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丛滋杭

作品数:31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树人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语言文字
  • 12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翻译
  • 6篇英译
  • 5篇翻译理论
  • 4篇英语
  • 4篇文化
  • 4篇教学
  • 3篇诗歌
  • 3篇汉诗英译
  • 2篇意象
  • 2篇中国古诗
  • 2篇诗学
  • 2篇视阈
  • 2篇思维
  • 2篇唐诗
  • 2篇外语
  • 2篇外语教学
  • 2篇文学
  • 2篇文学翻译
  • 2篇古诗
  • 2篇多元文化

机构

  • 31篇浙江树人大学

作者

  • 31篇丛滋杭
  • 1篇张美平

传媒

  • 10篇浙江树人大学...
  • 3篇中国科技翻译
  • 3篇上海翻译(中...
  • 3篇浙江树人大学...
  • 2篇外语研究
  • 1篇中国翻译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东方翻译
  • 1篇2008中国...
  • 1篇第18届世界...
  • 1篇“文学伦理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得意忘形 求同存异——读许渊冲译《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兼谈韵体译诗优势被引量:1
2009年
《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是翻译家许渊冲的又一力作,代表了中外翻译界在唐诗翻译上的最新成就。该译本不仅特色鲜明,而且较散体翻译方法有更大优势。该译本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准、创、整,即用词确切、精当;创造性地处理原语跟译语的矛盾以及形式上的整飭,并从诗歌欣赏的角度提出韵体翻译较其他译法有明显的优势,即不仅给英语读者以审美期待,又对译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丛滋杭
关键词:唐诗英译格律体
创设多维度英语教学平台被引量:2
2004年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下有意识的外语习得过程,也是一种技能的培训过程。学习者需要在较强的学习动机激励下,自己主动花时间和精力,按照外语专业的标准要求,通过反复、机械的操练来掌握英语。笔者认为,应改变英语教学原有的理念和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创设多维度的外语教学平台,逐渐使英语教学环境趋向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
丛滋杭
关键词:多维度外语教学
汉诗英译中的意象转换比较被引量:6
2005年
汉诗英译中的意象转换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原作的形式与内容.笔者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为依据,从舍形曲意,意象尽失;求形曲意,意象缺损;求形存意,意象完整等三方面分别对翁显良、许渊冲、丁衡祁等名家的汉诗英译作品加以比较,探讨汉诗英译中的意象转换问题,以求原诗与译诗从形式到内容的最大近似。
丛滋杭
关键词:汉诗翻译意象转换译文比较
发散思维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被引量:1
2007年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过多地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于受思维发展的影响而导致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方法、态度等不同的特征。发散思维是一种取得一个或多个合理设想或猜想的思维模式,与人的创造能力成正比。依据发散思维理论,将英语写作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必将极大地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课程的效果。
丛滋杭
关键词:发散思维英语写作多媒体网络
打好语言基础 培养应用能力——《21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评介被引量:1
2002年
英语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材有密切关系。本文评介了《2 1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 ,肯定了该教材的独到之处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于优秀教材的需求 。
丛滋杭张美平
关键词:语言基础《21世纪大学英语》教材评介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谁来向国外译介中国作品
东方文化正逐步从边缘步入中心,进而打破单一的西方中心之神话。21世纪的世界开始进入一个真正的多元共生、互相交流和对话而非对峙的时代,把东方文化介绍给世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因此,译者的任务由单一的外译汉又增加了汉译外。...
丛滋杭
关键词:东方文化多元文化文学翻译
怎一个“异化”了得
2005年
在中国的文学翻译将从归化趋向异化的一片浪潮声中,冷静思考会产生一点不同想法。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并不意味着世界文化将全盘西化;归化和异化只是诸多翻译策略之一二,一部好的译作是几种翻译手法融合的结果。本文对“异化论”提出不同看法,结合不同翻译策略的分析,提出融合的观点,即中国的文学翻译应采用包括归化和异化在内的多种策略,这同时顺应了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丛滋杭
关键词:翻译策略
唐诗风貌的翻译——以韦庄诗为例
2014年
唐诗,可以分为初、中、盛、晚四个时期。即便是晚唐时期的优秀诗人,其诗歌作品也风貌迥异,这给如何翻译唐诗提供了不可穷尽的讨论。学者们根据各自的理解,提出了许多具有见地的观点,但大多以围绕原诗的韵律、语言等展开论述,少有关注诗歌产生的背景因素的。该文从晚唐诗歌代表人物韦庄的诗入手,从唐诗风貌、韦庄的诗歌特色以及韦庄诗的不同翻译分析等三方面阐述对唐诗翻译的一点思考。
丛滋杭
关键词:唐诗翻译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被引量:21
2007年
一直以来,所谓的翻译教学实际上是教学翻译,是学习某种语言和高水平运用这种语言,及深入了解这种语言文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只是一种教学方法。而翻译教学的目的是要出翻译自身的成果,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翻译教学应该重视翻译理论的研究与传授。本文旨在对翻译理论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试图阐明其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丛滋杭
关键词:翻译理论翻译教学
论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并重——从中国翻译擂台赛谈起
2008年
从我国翻译的经验之谈到引进西方翻译理论,再到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这一过程反映了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本文结合翻译实践,从翻译的创造性、翻译的立体化思维和翻译的地道表现手法等方面验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丛滋杭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