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金光

作品数:10 被引量:90H指数:5
供职机构: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多层螺旋CT
  • 2篇医学影像
  • 2篇影像
  • 1篇灯箱
  • 1篇低剂量
  • 1篇低剂量螺旋C...
  • 1篇低剂量扫描
  • 1篇多排螺旋CT
  • 1篇多期增强扫描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颅脑
  • 1篇学法
  • 1篇学生小讲课
  • 1篇医学影像学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特征
  • 1篇影像诊断
  • 1篇影像诊断技术
  • 1篇阅片
  • 1篇诊断价值研究

机构

  • 8篇成都医学院第...
  • 2篇成都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37...

作者

  • 10篇曾金光
  • 3篇张志
  • 2篇吴少平
  • 1篇查晓霞
  • 1篇游岚岚
  • 1篇陈丽
  • 1篇唐曦
  • 1篇宋晓琴
  • 1篇骆伟
  • 1篇骆伟
  • 1篇陈丽
  • 1篇王卫
  • 1篇谭兵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华今日医学...
  • 1篇中国CT和M...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09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层螺旋CT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作用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研究并分析对消化道出血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的诊断效果。方法:收集消化道出血患者共26例,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诊断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探讨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结果:经研究发现,在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多层螺旋CT的诊断敏感度为91.3%,阴性预测值可达到60.0%,阳性预测值可达到100.0%。结论:在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多层螺旋CT能够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并提供可靠的依据。
曾金光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多层螺旋CT
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肝脏肿瘤的意义被引量:37
2017年
目的:探索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肝脏肿瘤的意义。方法:选择141例经病理确诊为肝脏肿瘤并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患者资料,观察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诊断肝脏肿瘤的不同表现及结果,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观察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脏肿瘤的敏感性。结果:CT平扫共发现病灶93例;多期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发现141例,门静脉期发现112例,延时期发现108例。平扫与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相比,病灶检出率明显较低;在CT增强扫描下,大部分病灶呈典型征象,可以确诊。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血管瘤的灵敏度为88.9%,脓肿的灵敏度为71.4%,局灶结节性增生的灵敏度为83.3%,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1.6%,肝转移瘤灵敏度为97.8%,总准确率为88.7%。结论: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能较准确地鉴别肝脏肿瘤病变,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治疗。
曾金光张志
关键词:多排螺旋CT肝脏肿瘤
《医学影像学》大班理论课“竞赛性学生小讲课参与式教学法”的效果评价被引量:5
2009年
为克服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大班理论课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沿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具有竞赛性质的"小讲课参与式教学法"随机对照研究方案。考试与调查结果表明,试验班学生成绩提高显著,学生对该方法比较认同(80.16%),验证了讲授式与参与式教学方法联合使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值得在类似课程理论教学中推广。
吴少平宋晓琴查晓霞陈丽曾金光骆伟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学生小讲课
CT灌注扫描对小肝癌分化及肝硬化程度的判断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CT灌注扫描对小肝癌分化及肝硬化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小肝癌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行健康检查的健康志愿者47名作为对照组。均行肝脏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灌注扫描。记录并比较两组肝动脉分数(HAF)、平均通过时间(MTT)、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结果小肝癌CT表现以稍低密度结节影、边界不清、不均匀强化为主。不同肝硬化程度小肝癌与对照组之间HAF、HA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肝硬化程度加重,HAF及HAP相应增大;不同分级小肝癌患者与对照组之间HAF、HAP、P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肝硬化分化程度增加,HAF及HAP相应增大。结论肝脏CT灌注扫描可有效评估小肝癌患者分化程度及肝硬化程度,利于患者病情的判断。
曾金光
关键词:小肝癌肝硬化CT灌注扫描分化
头颅CT伪影误诊6例
2003年
曾金光
关键词:头颅CT检查伪影误诊CT机故障
新生儿颅脑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新生儿颅脑低剂量扫描方案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连续受检的123例新生儿(77例足月新生儿和4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行颅脑常规剂量及低剂量扫描,扫描管电压均为120kv,管电流分别为150mAs、40mAs及30mAs。比较3组CT吸收剂量指数(CTDIw)、剂量长度乘积(DLP)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低剂量组X线吸收剂量明显减低。随管电流降低,3组被试图像质量逐渐降低(P<0.001),不合格图像逐渐增加,但40mAs组与常规组可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mAs组的足月新生儿不合格图像较多,而30mAs组和40mAs组可满足诊断要求的早产儿图像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层螺旋CT 40mAs及30mAs新生儿颅脑扫描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的辐射剂量,40mAs及30mAs扫描法可分别作为足月儿及早产儿颅脑CT检查的首选方案。
张志史勇跃曾金光谭兵王卫
关键词:新生儿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
脊柱结核CT和MRI影像学特征比较研究被引量:29
2017年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在CT和MRI中的影像特征及其比较价值,提升脊柱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经过利福平和异烟肼等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果和手术之后具有病理结果的30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观察脊柱结核的CT和MRI影像征象。结果 2例颈椎结核,6例胸椎结核,7例胸腰椎结核,10例腰椎结核,3例腰骶椎结核,2例骶椎结核。脊柱结核在CT扫描表现为溶骨性、虫蚀状、碎骨片状骨质破坏并伴有硬化,椎管受累,冷脓肿的形成,椎间隙变窄等,其中椎旁软组织中可见砂粒样钙化;脊柱结核在MRI扫描表现为椎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形成,椎间盘破坏,椎管受累等,其中破坏区周围见不同程度的水肿区。结论结合CT和MRI的在影像检查中各自存在的优越性,采用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全面呈现出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点,大大的提高了脊柱结核的确诊率,更易于脊柱结核和其他具有相似病症的疾病的区分,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曾金光
关键词:脊柱结核回顾性分析CTMRI
开放性多学科综合实训项目在提升医学影像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评价在开放性综合实训室开展多学科综合实训项目对提升医学影像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教学效果。方法:将本校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读的2014级122名学生按班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开展多学科开放性综合实训项目,对照组开展开放性实训练习。比较两组综合学科理论考试成绩、临床思维考核成绩及综合技能考核成绩,以及比较两组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采用SPSS 23.0进行t检验。结果:①试验组综合学科理论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80.33±3.70 vs.74.56±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临床思维考核及综合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87.58±3.15 vs.74.52±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问卷调查中显示,试验组学生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表达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肯定度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开放性综合实训项目在优化开放性实训教学中有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多学科综合性理论知识和影像技能掌握的程度方面得到了提升,职业核心能力要求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符合现代医学教育提倡的"打造医教协同、多学科融合的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性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要求。
唐曦吴少平曾金光游岚岚张志刘洪
关键词:开放性实训项目医学影像职业胜任力
一种影像诊断阅片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影像诊断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影像诊断阅片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
陈丽骆伟曾金光
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7例病理诊断为小肠间质瘤的患者,对其MS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SCT平扫可以清楚地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脂肪间隙、密度、钙化灶以及生长方式等;对病变组织进行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明显增强,延迟期较静脉期明显增强;低危病例肿瘤以<5 cm、形态规则、脂肪间隙清晰、密度均匀及腔内型生长为主,而高危病例肿瘤以≥5 cm、形态不规则、脂肪间隙模糊、密度不均匀、腔外型及混合型生长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64,P<0.05)。结论:MSCT可初步判断小肠间质瘤的良恶性及其程度,有利于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及预后评价。
曾金光
关键词:小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