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光洪

作品数:32 被引量:119H指数:7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环流
  • 4篇信号
  • 4篇声信号
  • 4篇声学
  • 4篇平均流速
  • 4篇南海北部
  • 4篇观测站
  • 4篇测站
  • 3篇定位装置
  • 3篇数据采集
  • 3篇纬度
  • 3篇吕宋
  • 3篇吕宋海峡
  • 3篇南海环流
  • 3篇经纬度
  • 3篇海洋浮标
  • 3篇海域
  • 3篇反演
  • 3篇浮标
  • 2篇电池

机构

  • 31篇国家海洋局第...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解放军理工大...
  • 2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广岛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教育部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江苏省海洋环...

作者

  • 32篇廖光洪
  • 12篇杨成浩
  • 10篇袁耀初
  • 10篇朱小华
  • 10篇梁楚进
  • 8篇徐晓华
  • 5篇郑红
  • 5篇陈洪
  • 4篇罗锋
  • 4篇李俊德
  • 4篇金魏芳
  • 4篇丁涛
  • 4篇周蓓锋
  • 3篇张传正
  • 3篇张敏强
  • 3篇曾建武
  • 3篇李灵波
  • 2篇吴清松
  • 2篇王惠群
  • 2篇王彰贵

传媒

  • 7篇海洋学报
  • 5篇海洋学研究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水资源保护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信息与电子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海洋学会...
  • 1篇海峡两岸第七...
  • 1篇第九届海峡两...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模糊中值滤波的图像处理方法被引量:8
2007年
中值滤波器是众多滤波器中既能很好地抑制噪声,又能较好保护图像细节的一个滤波器。尽管如此,依然有很多细节不能被很好地保护。因此,提出了一种模糊中值滤波算法,该算法不像传统中值滤波简单地在像素级上对图像进行去噪处理,而是通过隶属函数将图像灰度值转换到图像特征级处理,该算法不仅能更好地抑制噪声,而且保护细节的性能也有所提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陶剑锋殷志祥廖光洪
关键词:图像处理中值滤波隶属函数
一种海洋浮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海洋浮标,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海洋浮标上的密封筒;密封设置在所述密封筒内且配合工作的经纬度定位装置、数据采集存储装置、电源电池和能够向作业平台或岸站发送信号的信号发射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海洋浮标,...
丁涛周蓓锋李俊德梁楚进冯子旻张敏强金魏芳廖光洪曾建武李灵波
文献传递
乐清湾海洋环境季节特征及水交换过程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基于4个航次的实测资料,分析乐清湾的温(度)盐(度)、潮汐、潮流和余流等海洋环境季节分布特征,并采用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研究乐清湾的水交换过程,提出一个计算海湾水体平均置换率的简单公式,以直观描述湾内水体与湾外水体交换的过程特征。结果表明,乐清湾的水交换能力与湾内温(度)盐(度)水平及断面分布特征一致,从口门到湾顶,水交换能力差别较大,连屿至打水山断面以南的水体基本1个月可完全交换,连屿至打水山断面以北的水体2个月仍然无法交换到湾口水平。
罗锋廖光洪盛建明杨成浩
关键词:海洋环境水交换
2009年7月结合CTD与Argo观测在吕宋海峡及其附近海域海流的诊断计算研究
基于2009年7月航次获得的水文资料以及2009年7月至2011年1月Argo观测,采用海洋环流诊断模式,并结合改进逆方法,计算和研究在2009年7月在吕宋海峡及其附近海域(参见图1)海流的变化,主要观测和计算结果如下....
袁耀初廖光洪杨成浩刘增宏陈洪
乐清湾的潮位、潮流和余流特征被引量:13
2010年
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在乐清湾进行了代表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航次调查,设置了Y4、Y14、Y15和A共4个连续观测站位,共得到12组实测的海流流速和10组CTD数据。采用潮汐调和分析法分析了距江厦潮汐能试验电站3 km处的潮汐站位连续19个月的潮位资料,结合调查数据特性和乐清湾潮汐特点,引入M2与S2、O1与K1、M4与MS4、2MS6与M6分潮之间的差比关系,对连续观测站位的潮位和潮流进行准调和分析。潮位的统计和准调和分析结果显示:Y4、Y14、Y15站位和潮汐站位8个分潮振幅和的航次调查平均值为3.75,4.02,3.94和4.03 m,(HO1+HK1)/HM2的航次调查平均值为0.32,0.28,0.32和0.24。Y4、Y14、Y15和潮汐站位的M4、MS4、M6和2MS6浅水分潮振幅的航次调查平均值分别为0.20,0.31,0.35和0.25 m,M6和2MS6浅水分潮振幅的航次调查平均值分别为0.03,0.15,0.17和0.15 m。不同航次调查4个连续观测站位涨潮最大流速的平均值为81.5 cm/s,落潮最大流速的平均值为103.1 cm/s。