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凡

作品数:37 被引量:244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成像
  • 14篇磁共振
  • 11篇磁共振成像
  • 8篇MRI
  • 6篇血管
  • 6篇肿瘤
  • 6篇细胞
  • 5篇星形
  • 5篇星形细胞
  • 5篇星形细胞瘤
  • 5篇细胞瘤
  • 5篇加权成像
  • 4篇影像
  • 4篇腺瘤
  • 4篇病理
  • 4篇垂体
  • 4篇垂体腺瘤
  • 3篇对比剂
  • 3篇血管生成
  • 3篇影像学

机构

  • 33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长沙市第四医...
  • 1篇成都市龙泉驿...

作者

  • 33篇刘凡
  • 21篇王小宜
  • 17篇廖伟华
  • 14篇王润文
  • 14篇周高峰
  • 9篇彭光春
  • 9篇李文政
  • 7篇姜新雅
  • 7篇周建华
  • 6篇陈长青
  • 5篇刘运生
  • 5篇龚才桂
  • 4篇雷光武
  • 4篇韩再德
  • 3篇李季龙
  • 3篇陈晨
  • 3篇王桂华
  • 3篇贾高志
  • 3篇付春燕
  • 2篇廖遇平

传媒

  • 7篇临床放射学杂...
  • 5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中国现代医学...
  • 3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国外医学(神...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第七届全国临...
  • 1篇第六届中国放...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2
  • 1篇2010
  • 4篇2008
  • 5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央区良性占位病变手术前后手运动及感觉功能区的fMRI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中央区良性占位病变患者手术前后手运动及感觉功能区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变化特征及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对位于或邻近脑中央区的17例良性占位病变患者手术前后1周行fMRI检查,刺激方式为对指运动及触刷,共3个周期。经SPM软件处理得出激活图和感兴趣区激活体积。结果术前功能区主要表现为移位变形,激活区体积缩小。术后1周内复查,功能区移位有所恢复,功能区激活体积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中央区良性占位病变周围功能区手术前后主要产生体积、形态及解剖位置的改变。术后1周功能区体积变化不明显。
黄满平王小宜陈长青王润文廖伟华周高峰刘凡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成像良性占位病变
CT脑容积灌注成像在aSAH脑血流动力学评价中的应用
:探讨双源CT脑容积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脑CTP是否能有效反映aSAH后CVS所致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了解4D-CTA在aASH的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西...
李育刘凡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诊断
11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诊断的MRI影像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病因诊断的MR I影像表现,评价MR I对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114例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常规MR I加3D-FISP序列行脑干薄层扫描,采用盲法确定三叉神经根部解剖改变,分别观察双侧三叉神经周围是否存在血管影,并测定三叉神经长轴与邻近血管的距离,两侧对照分析。结果:(1)3D-FISP法发现疼痛侧血管神经之间有切迹者21例,接触者61例,阳性率71.9%。非疼痛侧阳性率7.9%。有三叉神经痛症状的一侧血管接触、压迫神经的比率明显高于非疼痛侧,其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5);(2)MR I常规扫描发现有三叉神经痛症状的一侧血管压迫神经阳性率50.9%,非疼痛侧阳性率6.1%。结论:MR I3D-FISP序列为目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诊断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为三叉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
姜新雅仇斌陈长青廖伟华王小宜刘凡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MRI病因微血管
脑星形细胞瘤表观扩散系数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评估表观扩散系数(ADC)鉴别星形细胞瘤不同肿瘤组织及与细胞密度、病理分级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采用Siemens1.5T超导型磁共振系统,对48例星形细胞瘤术前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其中Ⅰ、Ⅱ级23例,Ⅲ、Ⅳ级25例。分别计算不同肿瘤组织的ADC值。病理标本行HE染色,采用Image J1.33j分析每一标本的肿瘤细胞密度。用SPSS11.0对资料进行处理。结果星形细胞瘤不同肿瘤组织间及与正常脑实质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强化的肿瘤实质与瘤周水肿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与强化肿瘤实质ADC值呈负相关,rs=-0.641(P<0.001);强化肿瘤实质的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呈负相关,r=-0.643(P<0.001)。结论星形细胞瘤ADC值能鉴别不同肿瘤组织,有助于评价肿瘤细胞密度及病理分级。
王小宜邓利猛廖伟华陈长青韩再德刘凡龚才桂姜新雅周高峰陈晨周建华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扩散加权成像细胞密度表观扩散系数
