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文胜

作品数:87 被引量:252H指数:9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6篇骨折
  • 19篇骨质
  • 17篇颈椎
  • 17篇骨质疏松
  • 16篇手术
  • 12篇内固定
  • 11篇股骨
  • 9篇椎管
  • 9篇后路
  • 8篇枢椎
  • 8篇疏松性
  • 8篇脊髓
  • 7篇脱位
  • 7篇脊柱
  • 6篇腰椎
  • 6篇前路
  • 6篇切除
  • 6篇寰枢
  • 6篇骨头
  • 6篇股骨头

机构

  • 64篇郑州大学第一...
  • 22篇上海第二医科...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河南医科大学...
  • 3篇河南省人民医...
  • 2篇河南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商丘市第一人...
  • 1篇弗吉尼亚大学

作者

  • 86篇廖文胜
  • 43篇王利民
  • 34篇王卫东
  • 20篇鲍恒
  • 19篇谭洪宇
  • 18篇刘屹林
  • 13篇汤亭亭
  • 11篇朱忠培
  • 11篇王义生
  • 10篇戴克戎
  • 9篇王玉强
  • 9篇赵亮
  • 8篇刘宏建
  • 7篇皮国富
  • 7篇宋瑞鹏
  • 6篇张元勋
  • 6篇吴学建
  • 5篇丁强
  • 5篇翟福英
  • 5篇殷力

