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延波

作品数:51 被引量:382H指数:12
供职机构: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6篇脑梗
  • 26篇脑梗死
  • 26篇梗死
  • 23篇急性
  • 17篇预后
  • 15篇急性脑梗死
  • 13篇缺血
  • 9篇卒中
  • 8篇脑梗死患者
  • 7篇细胞
  • 7篇脑卒中
  • 7篇急性脑梗死患...
  • 6篇血性
  • 6篇再灌注
  • 6篇缺血再灌注
  • 6篇脑缺血
  • 5篇血清
  • 5篇依达拉奉
  • 5篇鼠脑
  • 5篇评分

机构

  • 25篇华北煤炭医学...
  • 22篇河北联合大学...
  • 5篇华北理工大学
  • 4篇华北煤炭医学...
  • 4篇苏州大学
  • 4篇唐山市第二医...
  • 3篇河北联合大学
  • 2篇唐山市截瘫疗...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天津商业大学
  • 1篇唐山市妇幼保...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唐县人民医院

作者

  • 50篇彭延波
  • 45篇王大力
  • 30篇张江
  • 19篇赵晓晶
  • 14篇薛新宏
  • 13篇常莉莎
  • 12篇高素玲
  • 9篇张丽
  • 7篇陈瑞英
  • 6篇邢磊
  • 6篇安雅臣
  • 4篇赵小明
  • 4篇王艳
  • 3篇王玉浔
  • 2篇林楠
  • 2篇常丽莎
  • 2篇甄志刚
  • 2篇花楠
  • 2篇张永红
  • 2篇熊鑫

传媒

  • 6篇华北煤炭医学...
  • 5篇中国综合临床
  • 5篇中华老年心脑...
  • 4篇中国实用神经...
  • 3篇中国煤炭工业...
  • 3篇河北医药
  • 3篇山东医药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年份

