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娟

作品数:7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炎症
  • 3篇炎症性
  • 3篇炎症性肠病
  • 3篇结肠
  • 3篇结肠炎
  • 3篇肠病
  • 2篇溃疡
  • 2篇溃疡性
  • 2篇白细胞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TH17细胞
  • 2篇CROHN病
  • 1篇单核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多糖
  • 1篇炎性肠疾病
  • 1篇药物治疗
  • 1篇移动抑制因子

机构

  • 6篇苏州大学
  • 2篇常熟市第二人...
  • 2篇常州市第一人...
  • 2篇苏州市立医院
  • 2篇太仓市第一人...
  • 2篇昆山市第二人...

作者

  • 7篇戴娟
  • 5篇陈卫昌
  • 5篇张光波
  • 4篇李月芹
  • 4篇高楠
  • 2篇聂锦山
  • 2篇赵毅
  • 2篇庞智
  • 2篇奚沁华
  • 1篇丁炎波
  • 1篇李锐
  • 1篇陈建平
  • 1篇朱兰香
  • 1篇庄耘
  • 1篇赵光耀
  • 1篇奚沁华

传媒

  • 3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免疫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内镜联合药物治疗放射性胃炎并发难治性出血一例被引量:4
2019年
放射性胃炎并发难治性出血是肿瘤放疗后的并发症,但关于其治疗方法的报道和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描述了1例肝癌切除术后、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性胃炎并发难治性出血采用氩离子凝固技术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的过程及体会。
戴娟庄耘丁炎波马亮陈建平
关键词:胃炎放射性门脉高压性胃病上消化道出血
单核样髓源性抑制细胞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且仍未明确。目的:研究单核样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IB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比例,分析单核样MDSCs与IBD活动性的关系,从而初步探讨单核样MDSCs在IBD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IBD患者60例,分为克罗恩病(CD)组(n=33)和溃疡性结肠炎(UC)组(n=27),选取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组、UC组、正常对照组患者外周血单核样MDSCs/单核细胞比例,分析单核样MDSCs与IBD患者WBC、PLT、ESR、CRP的相关性。结果:CD组和UC组外周血单核样MDSCs/单核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43.7±23.0)%、(49.1±27.2)%对(10.7±7.4)%](P<0.01),CD组与U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CD和UC组外周血单核样MDSCs/单核细胞比例均较缓解期组显著升高[(60.3±16.8)%、(66.3±17.6)%对(28.1±16.2)%、(19.9±9.0)%](P<0.01)。IBD患者外周血单核样MDSCs/单核细胞比例与WBC计数、PLT计数呈正相关(r=0.44,P=0.02;r=0.43,P=0.02),与ESR、CRP不相关(r=0.33,P=0.08;r=0.30,P=0.12)。结论:IBD患者外周血单核样MDSCs比例明显升高,与IBD活动性密切相关。单核样MDSCs在IBD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戴娟陈卫昌高楠张光波庞智赵毅赵坚敏聂锦山
关键词:CROHN病结肠炎溃疡性髓源性抑制细胞
1,25二羟维生素D3在治疗实验性结肠炎中的免疫调节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在治疗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免疫作用.方法 将30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1,25(OH)2D3干预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自由饮用5%DSS溶液7d,进行结肠炎造模.于造模第1、3、5及7天分别予干预组小鼠低、中、高剂量1,25 (OH)2D3 (50、100、200 ng/只)腹腔内注射,对照和模型组予腹腔注射溶药载体无菌大豆油.观察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PS).第8天处死所有小鼠.应用RT-PCR、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小鼠结肠、脾脏中的IFN-γ、IL-17、IL-21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LSD-t(方差齐)或Tamhane(方差不齐)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DAI和结肠HPS明显增高(0.33±0.52比7.33±1.03,0.17±0.41比12.00±0.63);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1,25(OH)2D3干预组DAI和结肠HPS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为2.83±0.40、2.83±0.75、2.33±0.52和10.83±0.98、7.50±0.84、6.67±0.52,LSD-t=0.39、0.41,P均<0.01).模型组IFN-γ、IL-17和IL-2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IFN-γ、IL-17和IL-2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mRNA:LSD-t=0.12、0.13、0.09;蛋白:F=20.61、22.46、4.80,P均<0.01).结论 1,25(OH)2D3可能直接作用于T细胞表型,下调效应细胞因子IFN-γ、IL-17和IL-21,从而发挥干预作用.
李月芹张光波高楠奚沁华戴娟陈卫昌
关键词:骨化三醇结肠炎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类
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2、基质金属蛋白酶-9、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5年
