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楠

作品数:62 被引量:226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8篇动脉
  • 24篇主动脉
  • 23篇血管
  • 17篇成像
  • 16篇磁共振
  • 12篇血管造影
  • 12篇造影
  • 8篇磁共振成像
  • 7篇血管成像
  • 6篇血管造影术
  • 6篇血流
  • 6篇造影术
  • 6篇冠状
  • 5篇心肌
  • 5篇心室
  • 5篇心脏
  • 5篇血流动力学
  • 4篇动脉瓣
  • 4篇动脉瘤
  • 4篇动脉狭窄

机构

  • 6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北京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大学首钢...
  • 1篇北京市怀柔区...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 1篇厦门大学附属...

作者

  • 62篇张楠
  • 28篇范占明
  • 21篇李宇
  • 17篇徐磊
  • 16篇刘家祎
  • 11篇范承哲
  • 10篇刘东婷
  • 9篇郭旭
  • 9篇温兆赢
  • 8篇王力锋
  • 6篇何晓芬
  • 6篇王辉
  • 5篇于薇
  • 5篇罗南
  • 5篇于蕾
  • 4篇施立海
  • 4篇杨琳
  • 4篇左峰
  • 3篇赵龙
  • 3篇孙立忠

传媒

  • 17篇心肺血管病杂...
  • 6篇中国医药
  • 5篇中华放射学杂...
  • 5篇医学影像学杂...
  • 4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5篇2024
  • 3篇2023
  • 9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8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弹性成像对血管壁弹性评价的可行性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对主动脉壁弹性评价的可行性。方法制作血管模型的体模,采用离体猪主动脉、不同弹性的厚壁乳胶管和薄壁软胶管,三种血管模型包埋在弹性B-凝胶深部。三种血管模型内注入生理盐水。采用气动的驱动装置放置在体模表面,产生低频率机械波向体模内传播。采用MRE序列进行扫描,对体模内产生的机械波进行成像。结果机械波可以传播到体模深部血管模型的管腔中,三种不同血管模型内显示了机械波的良好传播。机械波沿着血管模型的长轴进行传播。在三种不同弹性的血管模型中机械波的波长变化明显,而且两种不同频率之间波长也相应变化。均与其物理特性相符,验证了成像的有效性。结论初步的探索显示MRE技术对主动脉壁弹性成像具有潜在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徐磊王辉张楠张兆琪范占明吕飚于薇
关键词:主动脉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弹性成像评价主动脉壁硬度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弹性成像(MRE)评价主动脉壁硬度的可行性。方法采用MRE技术观察5名健康志愿者的腹主动脉,将气动震动装置置于前腹壁,使其产生60Hz低频率机械波,经腹部传播至腹主动脉,并在主动脉管腔内产生机械波传播;以梯度回波为基础的MRE序列对主动脉内传播的机械波进行成像。结果机械波在腹主动脉管腔内沿腹其长轴传播良好;通过测量机械波波长,初步估算得出腹主动脉的硬度。结论 MRE技术对评价主动脉壁硬度具有一定可行性。
徐磊王辉张楠张兆琪范占明吕飚于薇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主动脉
4DFlow MRI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腹部血流模式的定量研究及评估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采用4D-flow MRI分析主动脉夹层(AD)患者腹部真腔和假腔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以及各血流指标与夹层破口大小、数量及假腔内血栓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应用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1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4DFlow MRI技术进行腹主动脉成像,同时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对腹主动脉4个层面的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各层面真腔和假腔的横断面积、血流速度、峰值速度、平均净流量、最大流量、净正向血容量及反流分数,并观察主动脉夹层各种形态学指标。真假腔各血流指标及面积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AD的各形态学指标与血流指标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腹主动脉各水平真腔的平均横断面积及反流分数均小于假腔,真腔内血流速度、峰值速度、平均净流量、最大流量、净正向血容量均明显高于假腔,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层破口越大,真腔血流速度及流量越小(P<0.05),而假腔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净流量及最大流量越高(P<0.05)。随破口数量增多,真腔各血流指标增高(P<0.05),假腔最大流量变小(P=0.025)。假腔有血栓形成,则真腔平均血流速度、峰值速度增高(P=0.003、0.005)。破口大小对真假腔血流指标的影响意义较大。结论:4DFlow MRI技术能够定性、定量地提供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腹主动脉血流信息,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东婷刘家祎温兆赢李宇张楠范占明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血流动力学
