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江勇

作品数:30 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沉积物
  • 6篇海域
  • 5篇第四纪
  • 5篇古海洋
  • 5篇古海洋学
  • 5篇海洋学
  • 5篇表层沉积物
  • 4篇柱状样
  • 4篇晚第四纪
  • 4篇硅藻
  • 4篇海平
  • 4篇海平面
  • 4篇冰期
  • 3篇西沙海域
  • 3篇海平面变化
  • 3篇海洋地质
  • 3篇波浪
  • 3篇波浪能
  • 3篇沉积硅藻
  • 3篇磁化率

机构

  • 24篇广州海洋地质...
  • 9篇国土资源部
  • 6篇同济大学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海石油(中...
  • 2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新疆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30篇张江勇
  • 9篇钟和贤
  • 8篇李学杰
  • 7篇高红芳
  • 6篇李波
  • 6篇李顺
  • 4篇田成静
  • 4篇彭学超
  • 4篇赵利
  • 3篇蔡观强
  • 3篇陈炽新
  • 3篇李丽
  • 2篇周洋
  • 2篇罗伟东
  • 2篇荆夏
  • 2篇梅西
  • 2篇廖志良
  • 2篇张玉兰
  • 2篇徐子英
  • 2篇姚永坚

传媒

  • 4篇海洋地质前沿
  • 3篇中国地质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热带地理
  • 2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地质
  • 1篇南海地质研究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6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与环境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基于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分析,阐明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探讨硅藻与环境的对应关系及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硅藻以热带—亚热带种和近岸种为主;硅藻丰度差异显著,近岸浅水区丰度相对较低,陆坡、河口和上升流区丰度整体较高;硅藻组合类型复杂。硅藻分布面貌受区域的温度、盐度、营养盐、水深、海流、底质类型等因素的控制较为明显。硅藻组合对海流和水团的影响范围具有指示意义。
张金鹏朱本铎陈炽新张江勇
关键词:硅藻表层沉积物
南沙群岛礼乐滩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对南海礼乐滩周边海域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硅藻分析,在109个样品中鉴定出硅藻45属91种及变种。所有样品中均含有极丰富的硅藻,丰度均值为313.2万粒/克,其中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占绝对优势。依据典型相关分析结果,研究区可划分为4个硅藻组合区。其中区域I和II位于第一主轴负方向,指示水深相对较浅、沉积物平均粒径相对较粗、SiO2和TOC含量相对较高的沉积环境,主要分布T.nitzschioides,Thalassiosinema frauenfeldii,Cyclotella striata和Nitzschia bicapitata,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var.parva,Nitzschia interruptestriata,代表受巴拉望岛物质和沿岸流影响的沉积环境。区域III和IV位于第一主轴正方向,指示水深相对较深、沉积物平均粒径相对较细、SiO2和TOC含量相对较低的沉积环境,主要分布T.frauenfeldii,T.nitzschioides,N.interruptestriata,Fragilariopsis doliolus和T.frauenfeldii,T.nitzschioides,分别代表的是南沙诸群礁周边及海槽区和深海海盆的沉积环境。
李顺荆夏荆夏张江勇蔡观强赵利
关键词:硅藻南沙群岛
南海北部陆坡ZSQD196PC柱状样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海洋学记录:氧同位素、有孔虫和硅藻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解南海北部陆坡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海洋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对研究区ZSQD196PC柱状样有孔虫、硅藻及有孔虫氧同位素资料开展了分析。依据沉积有孔虫、硅藻主要属种的百分含量、丰度及组合特征,将有孔虫划分为3个组合,分别对应于氧同位素MIS1、2、3~4期;将硅藻划分为4个组合,大致对应于MIS1~4期。MIS1期有孔虫以暖水种占优势,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百分含量显著升高;硅藻丰度低且以热性种占优势,其中冷期出现大量沿岸种,反映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MIS2~4期有孔虫以冷水种占优势,温跃层种含量相对较高;硅藻丰度高且以广布种占优势,出现沿岸种含量的升高,反映较冷的气候条件。通过对比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分析讨论了末次盛冰期、Blling—Allerd暖期和新仙女木事件在ZSQD196PC柱状样的沉积响应,揭示了末次冰期中的气候波动。
