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先梅
- 作品数:15 被引量:57H指数:3
- 供职机构:汉中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5、IL-16水平的检测及意义
- 目的:白细胞介素15/(IL-15/)、白细胞介素16/(IL-16/)是近年来发现的细胞因子,本实验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5、IL-16的变化规律,旨在探索IL-15、IL-16与肝脏损伤、乙肝病毒复制...
- 唐先梅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5白细胞介素16乙型肝炎
- 文献传递
-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置管及巩固期加用乙胺丁醇治疗187例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胸腔置管及巩固期加用乙胺丁醇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87例,分为A、B、C、D组。A组45例患者治疗方案为2HRZE+7HR,并行常规抽液;B组53例患者治疗方案为2HRZE+7HR,并行胸腔置管;C组55例患者治疗方案为2HRZE+4HRE+3HR,并行胸腔置管;D组34例患者治疗方案为2HRZE+4HRE+6HR,并行胸腔置管。B、C、D组患者行胸腔置管,经引流管注入生理盐水20ml加尿激酶10万U。结果: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初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巩固期加用乙胺丁醇,并且治疗总疗程延长到1年,并行胸腔置管并注入尿激酶,证明此种治疗方案能明显提高结核性胸膜炎的治愈率,促进胸腔积液的排出,防止胸膜肥厚、粘连及包裹,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
- 唐先梅曹平虎曾鑫
- 关键词:结核
- IL-18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7年
- 刘兰唐先梅刘佩芝
- 关键词:IL-18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前炎性细胞因子免疫调节抗感染
- 106例成人麻疹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我国自1965年广泛推行麻疹疫苗接种以来。麻疹的发病率显著下降,而发病年龄呈上升趋势,成人麻疹的发病率相对增多。成人麻疹的临床表现与婴幼儿不尽相同,误诊率很高,不易做到早期隔离,作为传染源易引起疾病传播。现就我院收治的106例成人麻疹报告如下。
- 詹爱琴刘兰唐先梅杨勇
- 关键词:成人麻疹麻疹疫苗接种发病年龄疾病传播发病率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5的检测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5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5的含量。结果:各组肝炎患者IL-15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以慢性重度肝炎组水平最高。根据谷丙转氨酶的值分组,谷丙转氨酶值最高一组患者血清中IL-15的含量较其它两组均高。根据HBV DNA含量分组,各组血清IL-15的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IL-15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脏炎性损伤过程,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判断。
- 刘佩芝唐先梅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5乙型肝炎
- 白细胞介素16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被引量:2
- 2006年
- 作为白细胞介素家族中的一名新成员,白细胞介素16(IL-16)有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能诱导人CD4+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迁移;诱导人CD4+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IL-2R和HLA-DR表达;通过CD4+受体与T细胞结合;影响蛋白激酶C(PKC)的分布;抑制CD3依赖淋巴细胞活化与增殖。根据IL-16的生物学活性作用方式,其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
- 唐先梅刘兰刘佩芝季榕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6生物学活性临床疾病
- 新方法初治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药物及胸腔置管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汉中市中心医院及安康市中心医院感染科2014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分为A、B、C、D组。A组治疗方案为2HRZE+7HR,并行常规抽液;B组治疗方案为2HRZE+7HR,并行胸腔置管;C组治疗方案为2HRZEV+7HR,并行胸腔置管;D组治疗方案为2HRZEV+10HR,并行胸腔置管。B、C、D组患者行胸腔置管,经引流管注入生理盐水20 mL加尿激酶10万单位。结果共收治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72例。A组45例,B组53例,C组38例,D组36例。A组患者胸腔积液治疗总有效率(64.44%)低于B组(9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63,P<0.05);B、C两组治疗2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B组总有效率(18.87%)低于C组(3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6,P<0.05);C、D组在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C组总有效率(60.53%)低于D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1,P<0.05)。结论对于初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给予2HRZEV+10HR抗结核方案及胸腔置管并注入尿激酶,此种治疗方案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结核性胸膜炎的治愈率,促进胸腔积液的排出,防止胸膜肥厚、黏连及包裹。
- 唐先梅赵英仁江自成张庆龙芳金红梅
-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胸腔置管尿激酶
-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1月收治的26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5例)和对照组(133例),治疗组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剂1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3周,3周后改为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每次3片,每日3次;对照组用甘草酸二铵注射剂150mg,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3周,3周后改为口服甘草酸二铵胶囊100mg,每日3次。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变化、电解质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ALT、AST及TBIL下降程度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小于对照组。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付俊录陈志强刘杰唐先梅刘彦斌
-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复方甘草酸苷疗效
-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HCV)病毒基因型与慢性HCV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HCV患者45例,根据治疗后患者是否实现SVR分为SVR组(n=14)和非SVR组(n=31)。采用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INNO-LiPA)检测HCV基因型,两组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后检测SVR,分析HCV基因型与SV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非SVR组中HCV基因1型患者显著多于SV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基因型与PEG-IFN联合RBV治疗响应有显著相关性,HCV基因2、3型是与治疗反应相关的最强因素,且独立于其他变量之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V基因型是慢性HCV感染患者经PEG-IFN联合RBV治疗预后的一个重要独立预测因素,可用于患者最佳抗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
- 唐先梅董玉虹
- 关键词: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病毒基因型
- 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HC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评估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ca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预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死亡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02例HCV感染相关HCC患者(HCC组)、88例HCV肝硬化患者(LC组)和60名健康体检者(HC组)。通过ELISA评估血清Endocan和VEGF水平。结果HCC组、LC组、HC组Endocan分别为4244(3121~5875)pg/ml、2099(1323~2809)pg/ml、502(136~879)pg/ml。HCC组、LC组、HC组VEGF水平分别为208(62~513)ng/ml、66(20~137)ng/ml、25(18~31)ng/ml。三组Endocan和VEG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Endocan与WBC、PLT、ALT、ALP、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AFP、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肿瘤数量、血管癌栓、TNM分期有关(P<0.05)。Endocan诊断HCC价值最高。AFP、Endocan、肿瘤大小是HCC死亡相关风险因素。结论Endocan可能是HCC的诊断标志物,也是HCC患者死亡的良好预测指标。
- 唐先梅张庆刘杰刘彦斌曹平虎宋雪玲
- 关键词:肝细胞癌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甲胎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