非增强MR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的评价:与增强MRA和DSA作对照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非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评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通畅性及累及程度和范围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性入组45例跛行患者,行静息踝肱指数测量,其中21例患者ABI小于0.9,进一步行非增强MRA、增强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共计27条下肢,以DSA作为标准,重点对腘动脉、胫腓干、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共135个节段进行分析。结果共观察135个动脉节段。非增强MRA显示99通畅,增强MRA显示96通畅,DSA显示101通畅。非增强MRA与增强MRA、DSA比较观察血管通畅性一致性良好(Kappa>0.85,P<0.001)。对于狭窄≥50%动脉的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检查均存在的狭窄程度≥50%的血管节段共计15个。非增强MRA与增强MRA、DSA比较,对狭窄长度的测量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非增强MRA在观察血管通畅性、识别血管有无狭窄方面与增强MRA及DSA基本等同,显示血管受累范围较增强MRA准确,是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一种可靠方法,但对血管狭窄程度有过度评估的倾向。当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时,非增强MRA可以替代DSA和增强MRA,成为此类患者术前血管评估的可靠手段。
刘家祎张楠罗南陈忠温兆赢范占明
关键词:下肢血管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僵硬度的磁共振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僵硬程度,探讨其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选择经临床证实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年患者60例及健康志愿者30例入组。行非增强全主动脉磁共振检查,除外主动脉疾患。并利用快速电影成像(Cine)序列采集不同主动脉层面心动周期内血管搏动图像。测量各层面心动周期内管腔的横断面积变化程度,并计算局部管腔的绝对及相对顺应性。比较1同一受试者不同部位主动脉管腔顺应性参数的差异;23组受试者相同主动脉层面局部管腔顺应性参数的差异;3主动脉管腔顺应性参数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A组、B组)患者在所选各层面主动脉管腔绝对顺应性(Compliance,C)、相对顺应性(Distensibility,D)均低于对照组(P<0.05)。升主动脉至腹主动脉,主动脉管腔D呈升高趋势,C呈减低趋势(P<0.05),B组患者腹主动脉层面D反常减低。SBP及PP。与主动脉各层面C、D呈轻-中度负相关。DBP与腹主动脉层面D呈轻度相关性。结论主动脉僵硬是高血压产生重要机制之一,磁共振成像评价主动脉僵硬度能够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高血压提供依据。
张楠李宇刘家祎徐磊陆东旭史宏璐范占明
关键词:高血压病主动脉僵硬度磁共振成像
小腿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非增强MR血管成像与增强MR血管成像的对比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通过与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 MRA)图像比较,探讨3.0T MR小腿血流敏感散相(FSD)MRA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例可疑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行小腿FSD MRA及下肢CE MRA,比较其图像质量;并以CE MRA为诊断标准,判断FSD MRA的诊断效能。结果 FSD MRA有效FOV约为(275.93±29.76)mm,图像质量评价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Kappa=0.81,P<0.01)。基于血管节段,FSD MRA图像质量评分[(3.66±0.81)分]略优于CE MRA[(3.49±0.87)分,P=0.05],可用于诊断的血管节段数间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SD MRA:97.65%(166/170),CEMRA:98.24%(167/170);P=0.32]。基于患者,FSD MRA及CE MRA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5±1.06)分vs(2.94±1.06)分,P=0.40]。血管狭窄程度评价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Kappa=0.81,P<0.01)。基于血管节段,FSD MRA与CE MRA对于血管狭窄程度评价的符合率为84.34%;FSD MRA检测血管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1%、93.04%、84.06%和98.53%。基于患者,FSD MRA与CE MRA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7±1.10)分vs(3.27±1.10)分,P=1.00]。结论 FSD应用于3.0T MRA可为下肢动脉病变提供一项可靠的非增强MRA检查方法。
赵轶轲张楠罗南刘家祎范占明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外周血管疾病下肢
