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刚
- 作品数:5 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的临床初步应用及相关应用解剖学研究
- 目的:探讨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为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11例患者行自行设计的“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对26具(52侧)成人尸体标本进行骶前孔区血管、神经...
- 刘永刚
- 关键词:骶骨骨折骶神经
- 文献传递
- 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29
- 2004年
- 目的探讨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取60具骶骨干标本及26具完整骨盆标本,测量S1棘突与S1后孔间位置关系、骶前区血管、骶神经及梨状肌之间关系.对14例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在常规骨盆X线片、CT、螺旋CT三维重建的同时,又采用显示骶神经全长的骶骨斜冠状位MR扫描,观察神经走向及毗邻关系.11例行自行设计的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3例行非手术治疗.结果S1棘突位于S1后孔中上1/3者占90%.骶前区主要血管有骶外侧动静脉和骶外侧血管、骶正中血管及臀上血管进入骶前孔的分支.血管位于骶丛神经腹侧,骶外侧血管距离S1前孔大于10 mm,S2前孔大于5 mm.骶骨斜冠状位MR扫描可以显示骶神经全长及周围毗邻关系.骶神经损伤时,发现有神经根走行改变(13例),损伤处神经根周围脂肪消失(11例),神经根管狭窄(10例).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1个月.术后改善情况:优9例,良1例,无变化1例.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及骶骨斜冠状位MR扫描对于骶神经损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是针对骶神经管、骶前孔处神经损伤的较理想手术方法.
- 白靖平党耕町锡林宝勒日田征刘永刚邓强
- 关键词:骶神经骶骨骨折MR扫描冠状位
- 骶骨前孔区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3
- 2004年
- 目的 :为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6具 (5 2侧 )成人尸体进行骶前孔区血管、神经走行特点的观察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①骶外侧动脉的分支进入骶前孔 ,S1多在骶前孔外上缘 (5 6.3 %) ,S2 多在骶前孔内上缘 (73 .1%) ;②臀上动脉与骶丛相交点水平线上距S1AB线 (横线与骶前孔内侧缘交点的垂线 ) (3 0 .0± 7.3 )mm ,S1水平线下方 (-11.3± 9.9)mm ;③骶外侧静脉与臀上静脉及出骶前孔的静脉存在吻合支 ,骶前静脉丛与椎体静脉有广泛吻合 ;④S1、S2 、S3 、S4神经与AB线的夹角分别为 (63 .1± 11.7)° ,(71.2± 11.8)° ,(70 .2± 11.3 )° ,(79.7± 16.2 )° ;⑤梨状肌多起自S2~ 4椎体侧方 ,梨状肌上缘与S1、S2 的垂直距离为 (-11.5± 11.0 )mm ,(12 .7± 10 .0 )mm。S1神经与梨状肌上缘相交点与S1的距离为 (2 2 .9± 9.8)mm。结论 :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是相对安全的 ,但应避免损伤骶前孔区的血管 ;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最好沿骶神经走行方向进行 ,到达梨状肌上缘即可。
- 刘永刚白靖平锡林宝勒日田征何祖胜田永让聂培力
- 关键词:骶丛梨状肌
- 骶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被引量:9
- 2003年
- 白靖平刘永刚田征锡林宝勒日党耕町
- 关键词:骶骨骨折神经损伤并发症
- 骶骨不全骨折研究进展
- 2003年
- 刘永刚锡林·宝勒日白靖平
- 关键词:S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