李顺张江勇钟和贤高红芳陈炽新庄畅
关键词:氧同位素有孔虫硅藻
长链不饱和烯酮深海沉积动力过程与南海深海平原北部末次冰期以来U37k'时间序列的建立
张江勇李丽黄恩清贺娟马馨慧
中生代以来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动力下的中国海及邻区构造演化及资源环境效应被引量:13
2020年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控制。近年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提出为深入理解东亚洋陆汇聚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维。本文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为指导,依托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实际资料与成果,在东亚大陆边缘多圈层动力系统的框架内,对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总结,初步形成了以“一个边缘、两次消减、三期伸展、分层控制”为核心的“东亚洋陆汇聚边缘多圈层相互作用”理论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本文首次将大洋板块与大陆边缘稳定地块之间的区域,划分为“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这一独立的一级构造单元,按照构造演化的差异,以台湾岛界大致可以分为北部的日本—琉球段和南部的菲律宾段。“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以全新视角诠释了中—新生代以来在西太平洋俯冲汇聚系统下,东亚大陆发生的多期次地质构造事件的深部板块动力学过程,特别是在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了中国海域东部带状变化、南部环状变化的地貌特征。海域地貌格局进一步控制了东部海域“大江大河—大三角洲—陆源碎屑—条带状”和南部海域“短源河流-高角度陆坡-混合物源-环状分布”的沉积分异模式。
张勇姚永坚李学杰尚鲁宁杨楚鹏王中波王明健高红芳彭学超黄龙孔祥淮汪俊密蓓蓓钟和贤陈泓君吴浩罗伟东梅西胡刚张江勇徐子英田陟贤王哲李霞王忠蕾
南海西沙海域甘泉海台的阶梯状地形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多波束水深资料,研究了南海西沙海域甘泉海台地形特征。甘泉海台顶面平坦,坡度通常〈1°,但存在3级阶梯状地形,水深范围介于550-700 m,这3级阶梯状地形总体向南西倾斜。在600-850 m水深范围内,甘泉海台普遍发育水下阶地,识别出的水下阶地多达5级,其中西侧阶地发育程度优于东侧。初步认为:甘泉海台顶部和周缘阶梯状地形是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上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南海地壳沉降共同作用的结果,这2个因素可能也控制着南海其他珊瑚礁的发育演化。在850-1 300 m水深范围内,甘泉海台周缘存在倒石堆状地形,推测主要是珊瑚礁碎屑从礁顶搬运沉积的产物,甘泉海台西北侧比东南侧倒石堆地形更加发育的现象估计与甘泉海台顶面向南西倾斜直接相关。
张江勇黄文星刘胜旋姜大朋
关键词:珊瑚礁海平面变化
南海表层沉积物火山玻璃分布特征与源区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火山碎屑是边缘海沉积的重要来源,其分布特征对研究沉积作用与构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对南海2276个表层站位碎屑矿物分析表明,664个站位含火山玻璃,占总站位数的29.17%,其中含量最高达95.8×10^(−3)。表层沉积物火山玻璃主要出现在南海东部海域,往西呈逐渐降低趋势。南海东部主要重矿物磁铁矿和角闪石分布与火山玻璃十分相似,表明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这些特征表明火山玻璃主要来自菲律宾群岛。这与南海东缘的琉球-台湾-菲律宾火山-地震带的吕宋岛大量活火山分布吻合。南海南缘苏门答腊-爪哇岛弧火山-地震带,虽然第四纪火山和地震活动频发,但对表层样火山玻璃贡献不大。南海海域火山可能有少量贡献,但不是主要因素,南海北缘及西缘基本没有贡献火山玻璃。
李学杰廖志良田成静钟和贤张江勇
关键词:火山玻璃表层沉积物物源分析
中国陆架海MIS5(74~128 ka)以来地层及其沉积环境被引量:14
2020年
