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向必伟

作品数:49 被引量:342H指数:11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3篇天文地球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断裂带
  • 12篇郯庐断裂
  • 12篇郯庐断裂带
  • 12篇裂带
  • 11篇岩石
  • 11篇北大别
  • 9篇造山带
  • 8篇数值模拟
  • 8篇值模拟
  • 7篇早白垩世
  • 7篇剪切带
  • 7篇白垩世
  • 6篇年代学
  • 6篇大别造山带
  • 5篇岩石圈
  • 5篇杂岩
  • 5篇数值模拟研究
  • 5篇组构
  • 5篇变质
  • 4篇地壳

机构

  • 38篇合肥工业大学
  • 19篇安徽大学
  • 6篇西安大略大学
  • 5篇重庆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49篇向必伟
  • 28篇朱光
  • 23篇王勇生
  • 22篇谢成龙
  • 9篇胡召齐
  • 8篇牛漫兰
  • 5篇赵田
  • 5篇林少泽
  • 4篇姜大志
  • 4篇张必龙
  • 3篇姜春露
  • 3篇宋传中
  • 3篇魏鑫
  • 3篇郑刘根
  • 3篇李长城
  • 3篇盛勇
  • 2篇陈印
  • 2篇程桦
  • 2篇张承云
  • 2篇王道轩

传媒

  • 6篇大地构造与成...
  • 4篇地质科学
  • 3篇地质学报
  • 3篇地质论评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学前缘
  • 2篇大学教育
  • 2篇中国地质学会...
  • 2篇构造地质学新...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矿物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岩石学报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2007'全...

