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鹏飞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支气管
  • 3篇支气管哮喘
  • 3篇气管
  • 3篇哮喘
  • 3篇肺栓塞
  • 2篇血栓
  • 2篇血栓栓塞
  • 2篇血栓栓塞症
  • 2篇栓塞症
  • 1篇血栓形成
  • 1篇药性分析
  • 1篇医学生
  • 1篇原菌分布
  • 1篇增龄性
  • 1篇增龄性变化
  • 1篇支气管哮喘患...
  • 1篇溶栓
  • 1篇溶栓效果
  • 1篇实习教学
  • 1篇实习教学模式

机构

  • 8篇烟台市烟台山...

作者

  • 8篇于鹏飞
  • 5篇康丽君
  • 4篇费建文
  • 4篇戴红
  • 3篇唐燕
  • 1篇韩进
  • 1篇邹慎春
  • 1篇王国英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哮喘杂志...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岱宗学刊(泰...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增龄性变化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调查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增龄性变化。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1420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原发疾病等危险因素进行统计。结果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1445例(1.27%).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1.25%(1433例),肺血栓栓塞症发病率0.13%(153例),肺血栓栓塞症病死率11.11%(1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共1348例(94.1%),两侧肢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腔静脉血栓49例(3.4%);盆腔静脉23例(1.6%);上肢13例(0.9%)。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发病高峰年龄为51~60岁,434例(30.0%)。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创伤(1107例,76.6%)、手术(903例,62.5%)等;男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肺血栓栓塞症分别为866例(59.9%)、859例(59.4%)和94例(6.5%);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肺血栓栓塞症分别为579例(40.1%)、574例(39.7%)和59例(4.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男女性别无差异;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随增龄而增长;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创伤、手术、心肺疾患、增龄、深静脉炎、长期吸烟、恶性肿瘤、妊娠与分娩、制动、静脉血栓栓塞症既往史等。
康丽君费建文于鹏飞唐燕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五年制临床医学生实习教学模式探讨被引量:1
2009年
五年制临床医学生实习期间面临考研及择业双重压力,学习积极性差,实习质量低;新实习方法能明显提高五年制临床医学生的实习兴趣,改善临床实习教学质量,从而使得医学生的实习质量得到提高。对传统五年制临床医学实习生的实习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将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实习质量及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合格的医学人才。
戴红于鹏飞康丽君费建文李丰环邹慎春
关键词:医学生教学模式
呼吸科1343例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分析呼吸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43例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43例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阳性438例,占32.6%,分离出病原菌46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72株,占80.7%,革兰阳性菌68株,占14.8%,真菌21株,占4.6%;病原菌排前5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26.7%、鲍氏不动杆菌占18.2%、肺炎克雷伯菌占13.4%、大肠埃希菌占11.1%、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1.1%,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性好,耐药率均<9.5%;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为0,真菌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为0。结论肺部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抗感染治疗中应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康丽君高惠敏王国英于鹏飞于潮晓
关键词:呼吸科肺部感染耐药性
舒利迭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193例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08年
戴红于鹏飞于潮晓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哮喘舒利迭吸入治疗
脉冲振荡法在评价支气管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脉冲振荡法(IOS)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哮喘患者分别于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应用IOS法和肺通气法检测其肺功能,并与40例健康者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IOS检测指标R5、Fres、X5、R5-R20急性发作组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R5-R20等缓解组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R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VC、FEV1/FVC、FEV1、FVC%pred、PEF、PEF%pred、FEF50%在急性发作期低于缓慢期和健康组,而缓解组和健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哮喘缓解期患者通气功能恢复正常,但其小气道功能仍然存在异常;IOS法是哮喘病情监测有效的工具,较常规肺通气法其对小气道功能的检测尤为敏感。
戴红于鹏飞关延凤于潮晓韩进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肺功能脉冲振荡法
ACT在基层医院支气管哮喘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观察并评估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在基层医院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哮喘门诊定期就诊的哮喘患者181例应用ACT测试,每月1次,观察哮喘患者的控制情况及治疗的依从性。在哮喘患者应用ACT前、应用ACT6个月后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和用力肺活量(FVC)、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并同时进行ACT评分。结果每月1次坚持应用ACT181例,使用率100%:坚持规范化治疗170例,治疗依从性93.9%:症状完全控制率48.6%,部分控制率28.2%。应用ACT前FEV1%pred为51.57±17.46,ACT评分16.33±3.51。应用ACT6个月后,FEV1%pred为73.41±15.02,ACT评分22.40±3.13。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5.651、35.536,P<0.01);ACT与FEV1具有良好相关性(r=0.80,P<0.01)。结论ACT是一种简单且可信度高评估工具,能提高患者哮喘控制率及治疗的依从性,值得在基层医院中广泛推广应用。
戴红于鹏飞于潮晓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哮喘控制测试
不同溶栓方案对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的溶栓效果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比较不同溶栓方案治疗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的溶栓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2年6月~2008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35例,随机分为3组:尿激酶12 h溶栓组、尿激酶2 h溶栓组和rt-PA 50 mg溶栓组。结果 (1)3种溶栓方案的临床总有效率均为100%,各组间均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2)rt-PA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24 h,呼吸困难的改善较尿激酶2 h组、尿激酶12 h组明显;(3)溶栓后4 h、8 h、12 h各时间点,尿激酶2 h组与尿激酶12 h组D-二聚体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t-PA组与尿激酶12 h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三种溶栓方案的疗效(总有效率、病死率)和安全性(主要是出血率)相仿;(2)从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D-二聚体所显示的溶栓速率等方面来看,rt-PA组治疗肺栓塞略优于尿激酶2 h、尿激酶12 h组。
康丽君费建文唐燕于鹏飞
关键词:肺栓塞溶栓尿激酶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57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析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特点,提高其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PTE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PTE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伴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创伤和(或)骨折、心血管疾病等危险因子;动脉血气分析、D-二聚体、心电图检查可提示PTE;超声心动图对PTE有诊断作用;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是确诊PTE较可靠的方法。结论PTE是常见的肺血管疾病,对有症状的高危患者应及早行CTPA检查,以明确诊断。
康丽君费建文于鹏飞唐燕
关键词:肺栓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