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晓庆

作品数:6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重症
  • 2篇细胞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可溶性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功能
  • 1篇血小板功能分...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病
  • 1篇炎性
  • 1篇炎症
  • 1篇药物敏感
  • 1篇药物敏感性
  • 1篇药物敏感性研...
  • 1篇预后
  • 1篇预后判断
  • 1篇预后判断价值

机构

  • 4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安晓庆
  • 3篇童华生
  • 3篇苏磊
  • 3篇段鹏凯
  • 3篇万鹏
  • 2篇张兴钦
  • 1篇刘云松
  • 1篇彭娜
  • 1篇唐丽群
  • 1篇金慧
  • 1篇唐柚青
  • 1篇李红波

传媒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监测仪在创伤性凝血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评价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探讨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中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试验设计,将2010年6月。2013年6月入住广州军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75例TIC患者分成人科时6h内组(28例)、6~12h组(24例)及12h后组(23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及传统凝血指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比较亚组间凝血指标的差异,并比较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所得凝血指标与传统凝血指标间的差异。结果三个亚组之间年龄、性别、ISTH评分以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h后亚组具有凝血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患者比例较6h内亚组升高,P〈0.01,6-12h亚组与12h后、6h内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传统凝血相关指标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计数有下降的趋势,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PT、D-二聚体在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h后亚组APTT较6h亚组明显延长,P〈0.01,6~12h亚组和12h后亚组、6h内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h后亚组以及6~12h亚组PT均较0.6h内亚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12h亚组和12h后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h后亚组及6~12h亚组D-二聚体含量较6h内亚组显著升高,P〈0.01,12h后亚组与6~12h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INR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noclot分析仪指标中,CR在三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T、PF在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T在12h后亚组较0.6h亚组、6~12h亚组延长,P〈0.01,6—12h亚组与0-6h内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h后亚组以及6~12h内亚组PF均较6h内亚组减少,P〈0.05,6-12h亚组与12h后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TIC组患者Sono
金慧万鹏彭娜安晓庆刘云松李红波苏磊
关键词:创伤性凝血病
热联合内毒素打击对THP-1细胞HMGB1分泌的诱导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热联合内毒素(LPS)双重打击对炎症细胞分泌HMGB1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THP-1细胞热和LPS双重打击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内和分泌性HMGB1水平变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水平变化,并观察特异性抑制p38 MARK磷酸化对THP-1细胞分泌HMGB1水平的影响。结果热联合LPS打击后,THP-1细胞内HMGB1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热联合LPS组THP-1细胞分泌HMGB1水平与LPS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热联合LPS组p38 MAPK磷酸化活性与LPS组比较进一步增强(P<0.05);采用p38MAPK磷酸化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预处理THP-1细胞后,可明显提高热联合LPS刺激后胞内HMGB1水平(P<0.05),同时明显减少HMGB1分泌(P<0.05)。结论热联合LPS刺激可促进炎症细胞HMGB1的分泌,这种分泌作用的增强与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
童华生段鹏凯张兴钦万鹏安晓庆唐丽群苏磊
关键词:热休克反应内毒素类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目的:   1.鉴于恶性血液病真菌感染日趋严重,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以达到对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的目的。   2.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逐渐增多,对菌株进行药敏实验,检测对常用抗...
安晓庆
关键词:真菌聚合酶链式反应
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对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价值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研究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 TREM-1)浓度检测对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脓毒症患者共83例,根据28 d死亡结局分为存活组(n=63)和死亡组(n=20),比较2组患者在基本情况、入院24 h APACHEⅡ评分最高值、全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乳酸(lactate,Lac)浓度、血清降钙素(procalcitonin,PCT)和s TREM-1浓度等方面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疾病的预后判断及诊断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与疾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在APACHEⅡ评分最高值和血清s TREM-1浓度上要高于存活组(P<0.05),而在血清PCT、全血CRP和Lac浓度上2组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血清s TREM-1浓度对重症脓毒症患者死亡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和血清s TREM-1浓度是重症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血清s TREM-1浓度有望成为预测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也可能是重症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潘定康陈怿段鹏凯安晓庆童华生
关键词:重症脓毒症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预后
重症中暑肠淋巴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肠淋巴对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活性的影响。方法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收集大鼠热暴露前(Pre-HS)、热暴露期间(During-HS)和重症中暑形成后(Post-HS)肠淋巴。分别采用5%肠淋巴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CV-340细胞3、6h,检测ECV-340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分泌水平,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的变化。结果热暴露后大鼠肠淋巴可诱导ECV-340细胞HMGB1、TNF-α、IL-1β和IL-6分泌增加(P<0.05),且此诱导效应呈时间依赖性增强(P<0.05)。重症中暑肠淋巴诱导后,ECV-340细胞ICAM-1 mRNA表达和NF-κB活性显著上调且呈时间依赖性增强(P<0.05)。结论肠淋巴途径的肠源性毒性物质和血管内皮构成了重症中暑炎症反应发生的关键发病环节。
童华生段鹏凯张兴钦安晓庆万鹏唐柚青苏磊
关键词:中暑淋巴炎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