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峰 作品数:8 被引量:20 H指数:2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哲学宗教 更多>>
千手眼大悲像的初步考察——以大足宝顶为例 2015年 大足宝顶'千手观音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身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同类摩崖石刻。唐贞观中,沙门智通译《千臂千眼经》(经题《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睨经》)堪称千手观音法之初出,自此中国始有千手眼大悲信仰。武周时,乌仗那高僧达摩战陀于妙氎上画一千臂菩萨像进献武则天,神皇令宫女绣成或使匠人画出流布天下。这应是迄今所知中土最早的千手菩萨像。此后各地雕塑或绘制的千手眼像,在达摩战陀所制祖本的基础上,主要依据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大悲心经》(经题《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创作。智通译本所据梵本原名疑为Nilakantha,意为孔雀;伽梵达摩译本依据另一梵文原本五Aryanilakantha nama dharani迻译,其中Arya-nilakantha,意为圣孔雀。现存千手眼大悲像整体造型如孔雀开屏之状,疑达摩战陀所创祖本与梵本原始经名有关。武周沙门波仑曰:'千手千眼菩萨者,即观世音之变现,伏魔怨之神迹也。'北宋文人黄庭坚认为:'千手眼大悲菩萨者,观世音之化相也。'换言之,千手眼菩萨与一般观音不能等同,大悲像乃观世音所放'神通之相'。故此,中土现存这种画塑应称'千手眼大悲像'为妥,简作'大悲像'。 李崇峰关键词:千手观音 译本 龟兹与犍陀罗的造像组合、题材及布局 作为古代西域的佛教中心,位于犍陀罗与中国内地之间的龟兹,理应分享犍陀罗佛教信徒对“历史”佛与未来佛崇拜之热情。结果,如何平衡现在佛释迦与未来佛弥勒,成为龟兹艺术家在石窟造像组合与题材布局方面的一大创造。
首先,... 李崇峰关键词:考古学 石窟造像 佛教艺术 文献传递 造型与技法——笈多艺术对中土佛像的影响 被引量:1 2018年 中国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与绘画多受天竺笈多佛教艺术的影响,反映在造型与技法方面尤为显著。秣菟罗佛像的大衣轻薄贴体,如水浸般隐约显现身体轮廓,自双肩垂下的U字形衣褶形如水波。秣菟罗创造的这种轻纱透体的'出水式'法服,成为五六世纪天竺各地雕造佛像竞相模仿的典范。炳灵寺第169窟雕造的立佛与云冈第18窟镌建的佛像,从形体造型到服饰样式,显示出极为清晰的秣菟罗笈多佛像'体法'。成都发现的阿育王像和青州出土的诸多北齐佛像,流行薄衣、隐现肌体,显然受到了秣菟罗笈多佛像造型的影响。据印度《毗湿奴最上法往世书》,古代天竺绘画技法的核心是晕染,即'天竺遗法'。阿旃陀石窟晚期壁画采用晕染、点生和高光等多种技法,尤以晕染与高光合璧最为常见,整个人体造型立体效果明显。这种技法,后来在龟兹和敦煌等早期石窟中广泛采用。此外,'佛事画''张家样'创立者张僧繇537年在建康一乘寺画'凹凸花',与阿旃陀晚期壁画的绘制年代大体相当。中土现存最早的纪年'凹凸法'画迹,是大同新发现的469年绘制的石椁板。作为保守的宗教艺术,笈多佛像的造型与技法,对南北朝'佛事画'与雕塑的创作产生了相当影响。 李崇峰关键词:佛教艺术 佛教造像 张僧繇 佛教雕塑 菩提像初探 被引量:2 2012年 菩提像系汉文术语,应指'珠璎宝冠、奇珍交饰'、偏袒右肩、结跏趺坐、作触地印之佛像,表现悉达多太子在伽耶菩提树下指名地神作证、行将成道前之形象。这位穿着华贵的太子,璎珞庄严,宝冠繁复,项严宽大,臂玔精致。在印度现存早期佛教雕塑中,太子辞别车匿后从未发现佩戴任何饰物。依据玄奘和王玄策记载,这种学界俗称'宝冠佛'之形象乃彌勒所造,因其'恐工人之思不测圣容,故我躬来图写佛像'。五至7世纪,当时居住于摩诃菩提寺及那烂陀的高僧大德,偏重弥勒之学,故而对弥勒规摹之像推崇备至。玄奘、王玄策、义净以及天竺高僧地婆诃罗等都曾到两寺朝拜、留学或修行,目睹'像今尚在,神功不亏',待其返国或东行时请回粉本。因此,这种形象在7世纪盛行中土,疑为上述两寺寺学影响之结果。 李崇峰关键词:弥勒菩萨 中土 鸠摩罗什译经与中土石窟营造 被引量:1 2014年 龟兹佛教向重小乘。4世纪后半,鸠摩罗什在龟兹弘扬大乘。当此前后,克孜尔石窟皆有大乘佛教题材的塑画。罗什是北禅大师,开窟与重禅乃北朝佛教两大特点。高允《鹿苑赋》日:'凿仙窟以居禅。'当时主持开窟者多为禅僧,如乐傅与敦煌莫高窟,昙曜与平城武州山石窟寺,僧稠与安阳石窟等。据罗什所出禅经,禅修须先观相;禅观对象大体有释迦牟尼佛、释迦与多宝佛、无量寿佛、三世佛、十方佛、七佛和弥勒菩萨等,皆系北朝石窟中的主要造像。唐代以降,尽管玄奘、义净等新译佛典多出,但鸠摩罗什旧译经律论仍流传较广,敦煌藏经洞出土了大量鸠摩罗什译本写卷。