  • 4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6篇2008
  • 8篇2007
  • 1篇2006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剂量雌激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2012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雌激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00只,随机分为5大组: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雌激素大剂量组(EC组)、中剂量组(EB组)、小剂量组(EA组),每组40只,然后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神经元凋亡,比较不同剂量雌激素组和模型组的异同。结果不同剂量的雌激素组,神经元凋亡情况及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雌激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薛新宏赵小明王大力彭延波张江
关键词:雌激素脑缺血再灌注
奥美拉唑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应激性溃疡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09年
①目的观察静滴奥美拉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的疗效。②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应激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应用40mg奥美拉唑,以3.3mg/h速度持续静滴;B组以40mg/h速度静滴奥美拉唑,1次/12h。两组患者均每2h测1次胃液pH值,并观察胃肠减压器中是否有咖啡色或红色引流物。③结果A组各时段胃液pH值较高且稳定,治疗SU疗效好。④结论持续小剂量静滴奥美拉唑治疗SU效果优于常规给药方法。
王卓彭延波苏宇
关键词:奥美拉唑应激性溃疡重型颅脑损伤微量泵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被引量:44
2011年
目的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09年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连续性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随访患者的复发情况,于2010年6月30日完成随访工作,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复发率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建立复发模型。结果随访期间共79例患者复发,患者1年复发率为12.75%,2年复发率为18.87%,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1)(RR=1.025,95%C1:1.003~1.048)、高血压史(X2)(RR=1.976,95%CI:1.014~3.851)、家族卒中史(X3)(RR:2.647,95%CI:1.175~5.961)、总胆固醇(X4)(RR=1.485,95%CI:1.214~1.817)、ESRS评分(X5)(RR=1.327,95%CI.1.057~1.666)和病情进展(X6)(RR=1.889,95%CI:1.123~3.178)是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复发模型的个体预后指数(PI)为0.025X1+0.681X2+0.973X3+0.3953X4+0.283X5+0.636X6。PI值越小,复发危险性越低;PI值越大,复发危险性越高。结论年龄、高血压史、家族卒中史、总胆固醇、ESRS评分和病情进展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成功建立复发模型及个体PI方程。
安雅臣陈云霞王玉浔赵晓晶王艳张江李春玲彭延波高素玲常丽莎张丽薛新宏陈瑞英王大力
关键词:脑卒中复发COX回归模型预后指数
椎基底动脉眩晕的DWI和CTA对比观察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眩晕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椎基底动脉眩晕患者64例,进行颅脑DWI、CTA检查。结果:64例椎基底动脉眩晕患者中20%已发生了脑后循环的梗死;颅脑CTA检查的阳性率为92%。结论:DWI、CTA检查应做为椎基底动脉眩晕患者的常规检查手段之一。
王大力张江常莉莎赵晓晶彭延波邢磊
关键词:椎动脉磁共振波谱学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PIS)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6例,其中PIS组46例,非PIS组90例。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5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患者入院后第2、7、14天的血清MMP-9含量,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PIS组第2、7、14天血清MMP-9含量分别为(249.43±63.76)、(271.50±72.08)、(183.20±66.69)μg/L;非PIS组分别为(158.81±49.18)、(188.67±57.96)、(93.86±22.16)μg/L;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为(88.60±15.93)μg/L。PIS组第2、7、14天及非PIS组第2、7天血清中MMP-9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IS组患者血清中MMP-9含量明显高于同期非P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经线性趋势X^2检验表明,随着MMP-9水平升高,缺血性卒中进展的危险度呈上升趋势(X^2=38.96,P均〈0.01)。结论PIS患者血清MMP-9显著增高。可能是缺血性卒中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朱卫香王大力张丽彭延波
关键词: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
脑卒中常用量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预测的价值被引量:50
2011年
目的评价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APACHEⅢ)、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欧洲卒中评分(ESS)、既往史和伴发疾病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4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24 h内分别进行APACHEⅡ、APACHEⅢ、CSS、NIHSS、ESS、既往史和伴发疾病评分,并据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的预后分为生存组279例和死亡组162例,对2组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ROC曲线评定分析6个量表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APACHEⅡ、APACHEⅢ、CSS、NIHSS和伴发疾病评分高于生存组(P<0.01),ESS评分低于生存组(P<0.01)。2组既往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APACHEⅢ、CSS、NIHSS、ESS和伴发疾病评分6个量表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858、0.896、0.876、0.886和0.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预测界值分别为12、31、15、26、33和10分。结论 APACHEⅡ、APACHEⅢ、CSS、NIHSS、ESS和伴发疾病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预测准确度在75%左右。
张江王大力彭延波赵晓晶常莉莎张丽
关键词:卒中脑梗死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预后
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与14天预后关系的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与14 d预后的关系,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入选的1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70例和对照组73例。干预组给予降压治疗,使其1 d内收缩压下降10%~20%,入院7 d时血压降至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入院14 d内血压稳定在上述水平。动态监测2组患者14 d内的血压变化,采用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观察2组患者入院时、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死亡/残疾比率。结果 2组入院14 d NIHSS评分呈降低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14 d NIHSS评分、死亡/残疾比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入院NIHSS评分、入院血压及1 d血压下降幅度等因素后,降压治疗独立影响急性脑梗死14 d预后,降低14 d死亡/残疾的风险(OR=0.338,95%CI:0.136~0.840,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给予合理降压干预,有利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可降低14 d死亡/致残的风险。
彭延波王静悦张江张永红王大力
关键词:脑梗死血压高血压抗高血压药预后
脑梗死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与其他因素交互作用对预后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   炎症反应是脑梗死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白细胞(WBC)是炎症反应的主要参与者,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然而,脑梗死急性期WBC计数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尚未定论,WBC与其他因素间交互作用与脑梗死患者预后是否存...
彭延波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白细胞计数预后评估病理生理
文献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20
2009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脑梗死组),健康体检者49例(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LP-PLA2、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时检测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与年龄、性别、TC、LDL-C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1);脑梗死与血清LP-PLA2、hs-CRP、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显著增高,血清LP-PLA2水平升高可能是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
王大力陈瑞英郑清存张江高素玲赵晓晶彭延波
关键词:脑梗塞脂蛋白类磷脂酶A
NIHSS评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与回归方程的建立被引量:37
2007年
①目的探讨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有效性。②方法收集入住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1例.分别计算其入院前3天内NIHSS评分,并进行验证.建立回归模型。③结果441例患者的NIH—SS评分为2~31分,其中279例生存者评分平均为(9.94±4.51)分;162例死亡者评分者评分平均为(19.72±6.0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到死亡风险模型。④结论NIHSS评分系统构建的回归模型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
王大力彭延波邢磊赵晓晶常莉莎张丽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预后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