年份

  • 5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郯庐断裂带南段糜棱岩中石英C组构研究
<正>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的一条大断裂带,其演化历史一直受到地质学者的普遍关注。关于郯庐韧性剪切活动中的石英C组构规律一直少有学者研究。通过测量剪切带中石英C轴的分布情况,可以获得石英滑移系的活动情况,进而推测剪切带的变...
李长城朱光谢成龙王勇生向必伟
文献传递
北大别造山后穹隆构造的形成过程与变形模拟
向必伟
晓天—磨子潭断裂糜棱岩化过程的温压环境及其指示意义被引量:8
2008年
晓天—磨子潭断裂带是大别造山带北部一条重要的断裂。探针分析表明,断裂带内糜棱岩中基质白云母每单位分子平均硅原子数大于3.3p.f.u.,为典型的高压多硅白云母。利用Massonne多硅白云母压力计获得基质多硅白云母指示的平均压力值为1.0GPa,由此计算断裂带变形深度为35km左右。矿物变形记录的糜棱岩变形温度在600-700℃之间,对应的地温梯度为16.0~22.5℃/km。认为晓天--磨子潭断裂记录了高压-超高压岩石下地壳的折返事件,为同造山折返边界。糜棱岩中残斑白云母的探针分析结果与基质白云母相似,图解计算的压力与基质白云母相当,指示了变形的压力环境为残斑白云母生长的压力环境的极小值,推测糜棱岩原岩很可能经历了糜棱岩化之前的更高压力环境的变质作用。
向必伟王勇生朱光
关键词:多硅白云母折返
郯庐断裂带内岩石圈减薄的过程与机制:来自滁县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制约
<正>滁县火山岩盆地位于郯庐断裂带的张八岭隆起段的东侧,在构造位置上夹于大别和苏鲁造山带之间,位于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边界,是研究深大断裂背景下岩石圈减薄问题的良好样品。在对火山岩系统采样的基础上,选取各喷发层位代表...
谢成龙朱光牛漫兰王勇生向必伟胡召齐
文献传递
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形成时代的锆石年代学制约被引量:1
2018年
喀喇沁变质核杂岩位于燕山构造带北缘,是认识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破坏过程的重要对象。通过对核杂岩内安家营子岩体与伴生花岗闪长岩脉的变形特征与锆石年代学研究,限定核杂岩的变形序列与时代。野外观察表明,安家营子岩体与伴生花岗闪长岩脉的侵位发生在早阶段伸展变形之后,属于晚阶段伸展的同构造岩浆活动。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安家营子岩体2个样品分别给出133 Ma和131 Ma的年龄,而1个花岗闪长岩脉样品给出了135 Ma的年龄。结果显示该变质核杂岩的早阶段伸展活动发生在156~135 Ma之间,而不是过去认为的早白垩世。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可以限定这一早阶段伸展活动发生在晚侏罗世(156~150 Ma),形成了未完全剥露的变质核杂岩;在早白垩世再次经历伸展变形的叠加改造。对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形成时代的重新厘定,为燕山构造带存在晚侏罗世伸展活动提供了证据,暗示华北克拉通破坏可能从晚侏罗世已经开始发生。
林少泽林少泽谢成龙向必伟
关键词:燕山构造带锆石U-PB定年晚侏罗世
华北克拉通北缘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构造演化过程与形成模式被引量:5
2019年
对于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构造过程与形成模式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观察及擦痕应力场反演,并结合前人年代学数据,有效地制约了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并对其形成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起源于晚侏罗世的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在早白垩世(141~100 Ma)再次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与岩浆活动。在此伸展活动中,沿着核部杂岩两侧分别发育了NE走向、倾向相反的楼子店-八里罕和上店-东风大型正断层,进而控制两侧半地堑式的小牛与平庄盆地的发育。在这两条边界断层的伸展运动及随后的均衡隆升中,核部杂岩不断抬升与剥露,先后发育了NE-NNE向的伸展韧性变形带与脆性正断层。这些早白垩世韧性和脆性伸展构造一致指示拉张方向为NW-SE向。综合分析表明,区内早白垩世伸展活动经历了141~134 Ma的初始伸展与同构造岩体侵位阶段、133~126 Ma的边界断层强烈活动与核部快速抬升阶段以及125~100Ma的均衡隆升阶段。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在早白垩世的伸展活动中转变为地垒式伸展穹窿,其强烈伸展活动出现在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动力学背景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远场弧后拉张。
林少泽林少泽谢成龙谢成龙向必伟赵田
关键词:早白垩世
脆-韧性转换带变形过程与机制:以郯庐断裂带南段为例被引量:6
2019年
关于脆-韧性转换带的变形过程与机制,长期以来缺乏明确的认识。郯庐断裂带南段出露的新元古界张八岭群为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这套岩层的韧性变形与低级变质作用发生在印支期,当时处于中地壳层次,是认识中地壳脆-韧性转换带变形特征与过程的天然对象。详细的构造研究表明,区内张八岭隆起北段出露的张八岭群呈现为平缓的韧性拆离带,而大别造山带东缘则为陡立的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两者代表了中地壳不同类型的变形带,这两类变形带在印支期递进变形中经历了相似的变形转换,即早阶段透入性韧性变形和晚阶段脆-韧性变形。早阶段韧性变形中,发育片内A型褶皱和透入性面理和矿物拉伸线理为特征的糜棱岩;晚阶段脆-韧性变形中,发育膝折、皱纹线理、褶劈理、石英脉、张裂隙、B型剪切褶皱等构造。变形早阶段应变软化促进了韧性变形的发展,而变形晚阶段降温所导致的应变硬化使得韧性变形无法继续,从而转变为脆-韧性变形。这些研究显示,中地壳脆-韧性转换带在深度不变的递进变形中是可以发生韧性向脆-韧性变形的转变。
赵田谢成龙向必伟林少泽闫超朱光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剪切加热
郯庐断裂带起源机制的探讨被引量:16
2016年
为探讨郯庐断裂带的起源方式,对其印支期变形构造进行了详细的构造研究与综合分析。张八岭隆起带上张八岭群及肥东杂岩表现为上盘向南南西运动的平缓韧性滑脱变形带;庐江地区张八岭群表现为郯庐陡立的左行走滑剪切带;大别造山带东缘郯庐剪切带经历了两期变形事件,早期变形表现为北东走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而晚期变形为叠加的北东-南西向紧闭褶皱;大别造山带内宿松杂岩及造山带南缘张八岭群表现为折返构造特征。结合前人白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及郯庐断裂带周缘前陆变形带特征,提出了郯庐断裂带起源的板片撕裂断层模式。
赵田朱光向必伟林少泽顾承串
关键词:中三叠世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火山岩的K-Ar年龄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8
2007年
安徽肥东龙山和山东沂水道托火山岩的K—Ar全岩年龄分别为119.2±2.3M。和114.8±1.0Ma,明显晚于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时间(143.3±1.3Ma),与断裂带内张八岭隆起北段侵入岩中黑云母的^40Ar -^39 Ar坪年龄(120~128Ma),以及南段肥东一巢湖地区的花岗岩中锆石定年结果(106.9~121.4Ma)一致,可能是断裂带伸展活动的产物。
牛漫兰谢成龙宋传中王道轩向必伟
关键词:火山岩郯庐断裂带
北大别造山后穹隆构造的形成过程与变形模拟被引量:2
2009年
北大别穹隆是在早白垩世造山后伸展活动中形成的。其北界为北西西走向、倾向北北东、正左行平移的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南界为北西走向、倾向南东、右行"逆冲"的五河—水吼韧性剪切带。通过对这两条剪切带的构造观测、运动学分析、石英C轴组构测量、变形温度分析及变形模拟,表明剪切带原先为中地壳同一近水平的韧性拆离剪切带。该拆离剪切带在原始近水平状态时的活动为上盘向280°方位的伸展运动。随后在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北大别穹隆的隆升中,这一剪切带被动地抬升与剥露,而出露于现今的穹隆边界上。变形模拟显示,北大别穹隆构造现今为近EW轴向的背形,其上隆幅度西强东弱。北大别穹隆的形成过程表明为典型的造山带变质核杂岩。
向必伟王勇生Dazhi Jiang朱光张必龙谢成龙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