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惠灏

作品数:42 被引量:213H指数:8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腺癌
  • 15篇乳腺
  • 12篇乳腺癌
  • 12篇甲状腺
  • 11篇肿瘤
  • 8篇乳头
  • 8篇乳头状
  • 7篇细胞
  • 6篇乳房
  • 6篇腺肿瘤
  • 5篇蛋白
  • 5篇乳头状癌
  • 5篇术后
  • 5篇基因
  • 5篇甲状腺乳头状...
  • 5篇甲状腺肿
  • 5篇甲状腺肿瘤
  • 4篇皮瓣
  • 4篇甲状腺癌
  • 4篇超声

机构

  • 41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福建省妇幼保...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福州大学
  • 1篇福建省肿瘤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41篇张惠灏
  • 29篇陈祥锦
  • 21篇朱有志
  • 18篇吴坤琳
  • 10篇王宗财
  • 9篇孔令君
  • 8篇陈玲
  • 6篇许东坡
  • 5篇王彪
  • 5篇张德杰
  • 4篇庄和珠
  • 4篇郑厚兵
  • 3篇林伟
  • 3篇郑珂
  • 3篇王美水
  • 3篇胡震霆
  • 3篇王燕钦
  • 3篇缪秀英
  • 3篇杨春康
  • 3篇叶建新

