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组胺
  • 3篇细胞
  • 3篇肥大
  • 2篇大细胞
  • 2篇食品
  • 2篇食品过敏原
  • 2篇细胞模型
  • 2篇过敏原分析
  • 2篇肥大细胞
  • 1篇蛋白纯化
  • 1篇释放组胺
  • 1篇牛奶
  • 1篇组胺释放
  • 1篇分离纯化
  • 1篇尘螨
  • 1篇纯化

机构

  • 4篇暨南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作者

  • 4篇刘婉莹
  • 3篇向军俭
  • 2篇蒋红玲
  • 2篇王宏
  • 1篇凌钦婕
  • 1篇刘志刚
  • 1篇邓宁
  • 1篇杨红宇
  • 1篇唐勇

传媒

  • 1篇食品科学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尘螨过敏原诱导组胺释放能力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用肥大细胞组胺体外定向释放模型分析重组尘螨过敏原Derf1和Derf2的致敏差异性。方法:用重组尘螨致敏原Derf1、Derf2免疫C57/BL6小鼠,收集小鼠腹腔致敏肥大细胞(PMC),在96酶标板孔中分别按不同比例混合尘螨致敏组分诱导PMC定向释放组胺,荧光法检测其释放水平。结果:Derf1、Derf2及两者的混合物都能引起PMC释放组胺,其致敏效果Derf2明显高于Derf1,Derf1、Derf2混合致敏组胺释放量未见高于单组分致敏者。牛奶和虾的粗提液与空白对照不能引起PMC组胺的明显释放。结论:尘螨混合组分未能引起比单独Derf1或Derf2强的组胺释放,两者间不存在协同效应。组胺释放量随Derf2比例升高而升高,推测在尘螨过敏中Derf2起主要作用。尘螨与牛奶、虾之间不存在交叉反应。
刘婉莹向军俭刘志刚
关键词:肥大细胞组胺
牛奶中过敏原组分的分离纯化及主要过敏原的鉴定被引量:22
2008年
目的:分离纯化并鉴定牛奶中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致敏原组分,并分析其与组胺释放的关系。方法:等电点沉淀、Sephadex G-50凝胶层析和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分离纯化牛奶过敏原组分。脱脂乳浸液免疫C57/BL6小鼠制备抗血清。Western-Blotting分析脱脂乳致敏原组分。间接ELISA检测抗血清中sIgE和sIgG;同时荧光法检测各致敏组分体外诱发免疫小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率。结果:分离纯化出酪蛋白、β-乳球蛋白、α-乳白蛋白等致敏组分(纯度>90%)。免疫印迹表明酪蛋白是主要致敏原组分。抗血清sIgG水平差异显著,sIgE水平没有大的变化;组胺释放率与sIgG水平是一致的,而与sIgE水平没有明显相关性。酪蛋白抗血清sIgG效价最高为1∶25 600,组胺释放率高达(73.28±9.31)%。结论:牛奶中主要过敏原组分鉴定为酪蛋白,对牛奶过敏症的体外诊断治疗以及低/无过敏原配方奶的研制有一定的意义。
蒋红玲向军俭王宏邓宁刘婉莹杨红宇凌钦婕
关键词:食品过敏原牛奶蛋白纯化组胺
肥大细胞组胺体外释放模型在食品过敏原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应用本室的肥大细胞组胺体外释放模型,分析食品过敏原中不同致敏组分的致敏差异性,验证建立的过敏原体外评价新方法。方法:牛奶、虾粗提物分别免疫C57/BL6小鼠,收集小鼠腹腔致敏肥大细胞(PMC),分别用牛奶、虾不同过敏组分诱导PMC释放组胺,荧光法检测其释放水平。结果:牛奶中酪蛋白诱导牛奶致敏PMC释放组胺最多,脱脂乳和乳清次之,α-La则最少。酪蛋白是牛奶致敏蛋白中主要组分。虾致敏蛋白中,以80kD蛋白诱导组胺最多,36kD蛋白次之,21kD蛋白最弱,虾致敏蛋白混合诱导明显比单独诱导释放组胺多,说明80kD蛋白在虾致敏蛋白中起主要作用,并且各致敏蛋白间存在协同效应。结论:肥大细胞体外组胺释放量与过敏原种类及量存在相关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建立研究食品过敏和食品过敏原的新模型系统奠定基础。
刘婉莹向军俭蒋红玲王宏唐勇
关键词:肥大细胞细胞模型组胺食品过敏原
体外释放组胺肥大细胞模型在过敏原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用本实验室建立的组胺体外释放肥大细胞模型,将过敏原的不同组分置酶标板孔中诱发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组胺,通过组胺释放的量,分析过敏原中不同过敏原组分的致敏差异性。该方法可作为体外分析过敏原不同组分的致敏性强弱、确定过敏...
刘婉莹
关键词:细胞模型组胺尘螨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