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恒峰
- 作品数:33 被引量:193H指数:9
- 供职机构:安庆市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特征初步观察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伴随肌肉酸痛、胸闷、腹泻或呕吐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57.7%),高于正常4例(15.4%),低于正常7例(26.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例(38.5%)。15例(57.7%)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26例COVID-19患者CT表现均有异常,6例(23.1%)表现为单侧肺叶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0例(76.9%)双侧肺叶受累。6例(23.1%)患者双肺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局灶性病例中以右肺下叶受累最多见10例(38.5%)。26例COVID-19患者可见下述一种或多种征象:磨玻璃影像(ground glass opacity,GGO)16例(61.5%),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例(23.1%)表现为GGO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38.5%)为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密度增高影;7例(26.9%)为大片状实变影;8例(30.8%)可见网格状或纤维条索影;5例(19.2%)患者可见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4例(15.4%)患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象;1例(3.8%)患者可见少量胸腔积液,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COVID-19的胸部CT表现为多部位、外周、胸膜下、下叶分布的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胸腔积液及肿大淋巴结少见,CT检查为该病的早期防控、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 李小虎邱晓辉张金平曾小松徐启中黄国权贺克武马宜传吴宗山史恒峰袁玉山刘斌余永强
- 关键词:冠状病毒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双源CT三低扫描模式在头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三低低管电压、低剂量及低浓度对比剂、低注射速率的扫描模式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安庆市立医院确诊或怀疑为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60例,按照检查排号顺序的奇偶数分成三低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三低组患者行三低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比剂碘佛醇(320 mg I/mL),对比剂剂量为30 mL,注射速率为3 mL/s,管电压70 kV;对照组行常规CTA检查,对比剂碘佛醇(320 mg I/mL),对比剂剂量为50 mL,注射速率为5 mL/s,管电压120 kV;两组均采用适应统计迭代重建(SAFIRE)技术进行图像重建。比较两组剂量长度乘积(DLP)、辐射剂量(ED)和主动脉弓、基底动脉、两侧颈总动脉末段、两侧颈内动脉C1段、两侧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平均值以及其信号噪声比和对比噪声比;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三低组辐射剂量(ED)平均值[(0.24±0.02)mGy]低于对照组[(2.63±0.19)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低组DLP均值为[(102.00±8.12)mGy·cm],对照组为[(1 145.12±81.03)mGy·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低组DLP均值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pa=0.781)。主动脉弓、基底动脉、两侧颈总动脉末段、两侧颈内动脉C1段、两侧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三低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 kV管电压、低剂量及低浓度对比剂、低注射速率三低头颈部CTA检查所得图像能够满足诊断需求,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陈平宋芹霞史恒峰桂广华吴发银胡汉金
- 关键词:低电压
- 早期≤30 mm非小细胞肺癌脏层胸膜侵犯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索早期≤30 mm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脏层胸膜侵犯(VPI)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庆市立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及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经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NSCLC的449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VPI分为两组,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NSCLC发生VPI的影响因素。结果449例患者中VPI阳性组121例,VPI阴性组32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VPI阳性组病灶直径及实性部分与胸膜接触长度均明显大于VPI阴性组,CT值均较高;患者年龄、肺部疾病史及临床疾病、病灶结节类型及实性成分占比、形态、分叶征、毛刺征、含气腔隙、支气管征、病灶与胸膜的关系、胸膜标签数量及阻塞性炎症在VPI阳性组和VPI阴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结节类型、胸膜标签数量、病灶实性部分与胸膜接触长度、CT值为NSCLC VPI的CT特征指标。这些因素单独及联合预测胸膜侵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6、0.770、0.832、0.754、0.966。联合模型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分别为90.1%、92.1%、90.9%。结论NSCLC病灶发生VPI时病灶多表现为实性成分占比高的部分实性结节及实性结节,且CT值较高,病灶实性部分与胸膜接触长度长且具有多根胸膜标签时发生VPI的概率大。
- 刘艳刘艳王健王健谢宗玉史恒峰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与Ki-67表达水平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 2025年
-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特征与Ki-67表达水平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检测Ki-67表达水平,根据Ki-67增殖指数分为低表达组(Ki-67增殖指数≤5%)和高表达组(Ki-67增殖指数>5%),比较两组MSCT影像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Ki-67表达水平的因素;根据术后5年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MSCT影像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Ki-67增殖指数高表达组肿瘤直径>5cm、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肿瘤向外生长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肿瘤形态、密度、肿瘤生长方式均是Ki-67增殖指数表达的影响因素(P<0.05);死亡组肿瘤直径>5cm、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肿瘤向外生长发生率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COX回归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肿瘤形态、密度、肿瘤生长方式均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肿瘤直径、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肿瘤向外生长等MSCT影像特征与GIST患者Ki-67表达水平及预后均与有关,提示MSCT影像特征可用于评估GIST患者的Ki-67表达情况和预后。