传媒

  • 6篇福建医药杂志
  • 5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肿瘤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海峡药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钼靶X线、超声及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协同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究钼靶X线、超声以及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协同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医治的乳腺癌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钼靶X线、超声以及MRI进行诊断,对比3种诊断方法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情况。结果 MRI检查诊断其特异度92.86%、灵敏度88.57%、准确度91.43%均优于钼靶X线和超声诊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其特异度95.71%、灵敏度95.71%、准确度97.14%均优于MRI诊断,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2.467、2.121,P>0.05)。结论钼靶X线、MRI以及超声检查用于临床诊断早期乳腺癌疾病,其诊断效果良好,3种诊断方式均伴有不典型表现,但是此3种诊断方式同时存在不足之处,3种诊断方式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诊断准确性,具有应用价值。
吴剑斌陈壮威罗明敏王红玫张惠灏黄晓曦
关键词:MRI超声钼靶X线乳腺癌
甲状腺癌并存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和病理分析被引量:35
2012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与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thyroiditis,HT)并存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并存HT的218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癌与HT并存占同期所有甲状腺癌手术病例的12.6%(218/1731),占同期手术治疗、病理证实HT病例的41.1%(218/531),病理组织学类型以乳头状癌为主占95.4%(208/218)。甲状腺癌合并HT组较未合并HT组更好发于女性(94.1%vs.77.7%,P=0.000 1),超声诊断率低(51.8%vs.75.1%,P=0.0001),冰冻诊断率低(78.4%vs.94.8%,P=0.000 1),微小癌发病率更高(43.0%vs.32.9%,P=0.043),淋巴结转移率更低(55.0%vs.63.3%,P=0.048),AJCC/UICC分期更早(Ⅰ期80.7%vs.67.1%,Ⅳ期4.1%vs.8.4%,P=0.0001)。结论:甲状腺癌与HT关系密切,二者并存具有好发于女性、术前诊断困难、预后较好等临床特点,甲状腺全切除或者近全切除+Ⅰ期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应作为其基本术式。
朱有志陈祥锦张真真张惠灏吴坤琳张德杰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乳房重建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策略
王彪陈祥锦单秀英吴坤琳郑厚兵张惠灏朱有志陈若淼
一.项目背景:乳房的缺失对于女性的心理、社交、生活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乳腺癌根治术是乳房缺损的最重要原因,其他如先天性畸形Poland综合征导致的乳房发育不良,“奥美定”乳房注射异物或者感染导致的乳房部分或完全切除,乳房松...
关键词:
关键词:乳房重建乳腺癌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6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张惠灏陈祥锦朱有志吴坤琳
关键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中青年女性乳头溢液乳房肿块上皮细胞小导管
Toll样因子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细胞侵袭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讨Toll样因子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信号通路在不同侵袭性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 分别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细胞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法检测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已知高侵袭能力)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较低侵袭能力)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LR4及MyD88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并对比其差异.结果 无论从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及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均表达HMGB1、TLR4和MyD88.在mRNA水平,MDA-MB-231表达TLR4是MCF-7的(10.43±4.00)倍,表达MyD88是(2.09±1.50)倍(P<0.01)而HMGB1均高表达,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蛋白水平,MDA-MB-231表达TLR4是MCF-7的(9.18±3.20)倍,表达MyD88是(2.52±1.00)倍(P<0.01)而HMGB1均高表达,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细胞株TLR4及MyD88的表达水平与其侵袭能力一致,TLR4/MyD88的高表达可以作为乳腺癌不良预后的分子标志.
吴坤琳张惠灏朱有志余良飞孔令君王宗财陈玲陈祥锦
关键词:乳腺癌髓样分化因子88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20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HMGB1基因的表达.从本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的乳腺癌数据库中按时间顺序连续选择100例不同分期的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蜡块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MGB1蛋白的表达,分析HMGB1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HMGB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量及蛋白表达率均较高,分别15.94±1.42比1.29±0.41、66%比18%(P<0.01);HMGB1蛋白表达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及肿瘤直径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检测HMGB1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分析.
张惠灏朱有志吴坤琳余良飞孔令君王宗财陈玲庄和珠王燕钦陈祥锦
关键词:乳腺癌高迁移率族蛋白B1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108例诊治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是指直径≤10mm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以往多因甲状腺良性疾病行手术的标本中或尸检时偶然发现。随着高分辨率彩超的普遍应用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它的临床检出率正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02~2007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8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我们的体会,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张惠灏陈祥锦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诊治分析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甲状腺良性疾病临床检出率冰冻病理
麦默通微创技术在不可扪及乳腺病灶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麦默通微创技术在不可扪及乳腺病灶诊治中的应用。方法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255例患者,共346个不可扪及乳腺病灶(病灶直径为0.5~1.3cm)行麦默通微创旋切术。结果 255例346个不可扪及乳腺病灶均完全切除,平均旋切6次。单个肿块切除的平均时间为8min。术后病理结果:346个病灶中,289个为纤维腺瘤,39个为乳腺腺病,2个为导管内乳头状瘤,8个为乳腺囊肿,6个为导管扩张,2个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例行保乳手术,1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腋窝淋巴结均为阴性。术后随访3~12个月,6个月复查乳腺B超。3例出现局限性血肿,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淤斑。6例于术后6个月复查B超发现复发,行二次手术,复发率为2.4%。结论对于不可扪及的乳腺病灶,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活检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张惠灏陈祥锦吴坤琳朱有志王宗财
关键词:麦默通
p53基因和血管生成抑制素基因共转染对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素(angiostatin,AS)基因和p53基因共转染人胃癌细胞株SG7901后对其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将p53、AS基因以及p53联合AS基因转染SG7901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转染后SG7901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通过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和MTT法观察不同转染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FCM法检测p53基因和AS基因对SGC7901凋亡的影响。结果:经p53或AS基因转染后,SG7901细胞的集落数量及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p53和AS基因具有协同作用,以共转染组降低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法检测结果表明,共转染组细胞的生长情况较其他2组单基因转染的细胞更为缓慢(P<0.05)。共转染组凋亡率较AS基因单转染组、p53基因单转染组以及空载体转染组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和AS基因均能诱导胃癌细胞SG7901的凋亡,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陈祥锦朱月永胡震霆张惠灏翁绳美庄和珠
关键词:血管生成抑制剂转染细胞凋亡
不同碘营养水平地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分析不同碘营养水平地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碘与甲状腺癌(TC)之间的关系。方法:结合历史资料和预调查,选择福州市平潭县和永泰县作为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的高碘地区和适碘地区;采集2011年两地三年级学生清晨空腹尿标本,运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检测尿碘值;收集福建省肿瘤防治中心记录的两地全民补碘以后TC发病的详细资料,分析两地DTC的发病情况及TC病理类型构成比的变化。结果:2011年平潭县碘营养水平高于永泰县[(281.3±171.9)μg/L vs.(151.4±77.2)μg/L,t=18.44,P=0.00];与往年比较,平潭县碘摄入不足的比例逐渐减少,但摄入超足量和过量的比例则逐渐增高,永泰县碘摄入不足的比例逐渐减少,碘摄入超足量和碘过量的比例趋于稳定,而碘摄入足量的比例逐渐增高。2001—2011年,平潭县DTC的平均年发病率52.725/10万,标化发病率50.945/10万,永泰县平均年发病率1.837/10万,标化发病率1.780/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无论是高碘地区还是适碘地区,女性DTC发病率均比男性高,且高碘地区女性比例更高(5.34:1 vs.2.74:1,χ2=6.15,P=0.02)。与永泰县比较,平潭县DTC比例更高(98.5%vs.91.0%,χ2=23.95,P=0.00),乳头状癌(PTC)占绝大多数(95.0%vs.83.3%,χ2=4.76,P=0.03),未分化癌(ATC)更为罕见(0.1%vs.1.3%,χ2=8.49,P=0.00)。结论:高碘地区及适碘地区DTC的发病率均在增高,但高碘地区发病率远高于适碘地区,并以女性多见。TC增高的趋势主要见于DTC,尤其见于PTC,而ATC则变得更为罕见,这种趋势在高碘地区尤为明显。
朱有志陈祥锦张惠灏吴坤琳王宗财孔令君赵峰林永堃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流行病学研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