当时地面寺院和石窟寺中的许多经变,多依鸠摩罗什译本创作。以敦煌莫高窟为例,'法华经变'据鸠摩罗什译本绘制,'维摩诘经变'依罗什译本变相,'西方净土变'以罗什新译《无量寿经》为据,至于盛唐时期绘制的'弥勒经变',则大多依竺法护和鸠摩罗什译本。因此,鸠摩罗什译经,对中国佛教石窟寺的营造产生了相当影响。 李崇峰关键词:鸠摩罗什 译经 因岩结构与邻岩构宇——中印石窟寺外观初探 被引量:4 2018年 佛教石窟寺既是对一般寺院(地面寺院)的模仿,也可视作同时期砖木结构或泥笆草庐之寺的石化形式,这在印度石窟群中表现得颇为显著。其中,木构或砖石垒砌的vihāra(僧坊)是石雕lēna(僧坊窟)的原型,即lēna模拟vihāra雕造;而chētiyaghara(塔庙窟),则为木构caityagrha(塔庙)的石化形式。印度典型塔庙窟的外立面,如珀贾第12窟,系模仿木结构塔庙的正面雕镌和营造。早期塔庙窟皆无石质前壁,而以高大的木构门屏替代。拱形明窗与门道相连,拱顶呈尖状,栱腹雕出仿木椽头,栱两翼弯曲斜下,拱脚外张,完全模拟地面塔庙之外貌。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武州山'凿石开山、因岩结构'。云冈第19、18、7、8等窟的崖面遗迹显示:窟外接建的木构檐饰或殿阁,山面向前,形如尖栱。石窟外貌作尖栱和木构与岩体相结合,应与印度早期石窟寺有关,如珀贾第12窟前壁即采用半石雕半木构之法营造。从第二期开始,云冈石窟出现仿木结构的石雕窟檐。如第9、10窟模拟汉式木结构殿阁,外立面形如一座'正面六间的木构建筑'。这种模拟木结构的石雕窟檐,应对武州山后续石窟的营造产生影响,开中土石窟寺外貌仿木结构石雕之先河。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区窟前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中洞与南洞的策划与设计,可能基于高宗'邻岩构宇、别起梵居'之理念,外貌意在模仿唐代'国家大寺'规制。当时长安与洛阳大型佛寺受天竺祇洹寺影响,基本都采用多院落式布局,如长安大慈恩寺'仿给园','大唐西明寺以祇园精舍为规模'。道宣所记祇洹寺,正中佛院有'前佛殿'和'后佛说法大殿'之分;龙门擂鼓台区窟前营造的木构殿阁疑作'前佛殿'之用,而岩石主室或为'后佛说法大殿',同时建造了高水平的石砌踏道与'殿阶基',致使佛教石窟寺的中国化登峰造极。敦煌等地唐五代以降流行的大型木结构窟前殿堂建筑,� 李崇峰关键词:石化 模仿 中印支提窟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997年 印度佛教寺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最初,比丘们尚无严格称谓的居住场所。他们“此时住这,彼时居那;或栖止林地,或安身树下;或托迹山坡,或容身洞穴;或隐居墓地,或托足森林;或卜居旷野,或存身草堆。”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奉献给佛及其信徒的竹林精舍,是佛教创始以来提供给僧伽的第一座寺院。标志着它是早期寺院制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而皇室及大众信徒的慷慨捐赠,对于佛教寺院的创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寺院大多为木结构,房基为砖砌或石垒。其后随着寺院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们演变为多层砖结构,并添加若干附属建筑。孔雀王朝阿育王创始了开山造窟活动。对佛教徒来说,在山丘和崖壁上开凿石窟寺院,成为一种普遍实施的正规手段。石窟寺院就是摹仿地面寺院建成的。一处石窟群,就是一处地面寺院建筑的再现。最先为和尚开凿的是住宅窟,即比丘窟(Bhiksu—guha),尔后逐步地把支提窟、方形窟等添补到寺院群体中来。根据洞窟形制和使用性质的不同,印度的佛教石窟大体可以分为僧人生活用宏和礼拜仪式等宗教活动用窟两种。伴随着佛教的传播,这种石窟建筑亦同其它佛教艺术形式,如塔、雕刻及绘画等一道步出印度国门,流布于东方世界各地。 李崇峰关键词:中心柱窟 佛塔 塔身 佛教石窟 佛教东传与丝绸之路 2015年 古代天竺的佛教寺院主要由浮图/塔院和僧坊/僧院二部分构成,其中塔院是信徒的最上供养之所,僧院则是比丘的栖止禅修之处。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魏书:释老志》),以供奉舍利的佛塔为中心设置,故葛洪《字苑》云:“塔,佛堂也。”塔通常含有寺院之意,故而早期文献通常把佛寺称作“塔寺”;鉴于佛寺的主要建置为一佛塔,当时汉地也有以塔的层数称作寺名者,如《出三藏记集》记载道安曾“住长安城内五重寺”。至唐代,则流行以殿堂为主的大型院落式佛寺。 李崇峰关键词:佛教寺院 丝绸之路 东传 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