- 宋芹霞王祥发史恒峰李承慧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KI-67预后
- 双源CT三低扫描模式在头颈部CTA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陈平宋芹霞史恒峰桂广华吴发银胡汉金
- 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肺部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5
- 2020年
-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6例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资料,患者均经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按结节在肺内位置分为肺周围型病变组(52例)和肺中央型病变组(14例),再按结节最大径分为≥5 cm组(28例)和<5 cm组(38例),分别统计诊断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66例患者诊断成功58例,诊断成功率87.9%;肺周围型病变组中46例诊断成功,诊断成功率88.5%,并发症发生率48.1%,肺中央型病变组中12例诊断成功,诊断成功率85.7%,并发症发生率28.6%,2组的诊断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最大径≥5 cm组中诊断成功率85.7%,并发症发生率28.6%,<5 cm组中诊断成功率89.5%,并发症发生率55.3%,2组诊断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具有诊断成功率高、安全、并发症少及创伤小等优点,在肺部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龙成娟史恒峰丁国正丁腾云李长东王玮胡汉金
- 关键词:CT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肺占位性病变
-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后造影对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价值被引量:20
- 2011年
-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后CT血管造影(D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不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89例患者均接受64-MSC-TA检查,每例患者采用相同的技术参数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后进行自动减影,对减影后的数据进行三维容积再现(3D-VR)及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并对狭窄血管进行评估、诊断。其中60例患者在2周内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其作为金标准,探讨D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189例患者经MSCTA检查后128例示头颈部血管狭窄,其中60例经DSA检查对比,得出MSCTA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96.5%、特异性99.3%、准确性98.6%、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99.8%。结论 DSCTA显示头颈部血管的图像优良,操作省时、方便,具有去除骨质、凸显血管的优点;尤其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方面,可以替代DSA成为筛查、诊断及术后随访疾病的重要方法。
- 史恒峰韩萍吴发银桂广华陈平余佑高
-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减影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与临床特征之间的时间顺序关系
- 2021年
-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CT表现与临床特征之间的时间顺序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1-2月安庆市立医院确诊为NCP的病人81例临床资料,包括病人一般情况、病人来源、发病日期及症状、全身症状缓解日期、体温异常及恢复正常日期、核酸检测日期及结果、首次CT检查日期及结果;由2名放射科主治医师评估峰值CT图像和出院前末次CT图像并评分且记录检查时间。将相关数据按照时间节点及病人数归纳出关系图,影像学评分表及潜伏期/滞后期统计表。结果81例病人中自疫源地返回的一代病人占55.6%。临床潜伏期范围在0~26 d不等。97.3%的病人影像学-临床潜伏期、77.3%的影像学-体温滞后期、78.4%的临床-影像学恢复期、84.6%的核酸转阳-影像学潜伏期和94.8%的核酸转阴-影像学滞后期均为≥0,可归纳总结为NCP病程中各节点时间顺序流程图。73.3%的峰值CT图像及88%的出院前CT图像均评分为轻度或中度。结论NCP流行性可控、大部分病人病情程度不重但病程较长,其发展趋势总体符合病程中各节点时间顺序流程图,临床医生有效利用这种时间顺序特征将对NCP病人的筛查和治疗有所裨益。
- 史恒峰王栋陈志萍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双源CT联合血清CYFRA21-1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联合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06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组32例和恶性组74例,均行双源CT检查以及血清CYFRA21-1水平检测,比较两组碘增加值(Overlay)、标准化碘含量(NIC)、能谱曲线斜率(K)及血清CYFRA21-1水平,分析其与肺结节良恶性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恶性组Overlay、CYFRA21-1水平高于良性组,NIC、K低于良性组,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双源CT检查参数Overlay、NIC、K以及血清CYFRA21-1均为恶性肺结节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Overlay、NIC、K、CYFRA21-1联合鉴别诊断与单独鉴别诊断相比较,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特异度更高(AUC_(联合)0.914,AUC_(Overlay)0.607,AUC_(NIC)0.890,AUC_(K)0.763,AUC_(CYFRA21-1)0.898,特异度联合92.06%,特异度Overlay65.62%,特异度NIC=63.49%,特异度K71.87%,特异度CYFRA21-190.48%,P<0.05)。结论双源CT联合血清CYFRA21-1可提高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 宋兰兰余佑高蔡礼彬汪飞史恒峰
- 关键词:肺结节良恶性
- ECS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ECS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抽取本校2016级护理专科学生(1)班和(2)班的12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3名)和观察组(65名)。对照组学生接受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学生接受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ECS)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对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学生综合成绩(82.17±7.3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73.59±8.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5,P<0.001)。87.31%的对照组学生不赞同传统的教学方式,而90.77%的观察组学生赞同ECS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结论 ECS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模拟临床真实情境,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理论功底,更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 梁蓓蓓史恒峰黄艳刘晓蓓黄安莉
- 关键词:教学ECS理实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