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茂
- 作品数:16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怀化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简易CPAP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 2011年
- 目的探讨简易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CPAP)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5例新生儿呼吸衰竭应用简易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并与对照组2 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8.0%;对照组显效率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简易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提高血PaO2,是基层治疗呼吸衰竭最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 黄慧君曾凡茂万绍勇
-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衰竭
- 川崎病患儿血浆脑利钠肽、N末端脑利钠肽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浆脑利钠肽(BNP)、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KD患儿28例为KD组(其中不完全KD6例);同期住院的呼吸系统感染患儿28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急性期、恢复期血浆BNP、NT-proBNP水平,并检测两组外周血象、C反应蛋白(CRP)、心脏彩超等。【结果】KD组急性期血浆BNP、NT-proBNP值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及对照组(P〈0.01)。不完全KD组血浆BNP、NT-proBNP值与典型K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KD组恢复期血浆BNP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T-proBN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KD组急性期BNP、NT-proBNP值与CRP、WBC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BNP、NT-proB-NP可用于协助KD的早期诊断,减少不完全KD的漏诊或延迟诊断。NT-proBNP血浆浓度较BNP高且恒定,更有利于检测。
- 曾凡茂
- 新生儿电解质紊乱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 2008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电解质紊乱发生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我院儿科住院新生儿152例,共采集血标本290份,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K+、Na+、Cl-、Ca2+浓度及血糖、尿素氮等,必要时查心电图、记录出入水量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1)290份血标本中电解质紊乱125例,发生率43.1%。混合性电解质紊乱51例:其中低Na+伴低Cl-、低Ca2+ 38例;低Na+伴高K+13例。单纯性电解质紊乱74例:其中高K+30例;低K+8例;低Na+25例;高Na+11例。血Na+〈120mmol/L26例,其中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5例.(2)125例电解质紊乱标本中溶血50例,占40.0%。以头皮静脉与大隐静脉采血溶血发生率高,共34例,占68%;溶血以生后7天内危重新生儿为多数,共38例,占76%。结论新生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临床以低血Na+、高血K+多见,标本溶血发生率亦高;并受多因素的影响。对重度顽固性低Na+血症不容忽视。
- 曾凡茂饶合兰
- 关键词:新生儿电解质疾病抗利尿激素
- 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应用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适宜喂养方式。【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儿科住院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86例,胎龄29~34周,体重10001499g。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传统间歇喂养组):每2h快速胃内注奶1次,5min注入完毕。起始奶量2mL/kg,每d递增1mL/kg。B组(间歇持续喂养组):起始奶量2mL/kg以推注式电子输液泵泵入,泵入时间1h,每2h1次,每d递增奶量1mL/kg。C组(间歇持续喂养+非营养性吸吮组):在B组基础上辅以非营养性吸吮,每次3~5min。所有患儿根据体重计算每日所需能量,胃肠道喂养后不足部分给予外周静脉营养。观察3组奶量、喂养耐受情况、血糖值、黄疸持续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喂养不耐受共发生24例:其中A组14例,B组7例,C组3例;A组发生较多且重。血糖值:A组血糖波动较大,B、C两组相对稳定。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完全胃肠营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组间比较:C组明显短于A组(P〈0.01),B组短于A组(P〈0.05),C组短于B组(P〈0.05)。【结论】早期喂养、间隙持续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均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胃肠功能完善、血糖稳定和体重增长,联合应用效果更好。基层医院可行。
- 曾凡茂黄慧君明靖淞
- 关键词:婴儿出生时低体重胃肠外营养
- 新生儿产伤35例分析
- 2003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产伤易发因素,以期引起产科、儿科医务人员及卫生主管部门重视。方法:回顾总结过去2年住院新生儿,诊断经过CT、X线照片检查及相关科室会诊明确。结果:294例住院新生儿中,新生儿产伤35例。其中颅内出血19例,肩关节脱位6例,锁骨骨折5例,臂丛神经麻痹3例,口底撕裂伤1例,帽状腱膜下出血并核黄疸1例。治愈好转33例,死亡2例。结论:本组产伤占同期住院新生儿11.9%,所致损伤较为严重,致伤因素多为胎位不正、助产方式不当及巨大儿等。
- 曾凡茂肖功秉
- 关键词:新生儿产伤胎位不正助产方式巨大儿