背景: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探讨IB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2(IL-2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1年5月-2014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IBD患者80例,其中克罗恩病(CD)43例,溃疡性结肠炎(UC)37例;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22、MMP-9、MIF表达水平,对CD和UC活动期IL-22、MMP-9、MIF表达水平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以ROC曲线评价IL-22、MMP-9、MIF筛查CD和UC活动期的诊断性能。结果:CD组和UC组外周血IL-22、MMP-9、MIF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D组与U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和UC活动期外周血IL-22、MMP-9、MIF表达水平较缓解期显著升高(P<0.05);IL-22、MMP-9联合检测筛查IBD活动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CD:0.853,UC:0.867)优于IL-22、MMP-9、MIF三项指标单独检测(CD:0.747、0.770和0.699,UC:0.774、0.815和0.761)。结论:IBD患者外周血IL-22、MMP-9、MIF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IL-22、MMP-9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IBD活动期筛查的准确性。
张陈霏赵光耀虞竹雯戴娟朱兰香陈卫昌
关键词:CROHN病白细胞介素22基质金属蛋白酶9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和辅助性T细胞17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Th1和Th17细胞水平对IBD发病及活动度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健康对照者40例和IBD患者81例[其中克罗恩病(CD)39例,溃疡性结肠炎(UC)42例],采集外周血标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PMA及伊屋诺霉素联合刺激、培养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和Th17细胞在外周血CD4+T细胞中的百分比,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1)CD组及UC组Th1细胞百分比[(38.32±16.18)%和(34.23±11.60)%]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4.58±10.02)%](P值均<0.01),而CD组及U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及UC缓解期患者的Th1细胞百分比均低于活动期患者[(26.50±9.24)%比(48.46±13.83)%,P<0.01;(30.05±7.41)%比(37.68±13.35)%,P<0.05].(2)CD组及UC组Th17细胞百分比[(2.51±1.59)%和(4.15±2.75)%]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44±0.73)%](P值均< 0.01),且UC组这一比例高于CD组(P<0.01);CD及UC活动期患者的Th17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3.39±1.56)%比(1.48±0.81)%,(5.77±2.77)%比(2.18±0.59)%,P值均<0.01].(3)UC组外周血 Th17/Th1比值(0.14±0.11)高于CD组(0.08±0.06)和健康对照组(0.07±0.06),P值均<0.01.结论 IBD患者外周血中Th1、Th17细胞占CD4+ T细胞比例较健康人群明显升高,且与IBD活动度密切相关.Th1和Th17细胞在IBD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戴娟张光波高楠奚沁华李月芹庞智赵毅赵坚敏聂锦山
关键词:炎性肠疾病T淋巴细胞TH1细胞TH17细胞
黄芪多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初步研究黄芪多糖在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中的作用,探讨黄芪多糖是否通过影响MDSC发挥作用。方法通过建立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研究黄芪多糖对MDSC的影响,探讨黄芪多糖(APS)在治疗UC中的效果。分析干预前后,APS对UC小鼠体内MDSC数量的影响。从病理组织学讨论黄芪多糖对UC小鼠肠黏膜修复的影响,评价黄芪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应。结果APS对UC模型小鼠干预后,小鼠骨髓中、脾脏中、外周血中MDSC细胞的表达均明显下降,表明APS对MDSC细胞有明显地抑制作用。结论黄芪多糖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且可能是通过MDSC来实现的。
奚沁华李月芹戴娟张光波陈卫昌
关键词:黄芪多糖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MDSC
外周血Th17细胞在炎症性肠病活动度评估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背景:Th17细胞在免疫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初步探讨Th17细胞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外周血Th17细胞在IBD活动度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来自5家医院的IBD患者81例[克罗恩病(CD)39例,溃疡性结肠炎(UC)42例]和健康志愿者40名,采集外周血标本,分离单个核细胞,经佛波酯和伊屋诺霉素联合刺激后,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中的Th17细胞比率,同时测定临床炎症指标ESR和血清CRP。结果:CD组和UC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分别为2.51%±1.59%和4.15%±2.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4%±0.73%(P均<0.05),其中UC组显著高于CD组(P<0.01),活动期CD和UC分别显著高于缓解期CD和UC(CD:3.39%±1.56%对1.48%±0.81%,P<0.01;UC:5.77%±2.77%对2.18%±0.59%,P<0.01)。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显示,活动期CD和UC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与ESR、CRP均呈正相关(CD与ESR:r_s=0.851,CD与CRP:r_s=0.793,UC与ESR:r_s=0.817,UC与CRP:r_s=0.873,P均<0.05)。结论:Th17细胞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过程,在UC发病中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可能有助于IBD疾病活动度的评估。
高楠戴娟张光波李月芹李锐陈卫昌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TH17细胞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