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健
- 作品数:166 被引量:1,892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外源基因转化螺旋藻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外源基因重组到螺旋藻中,从而获得转基因藻体的方法。本方法以含有外源基因的具有原核表达元件的质粒为转化载体,通过常规转化方法对螺旋藻细胞进行转化处理,再进行继代选择性培养,即可获得转基因螺旋藻。本方法具有简...
- 李宝健曹吉祥徐增富邱国华
- 文献传递
- 粗糙脉孢霉瓜氨酸需求型突变株的分离被引量:4
- 2000年
- 对粗糙脉孢霉双突变株arg4,arg13进行了紫外诱变,利用过滤富集法分离了不能利用鸟氨酸、能利用瓜氨酸的3个突变株.利用互补实验将分离的约60个突变株分成了4个互补群,这可能代表4个独立的基因位点.
- 刘秋云李蕾蒋一帆罗樨李宝健
- 关键词:粗糙脉孢霉突变株
- 多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被引量:17
- 2001年
- 将功能互补的抗真菌病基因或抗虫基因共同转化水稻植株 ,可望获得既抗病又抗虫的转基因水稻植株。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 基因 Pin ,苏云金杆菌毒蛋白 Cry ( b)基因 B.t.,以及 PPT乙酰转移酶基因 bar构建在一个载体上。水稻碱性几丁质酶基因 RC2 4与大麦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 B- RIP构建在另一个载体上。两载体共同转化水稻植株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 冯道荣邱国华许新萍刘秋云李宝健
- 关键词:植物转基因多基因表达
- 玉米叶片细脉原生韧皮部筛分子的分化和超微结构 : 原生质体的变化被引量:9
- 1998年
- 玉米(ZeamaysL.)叶片细脉原生韧皮部筛分子开始分化时,首先出现长的粗面内质网潴泡和增厚的细胞壁,随后在质体中出现其特征性的拟晶体内含物。随着分化的进行,长的粗面内质网潴泡转化为较短的形态,最后聚集成一些小的堆叠并失去其核糖体。细胞核发生退化,但常保持到成熟期的后期,此时的细胞核由双层核膜或某些部位仅由内核膜包被,内含电子致密的不定形染色质团块。随后双层核膜破裂而变得不连续。在细胞核开始退化时,核周腔局部膨大。有的膨大核周腔的外核膜破裂,并伴随邻近的部分细胞质解体。在核退化过程中,除内质网外,质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也发生变化,而核糖体、细胞质基质、液泡和高尔基体则解体消失。成熟原生韧皮部筛分子的原生质组分分布在细胞边缘,由质膜、线粒体、小的滑面内质网堆叠及具拟晶体的P型质体组成。随着邻近后生韧皮部筛分子分化的进行,成熟原生韧皮部筛分子的原生质组分逐渐退化,最后消失。
- 欧阳学智谢绍萍李宝健
- 关键词:筛分子分化玉米原生质体
- 存在水稻中新型农杆菌毒性区基因的信号分子被引量:5
- 1995年
- 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Ti质粒毒性区基因所编码的特殊的接合系统将介导T-DNA由农杆菌向高等植物的运动和转移.在双子叶植物中,该系统可通过二元调节系统被许多植物酚类激活.然而,对单子叶植物,尤其是禾本科作物而言,有关毒性区基因诱导因子的报道甚少.我们曾采用带有vir::lacZ融合基因的农杆菌系列菌株,研究了水稻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的渗出液及提取液对农杆菌毒性区基因的激活作用,发现只有在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扬花期的叶片才能检测到较强的诱导活性.我们纯化了水稻中的毒性区诱导信号分子(RVS),其中一个为3,5-二羟-3’,4’-亚甲二氧基-5’-亚甲二氧基-5’-甲氧基-β-羰基二氢查耳酮(C_(17)H_(14)O_7).RVS的诱导方式与乙酰丁香酮(AS)相似,均随诱导物浓度和时间变化而变化.结果表明:在水稻中存在着毒性区基因诱导的信号分子,但只有在特定组织及特定发育时期才可被明显检测到.
- 尹中朝李宝健施骏许耀刘吉开
- 关键词:水稻信号分子农杆菌TI质粒基因
- 鱼腥草转基因受体系统的建立
- 1999年
- 将鱼腥草无菌苗的叶片连同叶柄一块切下,(1)用打孔器打下5mm直径小圆片、(2)用解剖刀切下1mm左右叶柄、(3)带一段叶柄的叶片作为外植体接种于附加有不同浓度BA及NAA的MS培养基上。发现单独使用BA仅能诱寻个别外植体分化出芽,而将BA和NAA配合使用效果好得多,尤以BA3mg/L附加0.1至0.5mg/L NAA效果为最,三种外植体均有较高的分化率。芽长大成小苗后,移植到附加0.05或0.1mg/L NAA的MS培养基中,2周后均能生根。
- 李华平贺竹梅李宝健
- 关键词:鱼腥草
- 植物系统获得的抗病性和信号传导被引量:96
- 1999年
- 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在这种长期相互影响的共进化过程中,植物逐渐形成一系列复杂而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在植物抵御病原微生物侵染的过程中,宿主植物的抗病基因(R)产物与病原微生物无毒基因(Avr)产物的...
- 余迪求岑川李宝健傅家瑞
- 关键词:抗病性信号传导水杨酸植物系统
- 一种粗糙脉孢霉基因组DNA的快速制备方法被引量:7
- 2001年
- 刘秋云罗樨赫然李宝健
- 关键词:粗糙脉孢霉基因组DNA
- 酵母基因组DNA的两个简易制备方法被引量:8
- 2002年
- 罗樨刘秋云何康泽赫然李宝健
- 关键词:基因组DNA酵母
- 转基因抗病玉米饲喂Wistar大鼠食用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利用不同剂量的转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转基因抗病玉米粉饲喂Wistar大鼠28d,之后继续用相同剂量未转基因的对照玉米饲喂1w。检测实验期和恢复期Wistar大鼠食用转基因玉米的食用安全性。方法:将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和饲喂转基因玉米低、中、高剂量组等4个组,每组雌雄各半,经口28d摄入转基因玉米。饲喂期间对大鼠的一般生活状况、体重增长进行观察;大鼠饲喂期和停止饲喂后1w,统计其食物利用率;连续喂饲4w末和停止喂养后1w,对大鼠血清生化学指标进行检查,同时进行解剖学检查。结果:大鼠饲喂转基因玉米后,与对照组比较,一般生活状况无明显差异,无任何中毒症状出现,全部动物健康存活;与对照组同期同性别的大鼠相比,体重增长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喂饲4w末和停止喂饲后1w食物利用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饲喂转基因玉米期间,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指标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大体解剖肉眼观察,各脏器颜色形态未见异常,脏器系数未见异常。结论:实验周期内转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转基因抗病玉米对Wistar大鼠生长发育无明显不良影响,转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转基因抗病玉米及其亲本玉米对大鼠具有同等的食用安全性。
- 刘明李宝健仇玉兰裴秋玲王景雪
- 关键词:转基因玉米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食用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