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恒峰 作品数:30 被引量:186 H指数:9 供职机构: 安庆市立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特征初步观察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伴随肌肉酸痛、胸闷、腹泻或呕吐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57.7%),高于正常4例(15.4%),低于正常7例(26.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例(38.5%)。15例(57.7%)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26例COVID-19患者CT表现均有异常,6例(23.1%)表现为单侧肺叶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0例(76.9%)双侧肺叶受累。6例(23.1%)患者双肺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局灶性病例中以右肺下叶受累最多见10例(38.5%)。26例COVID-19患者可见下述一种或多种征象:磨玻璃影像(ground glass opacity,GGO)16例(61.5%),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例(23.1%)表现为GGO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38.5%)为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密度增高影;7例(26.9%)为大片状实变影;8例(30.8%)可见网格状或纤维条索影;5例(19.2%)患者可见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4例(15.4%)患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象;1例(3.8%)患者可见少量胸腔积液,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COVID-19的胸部CT表现为多部位、外周、胸膜下、下叶分布的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胸腔积液及肿大淋巴结少见,CT检查为该病的早期防控、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李小虎 邱晓辉 张金平 曾小松 徐启中 黄国权 贺克武 马宜传 吴宗山 史恒峰 袁玉山 刘斌 余永强关键词:冠状病毒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双源CT三低扫描模式在头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三低低管电压、低剂量及低浓度对比剂、低注射速率的扫描模式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安庆市立医院确诊或怀疑为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60例,按照检查排号顺序的奇偶数分成三低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三低组患者行三低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比剂碘佛醇(320 mg I/mL),对比剂剂量为30 mL,注射速率为3 mL/s,管电压70 kV;对照组行常规CTA检查,对比剂碘佛醇(320 mg I/mL),对比剂剂量为50 mL,注射速率为5 mL/s,管电压120 kV;两组均采用适应统计迭代重建(SAFIRE)技术进行图像重建。比较两组剂量长度乘积(DLP)、辐射剂量(ED)和主动脉弓、基底动脉、两侧颈总动脉末段、两侧颈内动脉C1段、两侧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平均值以及其信号噪声比和对比噪声比;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三低组辐射剂量(ED)平均值[(0.24±0.02)mGy]低于对照组[(2.63±0.19)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低组DLP均值为[(102.00±8.12)mGy·cm],对照组为[(1 145.12±81.03)mGy·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低组DLP均值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pa=0.781)。主动脉弓、基底动脉、两侧颈总动脉末段、两侧颈内动脉C1段、两侧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三低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 kV管电压、低剂量及低浓度对比剂、低注射速率三低头颈部CTA检查所得图像能够满足诊断需求,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陈平 宋芹霞 史恒峰 桂广华 吴发银 胡汉金关键词:低电压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后造影对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2011年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后CT血管造影(D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不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89例患者均接受64-MSC-TA检查,每例患者采用相同的技术参数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后进行自动减影,对减影后的数据进行三维容积再现(3D-VR)及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并对狭窄血管进行评估、诊断。其中60例患者在2周内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其作为金标准,探讨D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189例患者经MSCTA检查后128例示头颈部血管狭窄,其中60例经DSA检查对比,得出MSCTA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96.5%、特异性99.3%、准确性98.6%、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99.8%。结论 DSCTA显示头颈部血管的图像优良,操作省时、方便,具有去除骨质、凸显血管的优点;尤其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方面,可以替代DSA成为筛查、诊断及术后随访疾病的重要方法。 