基于中国海陆架28个晚第四纪钻孔实测数据和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综合地层分析,对比区内已有46个钻孔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晚第四纪地层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重建。研究表明,MIS5以来中国海陆架沉积记录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发育了3个相对完整的海相地层。其中,渤海和东海MIS3和MIS1相对较薄,而黄海海相地层较厚。渤海和黄海末次冰期的地层保存较少,东海外陆架末次冰期地层发育完整,较完整地记录10万年以来的沉积记录。南海晚更新世内陆架以滨岸和陆相沉积为主,外陆架为滨岸和浅海沉积;全新世发育浅海沉积。总体上,中国海陆架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环境演变依次是MIS5(74~128 ka)的浅海-滨海海相沉积,MIS4(60~74 ka)陆相潟湖-河流-滨海河口相沉积,MIS3(24~60 ka)浅海相-滨海潮坪沉积,MIS2(12~24 ka)/LGM时期陆相-河流相沉积,MIS1(现在~12 ka)/全新世海侵潮流砂和浅海泥质沉积。此外,新构造运动和区域沉降作用对地层的发育和保存具有一定的影响。上述认识为深入研究中国晚第四纪沉积与全球气候变化对比提供直接依据。
王中波张江勇张江勇梅西赵利陈晓辉张志珣赵利张勇陆凯张志珣杨守业
关键词:中国海陆架海平面变化沉积地层沉积环境
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碳酸钙含量及主要钙质微体化石丰度分布被引量:8
2015年
通过研究南海北部陆坡至深海平原表层沉积物碳酸钙含量、浮游有孔虫壳体丰度、钙质超微化石丰度空间分布,认为研究区碳酸钙溶跃面位于水深约3000m处,碳酸钙补偿深度(CCD)位于水深约3500m或者更小水深.浮游有孔虫壳体、钙质超微化石是表层沉积物碳酸钙的主要组分,浮游有孔虫壳体对数值、钙质超微化石丰度均与碳酸钙含量对数值呈较好线性关系.水深3000m以浅的表层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对数值、浮游有孔虫壳体丰度对数值随水深增大趋于线性减小,而钙质超微化石丰度随水深增大而趋于线性增大.浮游有孔虫壳体丰度和钙质超微化石丰度分布差异可能与这两类碳酸钙颗粒沉积学行为不同有关:浮游有孔虫壳体丰度随水深的变化可能主要受到陆源粘性颗粒稀释作用;钙质超微化石和陆源粘性颗粒沉积学行为相似,可能主要在海底边界层参与絮凝作用和反絮凝作用,随水深增大皆趋于富集.随着水深从3000m逐渐增大,碳酸钙溶解作用成为海底碳酸钙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碳酸钙含量对数值与浮游有孔虫壳体丰度对数值随水深增加呈加速减小趋势,而许多表层沉积物不含或贫钙质超微化石.然而,所有表层沉积物碳酸钙都没有被溶解殆尽.通过碳酸钙严重不饱和环境下表层沉积物碳酸钙含量的分布,识别出一些底流活动的影响.特别地,在中沙北海岭周缘深海平原存在浮游有孔虫壳体与钙质超微化石高丰度带,该高丰度带可能是底流作用下快速沉积的结果.碳酸钙含量小于约2%的许多表层沉积物具有浮游有孔虫壳体贫乏、钙质超微化石相对富集的特点,该现象很可能与这两类碳酸钙颗粒粒径悬殊有关,体积微小的钙质超微化石更有机会成为永久性沉积物.
张江勇周洋陈芳高红芳张欣段虓
南海中北部表层沉积硅藻的高分辨空间分布及其与现代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
2020年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北部1266个站位19种硅藻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对环境因子偏好的研究,查清了南海中北部沉积硅藻高分辨的空间展布特征,并探讨了硅藻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南海北部陆架和西部陆架表层沉积硅藻以广温的半咸水潮间带种或沿岸种和咸水半咸水浅海种为主,珠江口以东的粤东北部陆架Paralia sulcata呈集中分布,粤西北部陆架多样性最佳,Cyclotella stylorum相对富集,西部陆架则以Cyclotella striata占显著优势。北部陆坡和西部陆坡以热带浮游远洋种为主,其中Azpeitia nodulifera和Nitzschia marina分别在琼东南陆坡、西部陆坡和东北部陆坡占优势地位,Chaetoceros messanensis、Fragilariopsis doliolus集中分布于北部陆坡。深海盆以热带浮游远洋种为主,A.nodulifera最具优势,其次为N.marina,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Thalassiosira eccentrica在吕宋海峡入口、深海盆东部和东南部礼乐岛坡集中分布。硅藻种和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热带远洋种与表层海水温度显著正相关,广温广布种与温度和盐度呈一定正相关,多数沿岸种和浅海种与盐度显著负相关。硅藻组合与海洋流系控制下的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可分为6个硅藻组合,其中陆架区3个组合主要受到盐度和营养盐(NO3,PO4,SiO4)浓度的影响,陆坡区2个组合主要受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营养盐(PO4)浓度的影响,而深海盆硅藻组合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对比前人研究,本文提高了对南海沉积硅藻空间分布认识的分辨率,充实了研究相对薄弱的西部陆架和深海盆的最新资料,佐证并修正了前人基于少量数据而得出的硅藻组合分区认识,消弭了前人观点的分歧。生物因素和沉积过程会使沉积硅藻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关系更为复杂。
李顺吴聪吴聪荆夏陈炽新蔡观强荆夏张江勇李学杰张金鹏
关键词:南海中北部硅藻环境因子表层沉积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