传媒

  • 10篇医药论坛杂志
  • 9篇中国实用医刊
  • 6篇河南医学研究
  • 6篇郑州大学学报...
  • 4篇中国骨质疏松...
  • 4篇北京同步辐射...
  • 3篇临床骨科杂志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河南医药信息
  • 2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医正骨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 4篇2002
  • 7篇2001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期后路固定加侧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治疗胸椎结核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固定加侧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胸椎结核患者,术前应用异胭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等抗结核治疗2~4周,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侧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椎体间植骨3—6个月融合,平均4个月。无一例复发,后凸畸形矫正满意。结论一期后路固定加侧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彻底减压脊髓压迫,提高植骨融合率,矫正和预防后凸畸形。
孟鹏飞廖文胜王利民王义生王卫东刘宏建张春霖赵广辉
关键词:胸椎结核
颈脊髓损伤的救治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的救治。方法:16年来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295例。本组中,男196例,女99例。平均年龄30.5(18~78)岁。平均伤史4.5天(5小时-12周)。受伤类型:高处坠落伤 112例,车祸伤1...
王义生翟福英王利民张毓洲皮国富夏磊廖文胜王卫东刘宏建
关键词:颈脊髓损伤后路手术颈椎管狭窄前路手术
文献传递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在脊髓型颈椎病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在脊髓型颈椎病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n-HA/PA66植入钛板内固定术,对其疗效及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7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植入物未引起过敏及毒性反应,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有良好的恢复和维持,术后6~8个月时获得植骨融合,n-HA/PA66人工椎体后缘存在不同程度的异位骨化。结论 n-HA/PA66人工椎体作为颈椎前路手术植骨材料融合率高,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杨朝垒王利民谭洪宇王卫东廖文胜鲍恒刘屹林
关键词:颈椎病羟基磷灰石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
股骨干多段粉碎性骨折两种手术方法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股骨干多段粉碎性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行动力加压接骨板(DCP)或带锁髓内钉治疗的72例股骨干多段粉碎性骨折患者。动力加压接骨板(DCP)组45例;带锁髓内钉组27例。比较两种固定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结果。结果70例获随访10~14月(平均12月),DCP组平均手术时间(120.7±5.5)min,术中出血量(382±23)ml,骨折愈合时间(7.0±1.2)个月,并发症率15.5%;髓内钉组平均手术时间(105.2±1.5)min,术中出血量(269±15)ml,骨折愈合时间(6.1±1.3)个月,并发症率4%。结论带锁髓内钉在治疗多节段粉碎性股骨干骨折中有明显优势,效果好。
赵广辉廖文胜孟鹏飞
关键词: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手术
颅底凹陷患者术后枕颈角对下颈椎曲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颅底凹陷(BI)患者术后枕颈角对下颈椎曲度(C2~7Cobb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BI行后路复位枕颈融合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7例患者。于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测量O-C2及C2~7 Cobb角(C2~7角)。根据术后3 d O-C2角大小,将患者分为10°≤O-C2角≤20°组、O-C2角<10°组及O-C2角>20°组。观察不同O-C2角组Cobb角的差异,分析O-C2角与C2~7角的相关性。结果 17例患者中男4例(23.5%),女13例(76.5%);年龄12~60岁,平均(37.9±13.4岁);随访时间25~9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9(35.5,74.0)个月。术后3 d各组间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间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末次随访相比10°≤O-C2角≤20°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2角<10°组及O-C2角>20°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O-C2角与C2~7角在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存在负相关(r=-0.626、-0.780,P<0.05)。结论 BI患者O-C2角与下颈椎C2~7角呈负相关,行后路枕颈融合术时需密切注意O-C2角,将其固定于合适的角度。
李根锋廖文胜朱忠培吴研飞
关键词:颅底凹陷
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轴性症状影响的研究
2013年
目的观察锚定法单开门在治疗颈椎疾病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对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10月5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成A、B两组,21例行锚定法单开门手术(A组),34例行传统单开门手术(B组)。根据JOA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5例患者均获6—36个月随访,A组21例(100%)均获得较好JOA改善率,其中4例(19.05%)出现明显轴性症状;B组34例中32例(94.1%)获得较好JOA改善率,21例(41.18%)出现明显轴性症状。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B组相比,A组具有较高JOA评分及较低的轴性症状发生率。结论锚定法单开门组JOA评分明显优于传统单开门组,且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传统单开门组,具有较好临床效果。
廖文胜张威王利民鲍恒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轴性症状JOA评分
后路枕骨枢椎临时固定非融合治疗ⅡC型新鲜齿状突骨折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后路枕骨枢椎临时固定非融合治疗ⅡC型新鲜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ⅡC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行一期后路枕枢椎钉棒内固定非融合术,获得完全骨性融合后行二期内固定装置取出术,记录颈椎活动度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4例均顺利完成后路枕枢椎临时固定非融合术。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24个月。一期术后12~18个月CT复查显示患者均获得完全骨性愈合,枕颈部感觉及运动障碍等症状均减轻或消失,同时神经功能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恢复。行二期后路内固定取出术后,患者枕颈部活动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度:左右旋转为83.36°±4.80°,前屈为32.50°±3.79°,后伸为21.96°±3.61°。结论ⅡC型齿状突骨折可先行后路枕枢椎临时内固定非融合治疗,再行二期内固定取出术,能较大程度保留患者寰枢关节旋转功能。
高文飞王卫东侯宁宋瑞鹏王利民廖文胜
关键词:枕骨齿状突骨折非融合
颈前路2种减压并钢板植入内固定方式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背景:相邻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有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两种方式,如何选择存在争议。目的:比较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对相邻2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1年第4期)、PubMed(1966/2011-11)、EMBASE(1974/2011-11)、CBM(1978/2011-11)、CNKI(1994/2011-11)、和万方数据库(1997/2011-11),文献语种限为中文和英文。全面收集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2种方法治疗相邻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的对照研究,由2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5.1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5个,共382例患者,其中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201例,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181例。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颈椎曲度方面,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融合率及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相邻2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较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颈椎矫形较好的优点,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融合率及并发症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接近。
张威廖文胜王利民鲍恒
关键词:颈前路钢板脊髓型颈椎病META分析
脊柱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防治
2010年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并发脑脊液漏防治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2008年7月-2009年6月行脊柱后路手术67例,并发脑脊液漏7例,其中创伤致硬脊膜损伤2例,医源性损伤致硬脊膜损伤5例。结果经手术修补,加强漏口缝合,置管持续引流同时合理应用抗生素,保持伤口清洁等治疗,切口漏均于7~14d停止,全部治愈。结论术中修补,严密缝合切口,置管持续引流同时合理应用抗生素、保持伤口清洁等治疗是防治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法。
李云朋廖文胜王利民王卫东谭洪宇鲍恒刘屹林刘玉峰
关键词:脊柱手术脑脊液漏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及藻酸双酯钠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2
2001年
目的 :研究藻酸双酯钠 (PSS)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过程的影响 ,并对其发病机制加以探讨。方法 :兔 2 8只 ,随机分为Ⅰ组 (对照组 )、Ⅱ组 (激素处理组 )、Ⅲ组 (激素加低剂量PSS组 )和Ⅳ组 (激素加高剂量PSS组 )。 6周后测血脂及血流变指标 ,并对股骨头组织行HE及脂肪染色。结果 :①Ⅰ、Ⅲ、Ⅳ组的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显著低于Ⅱ组 (P <0 .0 1)。②Ⅱ组的全血粘度 (3 .8S-1)、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高于Ⅰ、Ⅲ、Ⅳ组。③Ⅱ组髓腔中脂肪细胞肥大 ,Ⅲ、Ⅳ组脂肪细胞直径与Ⅰ组相近。Ⅱ组的骨小梁空骨陷窝百分比显著高于另外三组 (P <0 .0 1)。④Ⅱ、Ⅲ、Ⅳ组的骨小梁面积分数显著小于Ⅰ组。结论 :①PSS与激素合用 ,能防止血液流变性异常和骨髓脂肪及细胞肥大 ,使空骨陷窝数接近正常。②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能与激素所致的骨质疏松有关 ,PSS不能减轻这种骨质疏松。
廖文胜王义生高远许振华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藻酸双酯钠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