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新宇

作品数:23 被引量:101H指数:6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福田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色谱
  • 8篇色谱法
  • 8篇相色谱
  • 7篇液相色谱
  • 7篇液相色谱法
  • 7篇高效液相
  • 7篇高效液相色谱
  • 7篇高效液相色谱...
  • 6篇药代
  • 6篇药代动力学
  • 4篇药代动力学研...
  • 4篇蛇床子
  • 4篇头孢
  • 4篇缓释
  • 3篇血药
  • 3篇血药浓度
  • 3篇药动学
  • 3篇药浓度
  • 3篇蛇床子素
  • 3篇中药

机构

  • 14篇广东医学院附...
  • 9篇深圳市福田区...
  • 5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深圳市中医院

作者

  • 23篇刘新宇
  • 15篇吴芳
  • 5篇陈连剑
  • 5篇范国荣
  • 5篇李玉珍
  • 5篇徐玉红
  • 4篇李成
  • 4篇胡晋红
  • 3篇李成
  • 3篇陈小江
  • 2篇赵斌
  • 2篇曾繁涛
  • 2篇王蔓琳
  • 1篇何绪屏
  • 1篇李君良
  • 1篇李婷
  • 1篇黄福星
  • 1篇路伟
  • 1篇许香广
  • 1篇罗育新