CABG术前颈动脉重度狭窄亚满意血管成形术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分析CABG术前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亚满意球囊扩张和小直径支架置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连续3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左主干或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合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患者,行小球囊亚满意扩张及小直径支架置入术,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和影像资料等。30例中冠心病左主干病变6例,三支病变24例。既往同侧颈动脉狭窄伴脑梗塞2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例。技术成功定义为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前向血流mTICI3级,且残余狭窄<50%。围手术期并发症定义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CABG术后30天内出现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全因性死亡。亚满意成形定义为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至靶血管管腔直径的80%。结果全组手术成功29例(96.7%,29/30)。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术后随访30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各1例,无心脏相关并发症。结论CABG术前接受亚满意球囊扩张和小直径支架置入术安全可行,可减少颈动脉狭窄介入术中迷走反射所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良事件和CABG围手术期低灌注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
郭旭范承哲马玉栋王力锋张楠王洋于蕾何晓芬杨新健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右心房房壁瘤影像表现一例被引量:1
2016年
患儿男,8个月,体重9.0 kg,2015年11月9日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收住我院。体格检查显示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4/6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房性心律,出生史、接种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患儿生长发育稍差,易患呼吸道感染,住院期间有2次呼吸困难发作,伴口唇青紫,吸氧后好转。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右心房瘤样扩张。X线胸片所示,心影明显增大,右心缘明显向外突出(图1)。CT血管成像(CTA)示,右心房体积明显增大,约8.9 cm×5.1 cm×2.4 cm,三尖瓣环及右侧房室环结构同时受压向前下方移位,三尖瓣隔瓣及后瓣附着于右侧房室环水平,右心室腔较小,右心室形态完整,即流入道、体部、心尖部及流出道结构存在。左心房及心室大小正常,双房未见血栓影。影像诊断:右心房房壁瘤(right atrial aneurysm, RAA),伴右心室发育不良(图2)。CT仿真支气管镜显示右侧中间段支气管受压变窄(图3)。
张超越张楠李宇范占明
关键词:右心房影像表现右心室发育不良CT仿真支气管镜三尖瓣环气管受压
胸部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20年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疾病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爆发,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仍存在很多争议。COVID-19肺炎患者的胸部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一定时期内,湖北省通过胸部CT检查能够对COVID-19肺炎患者实现临床诊断。同时胸部CT检查在患者治疗后评价方面能够提供临床依据。本文介绍了轻型及普通型COVID-19肺炎患者CT影像学表现,同时初步总结了部分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胸部CT表现,以期为临床进行准确的影像评价提供参考。
张楠徐勋华李宇刘家祎徐磊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
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在急性胸痛中应用价值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对急性胸痛成像的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对连续61例急性胸痛患者不控制心率条件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并强制在一个心动周期扫描,曝光时间窗根据心率不同预设在40%-50%R-R间期(心率≥70次/min)或70%-80%R-R间期(心率〈70次/min)。2个volume涵盖自胸廓入口至心膈面,对比剂采用三相注射法以便同时显示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三大血管床。评价三大血管床的图像质量及对胸痛病因的诊断能力。记录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结果:61例患者的三大血管床(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肺动脉)均得到明显均匀强化。主动脉和肺动脉均获得良好的可诊断图像(可诊断率达100%,61/61)。2例患者因屏气不良冠状动脉图像无法评价,在其余59例患者的625个冠状动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为1级的占94.2%(589/625),2级图像质量占3.2%(20/625),总的可评价率达97.4%。观察者之间总的一致性较好(k=0.83,95%CI:0.60-1.00)。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5.44±1.15)mSv,对比剂总量平均为(75.7±4.35)mL。本扫描计划对胸痛病因阳性诊断率为82%(50/61),CTA诊断为阴性的18%(11/61)的患者中随诊一月内无不良并发症出现。结论:320排容积CT的前瞻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在不控制心率情况下可低辐射剂量及低对比剂用量地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评价。
李宇张楠张焕赵龙范占明
关键词:胸痛320排容积CTCT血管造影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