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坚
- 作品数:17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红汁乳菇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被引量:3
- 2020年
- 在最佳碳源、最佳氮源、最佳无机盐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玉米粉、蔗糖、棉籽壳、酵母膏浸汁、麸皮、豆粕粉、石膏、石灰、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作为参试因子,应用均匀设计法,采用U12(1210)均匀设计表进行试验设计,对红汁乳菇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经DPS v9.5数据处理软件,以菌丝体干重为目标函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红汁乳菇液体发酵最佳培养基配方,即1 L培养基中各成分用量为玉米10.91 g、蔗糖3.65 g、棉籽壳41.24g、蛋白胨0.01 g、麸皮26.22 g、豆粕粉4.35 g、石膏1.25 g、石灰0.13 g。
- 周伟坚查丽燕王越张振伟文华枢莫美华
- 关键词:红汁乳菇发酵培养基均匀设计
- 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不同保藏方法对其产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从校园食堂附近富含油脂的污泥中分离筛选具有高效脂肪酶活性的菌株。首先以3种不同的平板初筛培养基筛选脂肪酶产生菌,获得的菌株经摇瓶复筛后选出其中一株传代性质稳定,产酶活性高的脂肪酶产生菌,研究其产酶条件及酶学性质,然后分析了斜面法、液体石蜡法、甘油液态冷冻法对此株脂肪酶产生菌的存活率和酶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3种平板初筛培养基均能筛选到脂肪酶产生菌,吐温-80琼脂平板培养基筛选效果最佳。经过复筛选定的一株脂肪酶产生菌,最佳产酶条件:发酵液初始p H值9.0,37.0℃培养48 h。酶最适作用温度为38℃,最适作用p H值为9.0,并在p H8.0-10.0之间稳定。液体石蜡法及甘油液态冷冻法在中短期可以使菌种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和酶活力,为进一步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 李雪玲陈智明周伟坚
- 关键词:脂肪酶产生菌酶学性质酶活保藏方法
- 巨大口蘑和双孢蘑菇低温贮藏期间褐变差异机制研究
- 2024年
- 以巨大口蘑和双孢蘑菇为试材,于4℃下贮藏,定期取样测定褐变相关指标,以探讨该贮藏期间2种食用菌褐变差异性。结果表明,贮藏至第10天,巨大口蘑和双孢蘑菇的褐变度分别为4.4%和18.31%,相对电导率分别为40.59%和75.35%,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分别是16.54、36.46 U/g FW,146.67、1014 U/g FW,172.13、298.29 U/g FW和380.42、413.75 U/g FW;除上述指标外,巨大口蘑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总酚、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低于双孢蘑菇;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整体也低于双孢蘑菇,尤其在贮藏后期,双孢蘑菇POD活性上升,对其伤害加剧;但巨大口蘑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在整个贮藏期间均高于双孢蘑菇。相关性结果进一步发现巨大口蘑褐变度与TYR活性呈极显著相关(P<0.001),而双孢蘑菇褐变度则是与许多因素呈极显著相关(P<0.01),如TYR活性、PAL活性、POD活性。因此认为巨大口蘑耐贮藏可能与TYR活性低有关,双孢蘑菇易褐变则与TYR、POD和PAL活性较高有关。该结果可为食用菌褐变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刘欣芊倪焱吴结宜刘淑仪莫转林周伟坚莫美华
- 关键词:巨大口蘑双孢蘑菇贮藏期褐变酶活性
- 2个低直链淀粉含量籼稻突变体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0
- 2009年
- 对2个空间诱变低直链淀粉含量籼稻突变体XLA-1和XLA-2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XLA-1低直链淀粉遗传特性受2对隐性基因控制,这2对基因具有连锁关系和互补作用,任何1对基因隐性纯合都将导致直链淀粉含量降低;XLA-2低直链淀粉遗传特性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该基因可能为Wx的等位基因,同时受微效基因的修饰.XLA-1和XLA-2蜡质基因(CT)n微卫星多态性与糯稻相同,但其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分别为14.42%和11.59%,说明除Wx基因外确实还有其他影响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因素,这与遗传分析结果相符.
