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 作品数:23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物理系物理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C_2H_2在Ru(10■0)表面上的分子轨道对称性被引量:1
- 2001年
- 利用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对低温下(160 K)乙炔(C_2H_2)气体在Ru(10■0)表面的吸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乙炔的C-C轴并不平行于衬底表面, C-C轴在<0001>晶向和表面法线组成的平面内有一定的倾斜.与气相乙炔分子不同,在Ru(10■0)表面吸附的乙炔分子的C-H轴不是沿C-C轴向.
- 张建华吴悦庄友谊张寒洁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刘凤琴奎热西.易卜拉欣钱海杰
- 关键词:乙炔分子轨道对称性
- C_2H_4在Ru(100)表面吸附与分解的研究被引量:6
- 2000年
- 用X射线电子能谱 (XPS)、热脱附谱 (TDS)和紫外光电子能谱 (UPS)方法研究了乙烯 (C2 H4 )在Ru(10 10 )表面的吸附 ,在低温下 (2 0 0K以下 )乙稀 (C2 H4 )可以在Ru(10 10 )表面上以分子状态稳定吸附 ,在 2 0 0K以上乙烯(C2 H4 )则发生了脱氢分解反应 .TDS结果表明乙烯 (C2 H4 )分解后的主要产物为乙炔 (C2 H2 ) .乙烯 (C2 H4 )分解后C的 1s能级向低结合能方向移动了 0 3eV ,而价态σCC和σCH轨道能级向高结合能方向分别移动了 0 5和 1 1eV .
- 庄友谊吴悦张建华张寒洁汪健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
- 关键词:乙炔钌
- 半金属铋薄膜导电特性和粗糙度的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本论文利用真空镀膜方法在云母片上生长半金属Bi薄膜 ,测量了薄膜生长厚度与电阻之间的关系 ,并用原子力显微镜 (AFM)研究了云母表面半金属薄膜电阻变化与薄膜粗糙度间的关系。生长初始阶段 ,薄膜先形成孤立的三维小岛 (典型高度 1nm ,直径 10nm ,间距 10nm) ,随后互相聚结形成网状结构 ,薄膜不导通 (R≥ 2 0MΩ) ,粗糙度随膜厚增加而减小。当等效厚度d =1.74nm时 ,薄膜导通 (R≤ 13MΩ) ,薄膜的形貌变为有小孔洞的连续状结构 ,粗糙度在此厚度附近达到最小值然后又增大。随着薄膜继续生长 ,连续状结构的厚度增加 ,薄膜电阻随之迅速减小 ,当d≥ 2 .4nm时薄膜电阻趋近于稳定值 2kΩ。
- 徐建峰张建华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
- 关键词:薄膜生长薄膜电阻导电特性粗糙度
- 有机半导体二萘嵌苯在Ru(0001)表面上有序结构的电子态
- 2004年
- 在Ru(0 0 0 1)表面上 ,四个与有机半导体二萘嵌苯 (Perylene)分子轨道相关的谱峰分别位于费米能级以下 4 5、6 3、7 2、9 9eV处。在界面处它们的结合能相对较低 ,反映了界面处有机吸附层与衬底之间的相互作用 ,衬底中的电子部分地转移到了有机分子的一个或几个轨道上了。低能电子衍射的结果表明 :当沉积厚度接近一个单层时 ,Perylene分子在Ru(0 0 0 1)表面上形成一种类似 (4× 4 )的有序结构。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的结果表明 :Perylene分子平面平行于Ru(0 0 0 1)表面 ,而分子的长轴沿 [10 0 0 ]方向取向。随着衬底温度的上升 ,有机半导体材料在Ru(0 0 0 1)表面以脱附的形式逐渐减少 ,在 15
- 黄寒毛宏颖张建华张寒洁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
- 关键词:有机半导体二萘嵌苯RU钌紫外光电子能谱
- Ru(1010)表面上正己烷分子轨道的对称性
- 本文用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ARUPS)和X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正己烷分子在Ru(101?0)表面上吸附与分解。在低温下(160K),与正己烷分子相关的三个谱峰分别在费米能级以下7.8、9.5和11.0eV处。角分...
- 吴悦庄友谊张建华池贤兴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
- 关键词:正己烷分子轨道对称性
- 文献传递
- 己烯在Ru(1010)表面价带电子特性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在200K以下己烯(C6H12)可以在Ru(101珔0)表面上以分子状态稳定吸附.偏振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谱(ARUPS)结果表明,己烯分子在垂直于衬底表面并沿衬底表面<12珔10>晶向的平面内,己烯分子的轴向沿<12珔10>晶向倾斜.随着衬底温度的提高,到200K以上,己烯分解生成新的碳氢化合物.己烯分解后,πCH分子轨道能级向高结合能方向移动了0.2eV,同时己烯中C的1s能级向低结合能方向移动了0.3eV.