Y4、Y14和Y15站位潮流的M2和S2分潮振幅百分比分别为86%,65%和68%,浅水分潮振幅百分比分别为11%,29%和25%。M4、MS4分潮振幅之和分别是M6、2MS6分潮振幅之和的2.1,1.2和1.7倍。由潮位和潮流的分析结果可知:从乐清湾湾口至湾顶,潮汐逐渐增强,半日潮比率逐渐增大,半日潮型的特性更为明显;浅水分潮强度逐渐增加,其中M6和2MS6分潮强度增强更为明显。位于湾口的Y4站位在秋季(2008年10月)航次调查时的日平均余流流向为西南偏南方向,冬季(2009年1月)和春季(2009年4月)航次调查时的余流流向为东南偏南方向。Y4站位余流受灵霓大坝影响,大坝建成后湾口余流改变方向,向南流出乐清湾。位于湾顶的Y14站位,余流流速变化不大,但方向变化明显,夏季(2008年7月)为西南方向,秋季为西南偏南方向,冬季为西南偏西方向,春季又为西南偏南方向。Y15站位余流流速较小,但方向�
杨成浩廖光洪罗锋徐晓华
乐清湾水交换特征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采用EFDC模式模拟研究了乐清湾水交换的三维过程和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计算水示踪剂质量浓度分析水体置换过程。结果表明,乐清湾水交换主要是由鹿西岛两侧流入的外海水体与湾内水体的交换,以及乐清湾口门西侧附近的湾内水体与瓯江北口径流冲淡水之间的交换。从口门到湾顶,水交换能力差别较大。以最窄的连屿至打水山断面为界,以南水体1个月基本可以完全交换,而以北水体2个月后仍然无法交换至湾口水平。连屿至打水山断面以北地形复杂,岛屿较多,污染物主要通过岛屿间的潮汐汊道输运,断面的瓶颈效应也使得断面以北的水体交换能力稍弱。在口门附近90%以上的水体被外海置换所需时间不到5 d,而此时湾顶水质未有太大改变;15 d左右,80%湾内水体被外海水置换;90%湾内水体被置换仅需40 d;70 d时的水体置换率达97%。
罗锋廖光洪杨成浩徐晓华
关键词:水环境水交换EFDC
1998年冬季南海环流的三维结构被引量:9
2005年
利用1998年11月28日至12月27日南海的调查资料,采用三维海流诊断模式,计算了冬季南海三维海流,所得结果如下:(1)冬季南海环流系统方面:1)南海北部,在吕宋西北海域分别存在一个气旋式、反气旋式涡.2)南海中部,在越南近岸存在较强的、南向的西边界射流.其以东海域出现较强的气旋式环流.南海中部东侧海域存在一个较弱的反气旋式环流.3)南海南部,一般流速较弱.在112°E以西受反气旋式环流所控制,加里曼丹岛西北海域存在气旋性环流.由于受调查海域所限,这两个环流只部分出现.(2)上述环流系统与200 m层水平温度、密度分布对应较好.(3)南海冬季环流垂向速度分布方面:1)表层,南海北部,在吕宋西北为范围较大的上升流海区.而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出现了下降流.海南岛以南及东南海域也存在下降流.南海中部,越南以东海域出现范围较大的下降流,其以东为上升流海域,而在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又出现下降流.南海南部,基本上被上升流海域所控制.2)次表层与表层不同,例如在次表层,海南岛东南部海域出现上升流.中层和深层垂向速度分布与次表层相似.(4)关于南海垂向速度分量分布的动力原因:在表层,风应力旋度场起着主要作用;在次表层,β效应与斜压场相互作用是重要的动力因子,而风应力旋度场和β效应与正压场相互作用也有一定影响;
廖光洪袁耀初徐晓华
关键词:南海环流
基于声传播时间的二维流场反演数值仿真研究
基于南海1998年夏季调查航次诊断计算的流函数场,选取越南以东偶极子发生海域,进行不同的声层析观测站位设置实验。模拟计算声线传播时间信息,然后应用基函数重建方法进行了流函数场的模拟反演研究,讨论了不同随机观测误差对反演结...
廖光洪朱小华杨成浩徐晓华
关键词:南海海域不适定问题TIKHONOV正则化
文献传递
应用GHSOM网络分析南海北部表层环流模态与黑潮入侵被引量:2
2013年
基于1992年10月至2009年11月卫星观测的海表高度(SSH)时间序列数据,应用增长型分级自组织映射(GHSOM)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南海北部和西太平洋SSH和中尺度涡旋的变化,识别出该海域SSH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信号。分析表明,流经吕宋海峡的黑潮分支在冷季入侵南海北部,同时在吕宋岛西北海域出现一个强烈的气旋式涡旋,表层黑潮的入侵与跨过吕宋海峡南北的经向压力梯度密切相关。黑潮的非入侵事件主要出现在暖季。春秋季节作为两个事件的过渡期,环流结构复杂,由GHSOM的第2层特征图进一步进行分类识别。黑潮入侵事件和非入侵事件发生的百分比分别为24.57%和27.53%,过渡模态的百分比为47.87%。当入侵南海事件发生时,南海北部表层环流流态相对简单,主要为气旋环流控制南海北部,吕宋海峡表层海流是否入侵南海,与南海北部中尺度涡旋特别是吕宋岛西北的气旋式涡的变化关系密切;反之,在非入侵事件发生时,南海北部出现多涡结构,环流流态复杂,表明吕宋海峡海流入侵南海对南海北部环流也有重要调整作用。除季节尺度变化外,年际时间尺度变化信号也十分显著。在1994—1995、1997—1998和2002—2003年期间,表层黑潮入侵南海北部的事件要显著多于其他年份,然而入侵事件在1998—2001年和2006—2009年时间段明显减少,非入侵事件增加。应用欧氏距离定义的模态2的时间发展序列与Ni o3.4指数序列延迟相关。
徐晓华廖光洪杨成浩袁耀初黄韦艮
关键词:年际变化
基于GHSOM网络研究南海北部海域表层环流变化
基于1992年10月14日至2006年1月18日共693帧卫星海表高度(SSH)时间序列数据,应用增长型分级自组织图(Growing Hierarchical Self-OrganizingMap,简称GHSOM)人工神...
廖光洪袁耀初杨成浩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