史恒峰 韩萍 吴发银 桂广华 陈平 余佑高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减影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与临床特征之间的时间顺序关系 2021年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CT表现与临床特征之间的时间顺序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1-2月安庆市立医院确诊为NCP的病人81例临床资料,包括病人一般情况、病人来源、发病日期及症状、全身症状缓解日期、体温异常及恢复正常日期、核酸检测日期及结果、首次CT检查日期及结果;由2名放射科主治医师评估峰值CT图像和出院前末次CT图像并评分且记录检查时间。将相关数据按照时间节点及病人数归纳出关系图,影像学评分表及潜伏期/滞后期统计表。结果81例病人中自疫源地返回的一代病人占55.6%。临床潜伏期范围在0~26 d不等。97.3%的病人影像学-临床潜伏期、77.3%的影像学-体温滞后期、78.4%的临床-影像学恢复期、84.6%的核酸转阳-影像学潜伏期和94.8%的核酸转阴-影像学滞后期均为≥0,可归纳总结为NCP病程中各节点时间顺序流程图。73.3%的峰值CT图像及88%的出院前CT图像均评分为轻度或中度。结论NCP流行性可控、大部分病人病情程度不重但病程较长,其发展趋势总体符合病程中各节点时间顺序流程图,临床医生有效利用这种时间顺序特征将对NCP病人的筛查和治疗有所裨益。 史恒峰 王栋 陈志萍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源CT联合血清CYFRA21-1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双源CT联合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06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组32例和恶性组74例,均行双源CT检查以及血清CYFRA21-1水平检测,比较两组碘增加值(Overlay)、标准化碘含量(NIC)、能谱曲线斜率(K)及血清CYFRA21-1水平,分析其与肺结节良恶性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恶性组Overlay、CYFRA21-1水平高于良性组,NIC、K低于良性组,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双源CT检查参数Overlay、NIC、K以及血清CYFRA21-1均为恶性肺结节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Overlay、NIC、K、CYFRA21-1联合鉴别诊断与单独鉴别诊断相比较,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特异度更高(AUC_(联合)0.914,AUC_(Overlay)0.607,AUC_(NIC)0.890,AUC_(K)0.763,AUC_(CYFRA21-1)0.898,特异度联合92.06%,特异度Overlay65.62%,特异度NIC=63.49%,特异度K71.87%,特异度CYFRA21-190.48%,P<0.05)。结论双源CT联合血清CYFRA21-1可提高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宋兰兰 余佑高 蔡礼彬 汪飞 史恒峰关键词:肺结节 良恶性 ECS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ECS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抽取本校2016级护理专科学生(1)班和(2)班的12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3名)和观察组(65名)。对照组学生接受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学生接受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ECS)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对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学生综合成绩(82.17±7.3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73.59±8.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5,P<0.001)。87.31%的对照组学生不赞同传统的教学方式,而90.77%的观察组学生赞同ECS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结论 ECS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模拟临床真实情境,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理论功底,更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梁蓓蓓 史恒峰 黄艳 刘晓蓓 黄安莉关键词:教学 ECS 理实一体化 肝硬化老年男性病人影像指标与乳腺发育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综合使用各类影像学手段建立老年男性肝硬化与乳腺发育症相关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肝硬化老年男性病人123例为研究对象,年龄均>60岁。确定病人Child-Pugh分级,根据是否乳腺发育分为乳腺发育症组(n=53)和无乳腺发育症组(n=70)。采用CT、MRI或BUS影像学资料估算病人乳腺体积(V_(乳腺))、体表面积(BSA)、标准化乳腺体积(R_(乳/表))、正常肝脏体积(V_(肝脏)),区域增长或容积测算技术测定病变肝脏体积(V_(病肝))、肝脏体积变化率(R_(肝)),涂氏肝硬化影像学分级评估肝脏图像。结果:乳腺发育症组病人中19例呈单侧增大,34例呈双侧增大,单侧和双侧乳腺增生病人的R_(乳/表)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人V_(乳腺)、R_(乳/表)、Child-Pugh分级、Child-Pugh评分和肝硬化CT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V_(病肝)、R_(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hild-Pugh分级法将2组病人分别分为A、B、C级,其中乳腺发育症组病人V_(乳腺)、R_(乳/表)随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均有增加趋势(P<0.05~P<0.01),且与无乳腺发育组各对应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人病变肝脏的V_(病肝)、R_(肝)随肝功能分级增加均有减小趋势(P<0.01),但2组各相应肝功能分级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发育症组病人的V_(乳腺)、R_(乳/表)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涂氏肝硬化CT分级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V_(病肝)、R_(肝)与肝功能分级、涂氏肝硬化CT分级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综合使用各类影像学手段测量肝硬化老年男性病人的乳腺体积增大情况,可以帮助推断和评估病人肝功能损害和肝脏萎缩程度。 