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林
- 作品数:27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加强藏传佛教的文化建设
- 2011年
- 从藏传佛教时代使命定位,结合调研的第一手资料,我们认为,寺院应加强文化教育以提高僧众的现代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在西藏,由于自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藏传佛教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加强藏传佛教的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僧众的佛学修养、知识水平与文化素质,这不仅关系到藏传佛教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西藏和谐社会的建设。
- 张晓林
- 关键词:藏传佛教文化建设文化素质知识水平文化教育高僧
- 谭嗣同对儒家“天道—人伦”秩序的重塑——基督教对谭嗣同《仁学》“天”概念的建构意义
- 2016年
- 中国传统儒、道"天"概念或为自然之天、人格之天,或为义理之天;谭嗣同受基督教之"天"(上帝)及神伦观念的影响,改造了传统"天"概念,将其作为阐发《仁学》平等观的形上根据;并效法基督教"神道-人伦"理路,提出"天统"、"称天"说,批判封建专制政治和传统纲常名教,以平等理念重塑儒家"天道—人伦"秩序。
- 张晓林
- 关键词:谭嗣同《仁学》基督教
- 明清中国天主教汉籍整理现状
- 2020年
- 自民国以来,明清中国天主教汉籍的现代整理出版即已开始,上世纪90年代后,学界对这批文献的整理出版渐呈高潮之势,不仅有这批文献的影印出版,而且有各种形式的校注整理,如包含多位作者的综合校注本,有一位作者多种著作的校注集,也有单个文献的校注本。影印出版的文献作为众多研究领域的第一手资料,其无标点、多版本、一些译名(人名、地名、术语等)和现代的译名不一致,以及一些影印的页面字迹模糊等局限,给研究者的研读带来极大的不便;但另一方面,这种状况给后续的校注整理留下极大的空间。
- 张晓林范少鹏
- 关键词:汉籍
- 印顺对宗喀巴下士道的批评平议
- 2019年
- 佛教对于死亡有独特的认识。传统上,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以超越生死轮回、获得解脱成就为目标,并把观察死亡作为修行、拯救的重要环节。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宗喀巴对此有深入的论述,在佛法实践中至今仍有广泛影响。印顺法师从人间佛教的立场出发,以《阿含经》等佛教原典为依据,对此展开了批判,认为以"念死"作为入道之门,是悲观厌世的小乘意趣,而提倡以"十善业"为代表的"端正法"。印顺法师的这一批判,既有适应"人道"的"契机"的追求,也有"契理"的依据,但宗喀巴大师的论述,也有其契理契机的合理性。其实,细究印顺法师的思想,他也并不完全排斥宗喀巴的法门,双方虽然进路不同,实则旨趣归一。
- 张晓林
- 关键词:宗喀巴印顺《菩提道次第广论》
- 众说纷纭话宗教——20世纪20年代关于宗教本质和定义的争论被引量:4
- 2007年
- 20世纪20年代围绕《少年中国》曾发生过一场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众多学者从不同立场对宗教的本质和定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有基于肯定立场和否定立场对宗教的界定,社会主义者也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否定观点。本次讨论所涉及的问题构成20世纪早期以后中国宗教学持续关注的问题,其批判精神也为后来的中国宗教学所承续。
- 张晓林
- 关键词:《少年中国》中国宗教学
- 神伦与友道——基督教如何影响了谭嗣同《仁学》平等观被引量:1
- 2012年
- 谭嗣同在《仁学》中运用基督教神伦和灵肉区分原理,批判传统不平等之纲常;运用基督教友道观念作为建立《仁学》新伦常的"圭臬",阐发伦理平等之义。
- 张晓林
- 关键词:谭嗣同《仁学》基督教
- 《仁学》核心概念的佛教因素
- 2022年
- 谭嗣同《仁学》之核心概念“仁”是包括儒墨佛耶等中外各种思想元素互动的产物。谭嗣同在“北游访学”途中,接触了众多佛教学者,接受了相关佛教观念和思想,并将其融入构建《仁学》之仁。《仁学》之仁是对孔仁的扬弃,扬弃中借助了墨家兼爱、佛家性海和慈悲,耶家灵魂和博爱,其中佛家的性海和慈悲在其中发挥了统合作用。具体而言,在本体论意义上,仁作为以太本体之用,佛教的慈悲是其规定之一,并由“通”“心力”等概念得到阐发,而通即佛教的“无人相,无我相”,心力则以慈悲为实体,为良用。在人性意义上,仁作为以太本体之用,被主要表述为基督教的灵魂和佛教的性海(佛性),两者的关系是,灵魂原理主要用于批判传统伦常,而佛性观念则用于扬弃基督教灵魂观的局限性。
- 张晓林
- 关键词:谭嗣同《仁学》佛教慈悲佛性
- 中国现代性的内在张力——以陈独秀宗教观的变化为例被引量:4
- 2005年
- 新文化运动前后,陈独秀的宗教观发生过显著变化。1917年,他宣称一切宗教皆在废弃之列,主张在新文化的建构中,应当“以科学代宗教”。192 0年,他进一步反省其宗教观,发现基督教的宗教情感对于新文化建设的肯定意义,从而把宗教纳入新文化的架构之内。陈独秀宗教观的前后变化,不仅符合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一般轨迹,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国现代性在其型塑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的理性精神与宗教的非理性情感之间的内在张力。
- 张晓林
- 关键词:中国现代性宗教
- 明末耶儒对话的两种诠释模式——以利玛窦、朱宗元为例
- 2023年
- 在对中国传统天地观念的诠释上,明末耶儒对话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传教士利玛窦基于天主一神观念对天地二元崇拜加以改造,在本原本体意义上贬斥“地”观念,并将其剔出本体范畴,断言《中庸》引孔子“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之语,表明“仲尼明一之以不可为二”。中国皈信者朱宗元接受并认同传教士的天主一神观念,以及基于此观念对传统天地二元崇拜的改造,但并未简单地贬斥“地”,而是在天主教创造论框架和传统儒家语境中对之作了不同于传教士的诠释,在非本体的意义上视地为天主(上帝)创造的“形体”及富有资源的人类生存环境,传统社礼是为报答天主(上帝)的“生地之德”。
- 张晓林
- 关键词:利玛窦
- 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的中国基督教被引量:3
- 2004年
- 自明末清初以来 ,基督教就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进程 ,天主教的学术传教路线 ,新教的文化教育事业及参与变法的理论和实践 ,甚至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农民运动 ,都表现出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关联。 2 0世纪初期 ,在中国现代性意识演化过程的各阶段 ,诸如新文化运动 ,宗教大讨论 ,非基运动 ,救亡运动等 ,基督教均紧扣时代主题 。
- 张晓林
- 关键词: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