传媒

  • 3篇中国医院药学...
  • 2篇中国药房
  • 2篇中国新药杂志
  • 2篇药学实践杂志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中国野生植物...
  • 1篇中草药
  • 1篇中药新药与临...
  • 1篇海峡药学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药业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南药学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全国临床药理...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7篇2001
  • 1篇199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替米沙坦片人体药动学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研究单剂量口服替米沙坦片的人体药动学参数。方法:12例男性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80mg替米沙坦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体内替米沙坦的血药浓度。结果:替米沙坦片的体内动态过程呈二房室开放模型,Cmax为(399.78±143.67)ng.mL-1,Tmax为(0.85±0.23)h,MRT为(18.47±3.44)h,Cl/F为(44.62±13.86)L.h-1,t1/2为(19.96±3.93)h,AUC0-48h为(1 747.5±653.1)ng.h.mL-1,AUC0-∞为(1 979.6±711.3)ng.h.mL-1。结论:此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替米沙坦血药浓度分析及药动学研究。
刘新宇吴芳赵斌陈小江
关键词:替米沙坦片药动学高效液相色谱法
两种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胶囊的人体药动学比较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选择 12名男性健康志愿者 ,进行单剂量口服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胶囊的人体药动学研究。方法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测定单剂量口服 4 0mg国产与进口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胶囊在健康人体内的硝酸异山梨醇酯浓度。结果 :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胶囊的体内动态过程呈一级吸收的二房室开放模型 ,国产与进口缓释胶囊的Cmax分别为 (2 3.6± 6 .2 ) μg·L-1和 (2 3.7± 5 .1) μg·L-1,tmax分别为 (3.3± 0 .6 )h和 (3.8± 0 .6 )h ,MRT分别为 (9.1± 0 .8)h和 (9.1± 0 .7)h ,t1/ 2 分别为 (8.2± 1.0 )h和 (8.1± 0 .9)h ,AUC0~ 2 4分别为 (12 6 .3± 15 .4 ) μg·h·L-1和 (12 4 .0± 14 .1) μg·h·L-1,AUC0→∞ 分别为 (139.4±14 .8) μg·h·L-1和 (136 .7± 13.8) μg·h·L-1。结论
刘新宇吴芳陈小江
关键词: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胶囊药动学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法莫替丁生物黏附缓释片的体外释放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评价法莫替丁生物黏附缓释片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建立法莫替丁生物黏附缓释片释放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运用Higuchi方程、Ritger-Peppas方程拟合其释放过程,采用Peppas修正式分析释放过程中不同机制的释药比例。结果:Ritger-Peppas方程更能拟合法莫替丁生物黏附缓释片的释放,凝胶骨架溶蚀机制在法莫替丁生物黏附缓释片的释放评价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结论:Peas修正式可定量评价法莫替丁生物黏附缓释片的体外释放。
李玉珍陈日来李衡梅刘新宇李成徐玉红李红侠
关键词:法莫替丁
法莫替丁生物黏附缓释片释放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法莫替丁生物黏附缓释片的释药机制及影响因素。方法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卡波姆为生物黏附材料,乳糖为辅料制备生物黏附缓释片,运用Ritger-Peppas方程释放指数n值,评价HPMC、卡波姆和乳糖对释药速率的影响。结果生物黏附片的释药速率随HPMC、卡波姆含量增高而减慢,乳糖可以加快释药速率,经处方筛选优化后制备的法莫替丁生物黏附缓释片的释放,是Fick扩散和凝胶骨架溶蚀两种机制的协同作用结果。结论HPMC、卡波姆和乳糖均可影响法莫替丁生物黏附片中主药的释放,生物黏附缓释片的释药过程可用Ritger-Peppas方程进行描述。
陈日来李玉珍李东刘新宇徐玉红李衡梅李红侠
关键词:法莫替丁生物黏附缓释片释药机制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皮肤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价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MSNs)的皮肤渗透性、刺激性及过敏性。方法:在体透皮实验中,将分别载不同量(0.75%和3%,W/W)MSNs和氨基修饰的MSNs(NH2-MSNs)的凝胶涂布于大鼠背部皮肤,考察24 h后皮肤中硅含量及在皮肤组织中的分布(n=4);皮肤刺激性实验中,将分别载3%MSNs和NH2-MSNs的凝胶多次(1次/d,共7 d)涂布于家兔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照,给药期间每日观察局部皮肤红斑及水肿情况(n=4);皮肤过敏性实验中,于实验第1、7、14天将载3%MSNs和NH2-MSNs的凝胶、凝胶基质和1%2,4-二硝基氯代苯溶液(阳性对照)分别涂布于豚鼠背部皮肤左侧致敏,于末次致敏后14 d(第28天)同法涂药于右侧激发接触,以是否出现红斑或水肿为指标,观察局部皮肤的过敏反应(n=6)。结果:载0.75%、3%MSNs的凝胶致皮肤中硅含量分别为(10.812±3.963)、(22.050±5.721)μg/g,载0.75%、3%NH2-MSNs的凝胶致皮肤中硅含量分别为(7.799±2.068)、(16.416±3.221)μg/g,透射电镜显示MSNs能跨过皮肤屏障,进入真皮层;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未出现红斑或水肿现象;与阳性对照比较,载MSNs及NH2-MSNs的凝胶均未导致豚鼠皮肤出现红斑或水肿。结论:MSNs作为局部施药载体具有良好的皮肤安全性。
陈日来李玉珍李衡梅刘新宇李成李红侠
关键词:渗透性刺激性致敏性皮肤
头孢丙烯在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通过研究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的头孢丙烯临床药代动力学参数,为临床选择合理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用HPLC法测定10例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连续给药5d后的稳态血药浓度,数据用3P97 药物动力学模拟系统处理。结果:头孢丙烯的药时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为 (1.55±0.17)h,MRT为(2.52±0.15)h,Cmax为(13.32±1.28)μg/mL,tmax为(1.41±0.31)h,AUC0-10为 (31.68±7.68)μg h/mL。结论:口服头孢丙烯片500mg,每天2次,能获得控制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有效治疗浓度。
刘新宇吴芳
关键词:头孢丙烯药代动力学高效液相色谱法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蛇床子有效成分的RP—HPLC测定及其4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0
2001年
以蛇床子素、欧前胡素、佛手柑内酯为指标成分 ,建立了蛇床子有效成分分离测定的HPLC新方法 ,并对 95 %乙醇冷浸、超声、回流、索氏提取蛇床子所得的香豆素成分进行HPLC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 ,HPLC新方法适合于蛇床子成分的质量控制 ,其中蛇床子不同提取液中各香豆素成分含量测定差异较大 。
吴芳刘新宇范国荣胡晋红
关键词:蛇床子蛇床子素欧前胡素佛手柑内酯RP-HPLC药用成分
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综述近十几年来中药药动学研究中出现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新理论与新方法及其应用作较详细的介绍。结果:证治药动学、胃肠药动学、特征图谱药动学等是近十年来出现或发展较快的中药药动学理论;中药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等是应用较多的方法和技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提升了中药体内变化的研究水平。结论:中药药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的出现和应用,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的方药理论,为中药及其复方在体内的动态变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陈日来李玉珍李衡梅刘新宇李红侠徐玉红
关键词:中药药动学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山楂叶总黄酮的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研究D101树脂吸附、纯化山楂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及参数。方法以山楂叶总黄酮的收率为指标,对D101大孔树脂吸附纯化山楂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筛选。结果D101大孔树脂对山楂叶总黄酮吸附纯化的最佳条件为树脂投量与生药比为4:1,以70%乙醇作为洗脱剂,洗脱流速为2ml/min,溶剂用量与生药比为20:1,吸附时间为1.5h。采用本工艺山楂叶总黄酮的收率达5.17%,纯度为67.22%。结论该工艺简便,适于山楂叶总黄酮的吸附纯化。
刘新宇吴芳罗育新
关键词:山楂叶黄酮化合物大孔树脂
头孢羟氨苄分散片的制剂分析与体内评价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测定头孢羟氨苄分散片的含量及其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选择胸苷为内标 ,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 (2 0 0mm× 4.0mm ,5 μm) ,头孢羟氨苄分散片含量测定与体内分析的流动相比例分别为 0 .0 1mol·L-1磷酸二氢钠 乙腈 (96∶4)和 (98.2∶1.8) ,检测波长 2 5 4nm。 8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 75 0mg头孢羟氨苄分散片后 ,体内血药浓度采用 3P87程序方法处理。 结果 :在确定的色谱分离条件下 ,头孢羟氨苄和胸苷获得了理想的分离 ,且二者峰面积比与头孢羟氨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Cmax,t1/ 2 ,MRT ,AUC0~∞ 分别为 (1.6 3± 0 .35 )h ,(2 5 .0 0± 1.86 ) μg·mL-1,(2 .0 4± 0 .18)h ,(3.2 7± 0 .30 )h ,(89.2 6± 6 .2 5 ) μg·h·mL-1。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快速 ,定量准确可靠 ,适用于头孢羟氨苄分散片的含量测定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刘新宇吴芳范国荣胡晋红
关键词:头孢羟氨苄分散片制剂药代动力学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