操焰林 王栋 史恒峰关键词:肝硬化 男性乳腺发育症 影像学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80例动态高分辨率CT表现与临床特征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高分辨率CT(HRCT)影像特征及其转归规律,提高对新冠肺炎的影像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月25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80例确诊为新冠肺炎的临床和胸部HRCT资料。结果80例新冠肺炎病人男性较多(60%),症状以咳嗽、发热和乏力为主。包括轻型7例,普通型72例,危重症型1例。7例轻型和2例普通型病人胸部CT显示阴性,71例新冠肺炎的入院胸部HR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仅累及单侧13例(18.3%),双肺58例(81.7%),其中双肺下叶受累为主28例(48%);肺野中外带近胸膜下分布为主33例(46%),合并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38例(54%)。斑片及结节状为主52例(73%),部分融合成大片状14例(20%),网格索条状5例(7%)。密度为纯磨玻璃影(pGGO)或混合性磨玻璃影(mGGO)34例(47.8%),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并存24例(33.8%),索条影4例(5.6%),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及索条影混合9例(12.7%)。6例见铺路石征(8.5%)。支气管气像64例(90%);胸膜增厚8例(11.2%);反晕征3例(4.2%);支扩6例(8.5%);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增大、胸腔及心包积液均未见。治愈出院病人中,54例基本吸收,16例仍残留较明显纤维索条。结论新冠肺炎早期HRCT表现为多发、胸膜下为主、斑片/结节状、pGGO或mGGO、伴/不伴间质性改变,进展期表现为中央实变或纤维化增多及磨玻璃影减少,转归期大部分完全吸收、部分残留少量纤维灶。 王祥发 史恒峰 宋芹霞关键词:高分辨率CT 六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伴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2017年 目的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伴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庆市立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例经确诊的H7N9禽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6例患者均采用X线/CT检查,扫描电压:120 k V,电流:80 m A,扫描螺距:1.25 mm,层厚:1.25 mm,范围由肺叶尖至膈角,进行不间断扫描。结果 6例患者均以咳嗽、咳痰、发热为首发症状,血常规显示CRP显著升高。6例患者病灶呈多灶叶分布,以两下叶病变居多;其中有6例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GGO),3例伴有大面积肺实变;3例小叶间隔增厚、2例支气管血管影增粗、4例肺部实变组织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征,此外合并4例胸腔积液及1例纵膈淋巴结肿大钙化灶。结论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人感染H7N9禽流感并且利于监测病情转归。 陈平 吴发银 胡汉金 宋芹霞 史恒峰 桂广华关键词:肺部感染 X线 基于临床影像学参数构建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2023年 目的:建立并验证基于临床影像学参数构建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进展期胃癌(AGC)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人资料,随机分为训练组158例和验证组58例。收集病人临床资料及计算机断层成像(CT)影像学征象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验证组进行验证,应用R 3.5.3软件包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效能,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验证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216例病人中,130例淋巴结转移阳性,86例淋巴结转移阴性。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饮酒史、瘤周脂肪浸润、强化程度、CT-淋巴结状态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在术前胃癌病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饮酒史、瘤周脂肪浸润、CT强化程度、CT-淋巴结状态、PLR>161是术前预测胃癌病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饮酒史、瘤周脂肪浸润、CT强化程度、CT-淋巴结状态及PLR构建预测胃癌病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在训练组和验证组分别为0.789(95%CI:0.719~0.860)、0.791(95%CI:0.678~0.905)。模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在训练组分别为67.4%、78.3%,在验证组中分别为62.5%、84.6%,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证实了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论:饮酒史、瘤周脂肪浸润、CT强化程度、CT-淋巴结状态及PLR是胃癌病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助临床决策。 陈平 代国坡 史恒峰关键词:淋巴结转移 计算机断层成像 列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