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脊柱
  • 6篇腰椎
  • 5篇手术
  • 5篇术后
  • 5篇骨折
  • 4篇术后感染
  • 4篇椎弓
  • 4篇椎弓根
  • 4篇椎管
  • 4篇椎管狭窄
  • 4篇内固定
  • 3篇胸椎
  • 3篇引流
  • 3篇退行性
  • 3篇疗效
  • 3篇创面
  • 2篇低温等离子
  • 2篇压缩骨折
  • 2篇融合术
  • 2篇退变

机构

  • 20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北京市房山区...

作者

  • 20篇张宇鹏
  • 12篇侯树勋
  • 5篇杨润功
  • 5篇王华东
  • 5篇李利
  • 5篇史亚民
  • 4篇吴闻文
  • 4篇吴叶
  • 4篇任东风
  • 4篇商卫林
  • 3篇左坦坦
  • 3篇朱加亮
  • 2篇郭继东
  • 2篇卜国云
  • 2篇马超
  • 1篇张伟佳
  • 1篇韦兴
  • 1篇邢新博
  • 1篇曹峥
  • 1篇孙大铭

传媒

  • 5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国骨伤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感染、炎症、...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手外科杂...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第八届全国脊...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术后感染中的应用
<正>随着内固定器材或假体植入在脊柱外科中的广泛应用,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病人越来越多。脊柱感染较之于肢体感染,存在感染部位深在、换药或冲洗不便、常有棘突或椎板骨外露等特点,故处理更为棘手。如何迅速有效地控制感染,封闭创...
李利张宇鹏孔德明胡乃利刘建民史亚民
文献传递
Gustilo Ⅲ型胫骨干开放性骨折的治疗与临床分析被引量:23
2010年
目的 探讨Gustilo Ⅲ型胫骨干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与对策.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46例胫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男30例,女16例;年龄16~55岁,平均31.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24 h,平均8.5 h.按Gustilo分型:ⅢA型22例,ⅢB型17例,ⅢC型7例.骨折AO分型:A3型3例;B2型7例,B3型9例;C1型5例,C2型11例,C3型11例.44例一期清创,2例先行负压封闭引流(VSD),1周后二次清创.创面清洁后,返削或取皮植皮12例,局部或岛状皮瓣修复29例,游离皮瓣修复5例.骨折固定:外固定器23例,接骨板11例,交锁髓内钉12例.结果 46例患者术后获8~24个月(平均14.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顺利保肢成功.39例创面一期愈合,2例发生浅表感染,2例皮缘坏死,1例皮瓣边缘坏死感染,2例发生深部感染,总体感染率为10.9%.41例患者术后未改变初次固定方式,于4~10个月(平均4.5个月)获临床愈合;5例更换了固定方式,其中3例外固定器固定术后6周更换为髓内钉固定,4个月后骨折愈合,1例钢板断裂,1例畸形愈合.按Johner-Wruhs方法评价:优29例,良1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3.5%.结论 制定良好的手术计划,Gustilo Ⅲ型胫骨干开放性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限可适当放宽.
杨润功张宇鹏侯树勋张伟佳吴克俭张建孙大铭
关键词:胫骨骨折骨折开放性外科皮瓣
胸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的解剖及影像学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探讨胸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的解剖结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取4具成人新鲜尸体胸椎脊柱标本.主要测量参数(数据)包括:椎弓根及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的横径、螺钉最长值、矢状角,以及椎弓根、椎弓根-肋骨复合体以及椎弓根-肋骨重叠的纵径.测量中将尸体标本与CT影像测量(含二维、三维重建)相结合.结果 椎弓根-肋骨复合体是一立体结构,椎弓根与肋骨不在同一平面,且两者位置关系随不同节段而发生变化.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纵径值T1最小,为(12.6±0.8)mm,T11最大,为(16.9±1.1)mm.椎弓根-肋骨重叠纵径值T1最小,为(7.2±0.3)mm,T10最大,为(11.8±1.0)mm.椎弓根纵径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纵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弓根纵径、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纵径均与椎弓根-肋骨重叠纵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根-肋骨复合体是一较复杂的立体结构,椎弓根-肋骨重叠纵径应被视为该复合体的真实或有效纵径.
韦兴何建军侯树勋史亚民张宇鹏王晓宁陈秉耀
关键词:胸椎椎弓根局部解剖学