垂体腺瘤快速动态增强MRI表现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快速动态增强与常规MRI的表现及其在评价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6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行超快速小角度激发(Turbo-FLASH)梯度回波序列T1WI动态增强和常规MRI,术后检测垂体腺瘤组织标本中的FⅧ-Rag的表达,分析动态增强及常规MRI表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结果垂体腺瘤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SI-TC)不同类型之间的MVD值有显著性差异,MVD值与最大斜率(SSmax)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程度的肿瘤坏死或囊变的MVD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urbo-FLASHT1WI动态增强MRI曲线的类型和增强参数SSmax与肿瘤的MVD关系密切,可用于无创性评价垂体腺瘤的血管生成。
刘凡王小宜刘运生廖伟华王润文周建华
关键词:垂体腺瘤磁共振成像血管生成
垂体腺瘤血管生成与VEGF、bFGF和内皮抑素的关系探讨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检测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内皮抑素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垂体腺瘤血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46例垂体腺瘤标本中VEGF、bFGF和内皮抑素的蛋白表达,以VIII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血管内皮细胞标记法作为血管密度(MVD)计数的方法,分析上述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垂体腺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VEGF、bFGF蛋白表达与MVD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内皮抑素蛋白表达和MVD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垂体腺瘤血管生成与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蛋白水平表达的上调有关。
刘凡刘运生王小宜廖伟华吴光勇
关键词:垂体腺瘤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内皮抑素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瘤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23
2003年
目的 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瘤 (SPNET)的MRI及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NET的MRI及CT表现。结果 SPNET的影像学表现有以下特点 :( 1)肿瘤呈类圆形 ,边界清楚 ,病灶周围无水肿或水肿较轻 ,且大部分位于中线附近及侧脑室旁 ,少数位于皮层下。 ( 2 )MRI示肿瘤实质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 ,T2 WI呈等信号 ,与脑灰质信号相等 ,增强较明显。 ( 3 )CT示肿瘤实质呈稍高密度 ,影像学表现与髓母细胞瘤相似。 ( 4)中线附近的肿瘤为实体结构 ,无囊变 ;囊变明显的肿瘤多位于皮质下。 ( 5 )部分肿瘤内有出血或钙化 ,有的可见到脑脊液扩散灶。结论SPNE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 。
廖伟华王小宜刘凡周建华周高峰姜新雅韩再德胡康新陈晨
关键词:影像学表现CTMRI病理幕上肿瘤
脂肪抑制技术在肝脏MRI中的应用价值
2003年
目的 :探讨脂肪抑制技术在肝脏MR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诊断的 66例 (其中正常1 7例 ,病变 49例 )作了脂肪抑制的肝脏MRI图像进行评分 ,并对其中 44例计算肝脏及其病灶的信噪比 (SNR)、对比噪声率 (CNR)。结果 :在显示肝脏及其病灶时 ,脂肪抑制与非脂肪抑制序列间并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在肝脏MRI时 ,常规非脂肪抑制序列仍是基本的成像序列 。
刘凡彭光春李文政周高峰李季龙王润文
关键词:脂肪抑制技术肝脏MRI成像序列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瘤的影像学表现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瘤(S-PNETs)是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的一类,为罕见恶性肿瘤,国内对其影像学表现未见详细报道。笔者通过对本院1996年7月~2001年9月10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S-PNET患者的影像学资...
廖伟华王小宜刘凡周高峰姜新雅韩再德
关键词:影像诊断恶性肿瘤病理免疫组化
文献传递
支气管肺隔离症的螺旋CT诊断
2006年
目的分析支气管肺隔离症的螺旋CT征象,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和血管重建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且影像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均做了CT平扫与增强,13例做了血管重建。结果1)21例肺隔离症中有16例为肺叶内型,5例为肺叶外型。14例位于左肺下叶,7例位于右肺下叶。2)CT示软组织密度肿块或结节12例,囊肿样病变9例,病灶周围肺气肿。3)增强CT显示了15例供血动脉,显示率71.4%(15/21);而血管重建的显示率为92.3%(12/13)。隔离肺无强化(15例)或边缘轻微强化(6例)。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血管重建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病变特征和异常供血动脉,有利于确诊此病和制订手术治疗方案。
童成命彭光春王桂华李文政雷光武刘凡
关键词:支气管肺隔离症螺旋CT血管重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