- 张建华庄友谊吴悦鲍世宁刘凤琴奎热西.易卜拉欣钱海杰
- 关键词:己烯脱氢电子结构催化剂
- NO在Ru(100)和Cs/Ru(100)表面上吸附的ARUPS研究
- 1997年
- 150K的低温下,NO在清洁的Ru表面的吸附,HeⅡ-ARUPS显示在Ef以下9.3eV(5σ+1π)和14.6eV(4σ)处有两个峰,表明NO在Ru表面上是分子吸附。NO-4σ峰强度随HeⅡ光入射角的变化说明NO分子是倾斜地吸附在Ru表面上,其倾斜趋向于原于间距较大的〈0001〉力位。对于NO在Cs/Ru表面的吸附,ARUPS测得在Ef以下6.2,9.2,11.1,12.4和14.9eV处有五个峰,与N2O气侧的UPS谱比较,认定它们是N2O,NO共存的结果,表明NO在CS/Ru表面上分解后可形成N2O分子的吸附。
- 李海洋鲍世宁张训生范朝阳张建华冯小松魏赛珍毛祖遂徐亚伯
- 聚乙烯醇缩甲醛(PVF)有机膜上沉积金属膜的XPS研究
- 1996年
- 介绍了在聚乙烯醇缩甲醛(PVF或Formvar)膜上蒸镀Au,Pd和Ag金属膜,用XPS研究其表面与界面的化学组分与价态。实验发现,在PVF膜上蒸镀Au,Pd和Ag后,三种不同价态的C1s相对含量均发生了变化。表明金属原子在PVF膜上的沉积是化学吸附。
- 魏赛珍毛祖遂张建华卓志云郑永铭
- 关键词:聚乙烯醇缩甲醛金属膜
- 银(110)表面苝有序薄膜电子态的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运用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和低能电子衍射(LEED)技术,对银(110)表面上有机分子(perylene)的生长进行了研究.有机分子价带的4个特征峰分别位于费米能级以下3.5、4.8、6.4和8.5eV处.当有机薄膜约为单分子层(厚度为0.3nm)时,在银(110)表面上形成C(6×2)的有序结构.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ARUSP)的测量显示:在界面处的分子平面平行于衬底.在银(110)表面稳定性很高,随着对衬底加热,有机材料发生脱附,在140℃以下没有观察到分解现象.
- 黄寒严欣澂毛宏颖陈桥钱惠琴张建华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
- 关键词:有机半导体材料紫外光电子能谱结构和电子结构
- C_2H_4在清洁和有Cs覆盖的Ru(0001)表面吸附的TDS研究被引量:8
- 2001年
- 用热脱附谱 (TDS)方法研究了乙烯 (C2 H4)在Ru(0 0 0 1)表面上的吸附 .在低温下 (2 0 0K以下 )乙烯可以在清洁及有Cs的Ru(0 0 0 1)表面上以分子状态稳定吸附 ,在衬底温度升高至 2 0 0K以上时 ,乙烯发生了脱氢分解反应 ,乙烯分解后的主要产物为乙炔 (C2 H2 ) .在清洁的Ru(0 0 0 1)表面 ,乙烯有两种吸附状态 ,脱附温度分别为 2 75K和 36 0K .而乙炔的脱附温度为 35 0K .在Ru(0 0 0 1)表面有Cs的存在时 ,乙烯分解为乙炔的概率增大 ,乙烯和乙炔的脱附温度均随着Cs覆盖度的增加而提高用热脱附谱 (TDS)方法研究了乙烯 (C2 H4)在Ru(0 0 0 1)表面上的吸附 .在低温下 (2 0 0K以下 )乙烯可以在清洁及有Cs的Ru(0 0 0 1)表面上以分子状态稳定吸附 ,在衬底温度升高至 2 0 0K以上时 ,乙烯发生了脱氢分解反应 ,乙烯分解后的主要产物为乙炔 (C2 H2 ) .在清洁的Ru(0 0 0 1)表面 ,乙烯有两种吸附状态 ,脱附温度分别为 2 75K和 36 0K .而乙炔的脱附温度为 35 0K .在Ru(0 0 0 1)表面有Cs的存在时 ,乙烯分解为乙炔的概率增大 ,乙烯和乙炔的脱附温度均随着Cs覆盖度的增加而提高 .
- 庄友谊吴悦张建华张寒洁李波李海洋何丕模鲍世宁
- 关键词:乙烯热脱附谱化学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