)]、"打人"[(1.5±0.8)vs.(1.3±0.6)]和"破坏公共财产"[(1.1±0.5)vs.(1.0±0.0)]得分高于无同胞分离抚养组(均P<0.05)。艾滋病致孤儿童福利院抚养组的"打人"得分高于家庭式抚养所和家族抚养组[(1.6±0.8)vs.(1.2±0.4),(1.2±0.4);P<0.05]。多元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经历同胞分离抚养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的"饮酒"和"想要或扬言要伤害他人的行为"[(1.2±0.5)vs.(1.1±0.2)]的得分高于无同胞分离抚养者(均P<0.05)。结论:经历同胞分离抚养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可能比没经历同胞分离抚养的艾滋病致孤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健康危险行为。
李静一赵国祥单欢欢赵俊峰李晓铭
关键词:艾滋病致孤儿童健康危险行为
受艾滋影响儿童的心理需求追踪评估及心理弹性干预:八年研究之旅(英文)被引量:9
2013年
受艾滋影响儿童是指年龄小于18岁,因艾滋病失去父母或与艾滋病感染的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父母感染HIV病毒或因艾滋病去世给儿童的基本生存状态带来挑战,并严重影响儿童的未来发展。在过去八年中,我们课题组两次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项目资助(R01MH76488;R01NR13466),研究并制定干预方案来提高中国农村受艾滋影响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在英文期刊及中文期刊中,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收录于科学索引(SCI)和社会科学索引(SSCI)。我们的研究分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哀伤与心理需求评估(2005-2010)理论框架:在第一阶段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受艾滋影响儿童心理适应的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感染艾滋病可以引发儿童面临一系列的压力事件,这些压力事件累积在一起共同解释了儿童心理及生理健康的变异。研究设计:第一阶段的研究目的在于识别儿童心理健康的各种相关因素。我们采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追踪设计。在定性研究中,我们对儿童、抚养者及社区工作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在定量研究中,我们对来自111个村庄的1625名儿童进行了哀伤与心理需求评估,每年一次共追踪三年。研究结果:①父母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与对照组儿童比较,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经历更多的生活创伤事件、表现出更多的创伤性症状以及攻击性、冲动性和焦虑行为以及学业困难。我们运用增长曲线模型分析了追踪数据,总体来讲儿童抑郁水平呈下降趋势。我们的交叉滞后分析表明,儿童的抑郁水平与感受到或体验到的歧视紧密相关。②保护性因素。包括个体水平、家庭水平、社会\社区水平上三个方面的保护性因素。第二阶段:干预方案预试验(2010-2011)干预设计:我们在本阶段的�
赵国祥赵俊峰李晓铭池培莲
关键词:心理需求心理弹性干预
青少年吸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被引量:60
1996年
本研究从北京地区普通中小学选取1040名被试,探讨青少年吸烟行为模式,以及吸烟行为与学习行为、问题行为、参加的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少年吸烟现象随年级而增加;男青少年吸烟比女青少年吸烟普遍;吸烟行为与偷东西、斗殴等问题行为、学习成绩差、闲逛等有密切关系。这些结果说明了预防。
方晓义李晓铭董奇
关键词:青少年吸烟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自我和谐、感恩与人际信任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考察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自我和谐、感恩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人际信任干预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50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100名正常儿童,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得分越高自我和谐越差)、感恩量表(GS)和人际信任量表(ITS)进行测查。结果: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SCCS得分高于正常儿童[(94.5±13.1)vs.(78.8±7.5),P<0.001],GS与ITS得分均低于正常儿童[(131.6±28.3)vs.(149.7±7.1),(76.0±6.7)vs.(95.9±13.0),均P<0.001]。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SCCS得分与GS得分、ITS得分均呈负相关(r=-0.28,-0.14;P<0.01或0.05),GS得分与ITS得分呈正相关(r=0.21,P<0.01)。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感恩在自我和谐与人际信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36.07%。结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自我和谐与感恩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人际信任得分处于较低水平。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感恩与自我和谐、人际信任密切相关。
张玉洁赵俊峰祝庆赵国祥李晓铭
关键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自我和谐感恩人际信任
手机与青少年身心健康被引量:11
2011年
调查发现:中学生手机依赖率近20%;手机依赖组中学生比非依赖组每天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上,接打更多的电话,发送更多的文本短信,每周玩手机游戏的频率更高,每月的手机话费也更高;手机依赖组中学生更偏好社交和娱乐功能,非依赖组的中学生更偏好日常实用功能。中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亟需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李晓铭
关键词:中学生手机依赖
信任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弹性与未来取向间的中介作用被引量:7
2017年
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养育者信任量表和未来取向量表对河南省某农村地区191名受艾滋病影响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信任和未来取向中的未来期望维度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心理弹性和未来取向以及未来取向中的未来打算、未来控制维度年龄差异不显著;2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心理弹性、信任和未来取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信任在心理弹性和未来取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36.31%。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相应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对策。
陈琼张玮琦王长福谷璜赵俊峰赵国祥李晓铭
关键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弹性信任
听障儿童认知抑制控制的脑电特点被引量:4
2020年
通过认知抑制控制的Stroop范式运用事件相关电位考察听障儿童和对照组儿童在认知抑制控制方面的行为特点以及脑内时程特点。行为结果显示:(1)两类被试在一致条件下认知抑制控制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反应时显著快于不一致条件,表现出冲突效应;(2)组间结果显示,听障儿童的认知抑制控制正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反应时上差异不显著。脑电结果显示:(1)不一致条件在N450上的负激活显著高于一致条件,听障儿童比对照组儿童诱发了更负的N450波幅;(2)不一致条件在SP上的正激活显著高于一致条件,两类被试在SP上差异不显著。结果提示听障儿童在认知抑制控制过程中的冲突监测功能存在障碍,这是由于冲突监测过程中注意分配能力受损所致。
陈琼赵俊峰谷璜邢小莉李晓铭
关键词:听障儿童事件相关电位
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对农村家庭及其子女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为有效控制艾滋病、保障社会安全和维护国民健康,2003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对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文章结合实证访谈,评述了这一政策的贯彻落实所获得的积极成效,分析了在救助艾滋孤儿方面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该文的研究资料基于2006-2007年间在中国中部2个农村县所作的实证调查,包括对65人的详细访谈。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政策已经获得一定的积极成效,但仍有某些需要改善之处。
赵群李晓铭方晓义赵国祥赵峻峰
关键词:艾滋病农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