- 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危重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儿科危重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住院患儿经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分为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分别于入院时、住院3 d、7 d抽血检测CRP值。【结果】CRP阳性率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分别为89.7%与86.2%,无显著性差异。但CRP值危重组94.97±13.32 mg/dl明显高于非危重组25.34±7.59 mg/dl,P<0.01。且危重组死亡病例CRP值进行性增高,提示病情恶化。危重存活病例及非危重病例CRP值逐渐降低。【结论】CRP检测对危重病例早期诊断是一项简易而灵敏的指标,并对疗效与预后判定有帮助。
- 许燕山曾凡茂明靖凇
- 关键词:C反应蛋白质
- 高频喷射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218例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采用高频喷射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可行性。【方法】住院新生儿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218例,I型呼衰143例,Ⅱ型呼衰75例;综合治疗同时采用高频喷射通气,每12h复查血气,观察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并观察有无气压伤、氧中毒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副作用发生。【结果】198例于高频喷射通气0.5~1h症状明显改善,脉搏氧饱和度达90%以上,均治愈(占90.8%)。两型呼衰治疗前后PaO2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O.01);PaOz恢复正常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型呼衰治疗前后PaCO2有显著性差异(P〈O.05)。14例因病情危重放弃治疗。6例高频通气后1h症状无改善而改气管插管常频机械通气。【结论】高频喷射通气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且操作简便,基层医院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 曾凡茂万绍勇饶合兰黄慧君明靖淞
- 关键词:婴儿疾病高频喷射通气
- 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以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2908例住院患儿常规检测血液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1:80为阳性诊断标准,采用红霉素治疗或阿奇霉素治疗。统计分析相关因素。【结果】Mp-IgM阳性934例,阳性率32.1%;各年度Mp感染检出率有逐年增高趋势,一、四季度患儿检出率及3~6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不同疾病Mp检出率以热性惊厥(36.1%),急性支气管炎/肺炎(35.9%),急性扁桃体炎(32.7%),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1.8%)检出率最高。肺外表现443例(47.4%)。阿奇霉素治疗退热时间(2.2±0.97)d,平均住院日(7.5±0.99)d较红霉素治疗退热时间(4.6±1.08)d,平均住院日(9.3±1.01)d为优(P均〈0.05)。【结论】住院患儿Mp感染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常年发病,以冬春季节偏高;其中以呼吸道疾患与热性惊厥起病较为多见,肺外表现和混合感染亦常见。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较好。
- 曾凡茂饶合兰万绍勇黄慧君明靖凇
- 关键词:住院支原体肺炎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7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主要为围产期因素、感染性病症因素、母乳性黄疸因素以及ABO溶血病因素,且新生儿年龄<7 d与≥7 d的高胆红素血症关联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工作人员应准确掌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临床特点,多关注新生儿围产期护理指导,尽可能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降低和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 明靖淞曾凡茂黄慧君
-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产期
- 183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发病情况及治疗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及治疗。方法 对1 383名学龄儿童,采用填写康纳氏(conner’s)多动症评分量表简明家长和老师评分,凡家长或老师评分超过1 5分者学龄儿童最后按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CCMD - 2 -R诊断标准诊断,并进行利太林等药物治疗。结果1 383名学龄儿童中:男70 3例,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 5 3例( 2 1 .76% ) ,女680例,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30例( 4 .41 % ) ;起病年龄1~3岁占45 .90 % ,3~7岁占47.0 0 % ,7~1 1岁占7.1 0 % ;主要症状以单项计,注意不集中占98.36% ,动作过多占98.91 % ,冲动行为占93.99% ,学习成绩不及格占46.99% ;发病因素主要为环境因素、产时窒息,其次为脑外伤等;老师康纳氏评分大于1 5分者占98.36% ,家长康纳氏评分大于1 5分者占84.1 5 % ,老师与家长评分均大于1 5分占83.0 6% ;利太林治疗总有效率98.91 %。结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女性别比为5∶1 ,主要表现以注意障碍、多动和冲动性为突出表现。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重视心理治疗以及家庭和老师的配合。
- 饶合兰许燕山曾凡茂黄慧君
-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CCMD-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