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不同手术疗效的比较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评估老年腰腿痛患者单纯开窗减压与开窗减压椎间植骨结合内固定2种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老年腰腿痛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存在明显腰椎椎管狭窄。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B 2组。A组28例,单纯开窗减压手术,患者一般合并普通疾病2或3个,手术节段3.26±0.42;B组42例,采用开窗减压椎间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患者一般合并普通疾病2或3个,手术节段2.44±0.63。分析患者住院期间以及出院1年以后症状改善情况,结合问卷调查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比较老年腰腿痛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术后腰腿痛均得到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组患者的满意率分别为82.2%和71.5%。但是在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方面,2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腰腿痛患者,腰椎单纯后路开窗减压、后路开窗减压内固定手术后腰腿痛均得到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单纯开窗减压手术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引流量,手术安全性更高。
吴叶曹峥商卫林卜国云任东风张宇鹏吴闻文侯树勋
关键词:腰椎椎管狭窄骨移植内固定器
脊柱侧凸数字导航模板的准确性与安全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 :设计新型脊柱侧凸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简称导板)并在手术中应用,评价其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对10例脊柱侧凸病例(观察组)进行CT扫描,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型重建、模拟置钉和导板设计;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导板;在手术中应用导板辅助置钉,记录其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血肌酐含量变化、置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CT扫描明确螺钉位置并进行分级,评价置钉准确率,并与同期行徒手置钉的10例脊柱侧凸病例(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组包括特发性侧凸5例,先天性侧凸5例;男3例,女7例;年龄4~18岁,平均11.9岁;主弯Cobb角42.1°~78.4°,平均54.9°。对照组包括特发性侧凸5例,先天性侧凸5例,男2例,女8例;年龄6~17岁,平均12.6岁;主弯Cobb角38.2°~93.4°,平均56.6°。结果 :观察组置钉167枚,其中Ⅰ级138枚(82.6%),Ⅱ级25枚(15.0%),Ⅲ级4枚(2.4%),无Ⅳ级螺钉;穿破皮质29枚(17.4%),可接受螺钉163枚(97.6%)。对照组置钉165枚,其中Ⅰ级98枚(59.4%),Ⅱ级39枚(23.6%),Ⅲ级21枚(12.7%),Ⅳ级7枚(4.2%);穿破皮质67枚(40.6%),可接受螺钉137枚(83.0%)。两组病例置钉分级、穿破皮质比例、可接受螺钉比例均有差异(Z=-5.013,P=0.000;χ2=9.347,P=0.002;χ2=20.242,P=0.000)。Cobb角矫正率[(74.1±10.0)%vs(69.7±17.6)%,出血量(455±447)ml vs(415±389)ml,手术时间(163.5±53.7)min vs(164.0±48.7)min,术前与术后3 d血Cr变化(-5.3±3.2)vs(-3.4±3.1)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96,P=0.496;t=0.214,P=0.833;t=0.022,P=0.983;t=1.375,P=0.192)。两组均未见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应用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辅助脊柱侧凸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较徒手置钉明显提高,且安全性良好。
张宇鹏史亚民王华东侯树勋
关键词:脊柱侧凸椎弓根螺钉病例对照研究
原位转棒复位治疗胸腰段单节段压缩骨折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原位转棒复位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单节段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0年5月,收治外伤所致胸腰段压缩骨折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52岁,平均35.8岁。骨折节段:T112例,T122例,L16例,L22例。所有患者排除骨质疏松症及病理性骨折,无神经损伤症状。收集术前、术后5d、末次随访(至少12个月)时影像资料,对伤椎Cobb角、椎体压缩比例、内固定物状况进行观察。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病例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由术前的(25.8±9.4)°矫正至术后5d的(6.7±2.3)°,末次随访时的(6.9±2.6)°;椎体压缩比例由术前的(42.5±10.4)%恢复至术后5d的(7.5±3.9)%,末次随访时的(8.4±4.5)%;术后5d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5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位转棒复位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操作简便,可使胸腰段单节段压缩骨折获得并保持良好复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宇鹏任东风吴叶王华东马超商卫林吴闻文侯树勋