- 郭涛韦璇王慧刘永柱周伟坚张建国陈志强
- 关键词:水稻空间诱变
- 一号灵芝航天诱变菌株的筛选与鉴定被引量:3
- 2022年
- 将一号灵芝搭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进入太空进行诱变处理,经过分离纯化,共培养得到7株诱变菌株。对一号灵芝出发菌株及其7株航天诱变菌株进行拮抗试验、形态学特征的初步筛选,通过出菇试验验证出发菌株及其诱变菌株的出菇情况,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同源性分析,再测试菌株菌丝体液体发酵产总三萜的能力,最终获得一株原种菌丝生长速度较快,且具有高产总三萜能力的诱变菌株L3。与出发菌株相比,诱变菌株L3的原种菌丝生长速度为(9.02±0.21)mm/d,比出发菌株节省了15.49%的生长时间,其菌丝体总三萜得率为2.40%,显著高于出发菌株2.27%。经鉴定,诱变菌株L3和出发菌株L0之间遗传距离近,判断为一号灵芝的诱变株。研究结果为今后药用真菌航天诱变育种研究提供了参考,并为一号灵芝三萜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优良的新菌株。
- 王雪婷张振伟龙泽雄黄宇林周伟坚莫转林莫美华
- 关键词:灵芝航天诱变育种三萜
- 木薯氰化物合成限速酶CYP79D2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亚麻苦苷和百脉根甙等氰化物是木薯块茎、茎叶等组织或器官中的剧毒物质,细胞色素p450是调控氰化物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克隆有关酶基因对于理解木薯氰化物代谢和通过转基因对木薯氰化物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际数据库中的木薯氰化物合成限速酶基因序列信息,设计特异引物,通过同源克隆法,从木薯中克隆出1626bp cDNA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克隆基因共编码541个氨基酸,与数据库中的木薯CYP79D2基因在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上均达到99%,并含有相应基因家族的保守区域,确定克隆到木薯CYP79D2全长基因。
- 周伟坚陈忠正容显初李洁宇
- 关键词:木薯基因克隆
- 超滤膜孔径对荔枝蜜加工特性的影响及营养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本文研究了不同分子截留量(MWCO)的超滤膜对荔枝蜜的加工特性和营养成分的影响。测定了荔枝蜜及其3×104、105、3×105、5×105MWCO的超滤样品的粘度、剪切力、冷热稳定性,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四种不同分子截流量的滤膜超滤后的荔枝蜜色泽变浅、透明度增强,热稳定性加强,加热后无沉淀,色泽清澈,感官优于原蜜;各营养成分均有较高的回收率,但30,000的超滤样品中未能检测出淀粉酶活,105MWCO有67%的回收率,3×105和5×105的样品有98%的回收率。综合性能与成本,300,000MWCO的超滤产品最优。
- 林捷郑华周伟坚谭东山
- 关键词:超滤营养
- 一株野生巨大口蘑新菌株的培养条件研究
- 2021年
- 采用平皿培养方式探索一株野生巨大口蘑菌株菌丝适宜生长条件。试验结果,该菌株的菌丝生长最适培养温度为30℃,培养基最适p H为6,碳源为果糖,氮源为牛肉膏或酵母膏,适宜维生素为VB_2、VB_6,无机盐Mg SO_4、KH_2PO_4、KCl、Ca Cl_2、Zn SO_4、Fe SO_4对菌丝的生长均没有促进作用。
- 张振伟周伟坚马紫英倪焱杨水莲莫美华
- 关键词:巨大口蘑菌丝生长营养物质
- 巨大口蘑多酚氧化酶的酶学特性
- 2024年
- 为考察巨大口蘑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的酶学特性,在不同种类缓冲液和不同pH值缓冲液的条件下以巨大口蘑为原料制备PPO粗酶液,以邻苯二酚为底物,测定不同的底物用量、温度、pH值、抑制剂和金属离子下PPO活性,并测定该酶的米氏常数。结果表明,以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进行粗提,提取液中PPO相对活性最高;PPO最适底物用量为1.5 mL,最适pH值为6.5,最适反应温度为30℃;该酶在30℃以上不稳定,在80℃时PPO相对活性仅为19.67%,在pH值为6~7时较稳定。抑制剂对PPO活性抑制效果由强到弱依次是抗坏血酸、柠檬酸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当抗坏血酸浓度为1000 mmol/L时PPO完全失活;金属离子中只有Fe^(2+)促进PPO活性,其余均抑制PPO活性。此外,以不同浓度邻苯二酚测定米氏方程,得到PPO米氏常数为0.114 mol/L。
- 刘欣芊肖利丽莫转林周伟坚莫美华
- 关键词:巨大口蘑多酚氧化酶酶活性抑制剂金属离子
- 灵芝三萜提取工艺优化被引量:4
- 2022年
- 以灵芝T0菌株的菌丝体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三萜,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优化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乙醇浓度85%、提取时间30 min、料液比1∶30的条件下,灵芝菌丝体三萜的平均得率达到了3.50%。该结果为优化灵芝菌丝体三萜的提取工艺提供了有利参考。
- 郑苗欣张振伟王雪婷周伟坚莫转林莫美华
- 关键词:灵芝菌丝体三萜正交试验提取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