关键词:脊柱骨折胸椎
骨外尤文氏肉瘤1例被引量:1
2009年
邢新博张宇鹏
关键词:骨外尤文氏肉瘤腹壁静脉曲张腹部叩诊体温波动对症处理莫菲氏征
Dynesys系统不同应用方式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总结动态中和系统( 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 )作为融合或非融合器械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 )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应用 Dynesys 治疗 DDD 患者51例,其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38~74岁,平均54.6岁。本组病例单节段34例,双节段15例,三节段2例,使用方法包括非融合、融合和混合应用,其中单节段融合12例,非融合22例,双节段非融合5例,混合应用10例,三节段1例非融合,1例混合应用。共固定70个节段,其中融合23个节段,非融合47个节段。手术方法:融合节段行椎板开窗减压、侧隐窝开放、间盘切除、PLIF (自体骨或混合骨粒),非融合节段仅行椎板开窗减压、侧隐窝开放、间盘有限切除。通过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临床疗效,并通过侧位 X 线片和 CT 二维重建评估融合节段的椎间融合率,动态侧位 X 线片评估非融合节段的运动功能保留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23个月。VAS 腰痛评分术前5.9±1.7,术后2.0±1.5( P<0.05)。下肢痛评分术前7.3±1.6,术后1.6±1.5( P<0.05)。ODI 指数术前(61±19)%,术后(22±13)%( P<0.05)。47个非融合固定节段中有31个(66%)节段保留有椎间活动度,活动范围2°~6°,平均3.5°,但椎间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 P<0.05)。23个融合节段均无椎间活动度,融合率56.5%。无不可逆性神经症状加重、内植物失败、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结论Dynesys 治疗 DDD 的近期疗效满意,可在融合、非融合、混合应用不同方式中个体化选择。作为非融合器械使用仅能够部分保留椎间活动度。作为融合器械使用,能够提供椎间足够稳定,但植骨融合率低于坚强固定。
李利史亚民王华东郭继东马超张宇鹏
关键词:椎间盘退行性变椎管狭窄腰椎脊柱疾病
椎弓根间距测量在评价胸腰椎爆裂骨折严重程度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椎弓根间距与椎管狭窄、神经损伤及椎板骨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标准:患者有完整的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矢状面二维重建。排除标准:受伤超过10d,多椎体骨折,病理性骨折,火器伤,无法耐受影像检查,以及未行CT矢状面二维重建者。2005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外伤所致急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60例,其中男102例,女58例,年龄17~55岁,平均38.9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15例(71.9%),平地摔伤28例(17.5%),交通伤15例(9.4%),其他2例(1.3%)。骨折部位:胸段(T_1~T_(10))17例(10.6%),胸腰段(T_(11)~L_1)129例(80.6%),腰段(L_2~L_5)14例(8.8%)。通过测量伤椎上下邻椎椎弓根间距来计算伤椎椎弓根间距(IPD)增大的比例,分析其与椎管狭窄、神经损伤及椎板骨折严重程度的关系。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的ASIA分级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除1例外,其他所有病例均有IPD增大(99.4%),增大比例为4.7%~115.1%,平均(17.4±12.9)%,女性(18.5±14.4)%较男性(14.7±7.8)%更加明显(P<0.01)。椎管狭窄比例5.2%~97.3%,平均(37.9±19.4)%,IPD增大比例与椎管狭窄程度有显著相关(r=0.38;t=6.65;P<0.01)。在伴有神经损伤和椎板骨折的病例中,IPD明显增加,分别为(24.8±1 2.5)%和(25.3±15.9)%。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例中,通过X线片测量椎弓根间距,是评价椎管狭窄、神经损伤及椎板骨折严重程度的理想方法 。
张宇鹏李利侯树勋
关键词:脊柱骨折胸椎腰椎神经检查椎管狭窄
负压创面治疗在骨科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0年
负压创面治疗(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NPWT)是近10余年来提出并开展的伤口治疗新方法,包括1993年Fleischmann等提出的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 drainage,VSD)和1997年Argenta和Morykwas提出的真空辅助闭合(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两项关键技术。目前有多种与NPWT类似的名称,如:吸引创面闭合治疗(suction wound closure therapy,SWCT),
杨润功张宇鹏
关键词:封闭负压引流创面骨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