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心志
- 作品数:10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南方电网更多>>
-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理学更多>>
- 一种基于RFID的实验室设备管理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RFID的实验室设备管理装置,包括RFID输入模块(1)、通讯模块(2)、主控模块(3)、电源模块(4)、显示模块(5),电源模块(4)分别与12V电池(6)、主控模块(3)连接,主控模块(3)分...
- 翟少磊丁心志王恩王飞李博
- 文献传递
- 一种霍尔电流互感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霍尔电流互感器,它包括铁心、二次绕组、一次母线孔、霍尔元器件、正恒压源板、负恒压源板、霍尔电路模块、整流滤波电路、二次端子和直流输入端子。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测量回路与被测量回路间有良好的电隔离,...
- 沈鑫丁心志郑建云曹敏王昕
- 文献传递
- 一种在GIS设备中取SF6气体的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在GIS设备中取SF<Sub>6</Sub>气体的装置,由基座(1)、密封圈(2)、活塞(3)、压缩弹簧(4)、活门(5)、进气口(6)、主弹簧(8)、顶杆(9)、外罩(10)、取气塞(13)、压紧螺...
- 沈鑫丁心志郑建云曹敏王昕马红升唐标许守东
- 文献传递
- 单周控制并网逆变器在云南电网中的应用
- 2014年
- 采用一种新型非线性控制方法——单周技术应用于的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该方法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并且能在一个开关周期内进行补偿优化。仿真结果验证了基于单周期控制的并网逆变器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推广性。
- 沈鑫王昕丁心志赵艳峰刘清蝉
- 关键词:单周控制并网逆变器电网
- 电弧光光谱成分特性及其应用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分析了检测电弧故障的几种主要方法单一使用的劣势,阐释了科学衡量电弧光强度的方法。基于实验详细分析了电弧光的光谱组成成分及各成分在电弧光中的相对强度。分别给出了220V/200A和20kV条件下金属导体短路和高压电离时的电弧光光谱结构。在220V/200A的条件下,对于金属导体短路时的电弧光而言,大约有60%~70%的电弧光强度处于250~380nm的紫外光波段,而20kV的高电压下,由于空气受激发而电离产生的电弧光中有近90%的强度来自300~380nm的紫外光。通过分析电弧光光谱的特征,给出了电弧光以紫外光为主的重要特点及其在电力系统故障保护方面的应用前景。
- 丁心志刘柱揆严跃耿开胜
- 关键词:电弧光光谱紫外光弧光保护
- 电弧光强度定量分析及其检测设备的标定方法被引量:4
- 2016年
- 实验研究低压(220 V/200 A)短路电弧和高压(20 kV)电离电弧的光谱及强度特征,证实电弧光以紫外光和可见光为主要成分。通过定量测量电弧光的强度,得出低压短路和高压电离电弧光中紫外光强度占其总强度的70%以上,并基于该结论利用光学转换、光电变换原理及脉冲检测技术开发一种新型的紫外电弧光传感系统。在施加滤光设备的措施下测量电弧光,得出同一电弧光中1~10 mW/cm^2的紫外光强度对应的可见光照度为5~20 kLux,提出利用该强度范围作为电弧光保护装置光学检测单元校验标定和检测灵敏度的阈值范围的观点。
- 刘柱揆严跃耿开胜丁心志
- 关键词:电弧光光电变换脉冲检测
- 一种基于IEC61850的智能电子式互感器校验装置
- 一种基于IEC61850的智能电子式互感器校验装置,包括标准互感器、升压或升流装置、多模光纤收发器、同步源、标准电阻或感应分压器、PC机。如果校验智能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标准互感器为额定一次电流相同的电流互感器,升压或升流...
- 沈鑫丁心志王昕梁仕斌
- 文献传递
- 单相电能表定位接线座
- 单相电能表定位接线座,包括底座(2)和与底座(2)铰连接的外壳(4),在底座(2)和外壳(4)之间连接有压接弹簧(3);在底座(2)上固定有接线端子(1),在外壳(4)内侧设有固定杆(5),在底座(2)尾端和接线端子(1...
- 沈鑫丁心志郑建云曹敏王昕
- 文献传递
- 一种智能高效快速充电机
- 一种智能高效快速充电机,由输入EMI、整流滤波模块(1)、APFC、DC/DC调整模块、整流滤波模块(2)、输出EMI依序连接构成;其中在整流滤波模块(1)与APFC之间连接有过电压、过电流检测,在整流滤波模块(2)与输...
- 沈鑫丁心志王昕刘清蝉
- 文献传递
- 基于IEC/TC57国际标准体系现状分析研究与展望被引量:15
- 2014年
- 对自IEC/TC 57成立以来所发布的所有国际电力标准进行了收集和研究,并对它们从相关信息、对应的国内标准,以及标准系列等方面做了简要介绍和研究分析。同时也对目前正在修订、制定以及计划将在2014年申请立项的新标准项目进行分析、归纳研究。主要从时间、使用以及操作等方面进行展开,对IEC/TC 57国际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并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探讨了今后研究的热点领域。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该研究将对我国智能电网标准建设具有规范和指导意义。
- 丁心志李慧杰杨慧霞张喜玲刘柱揆
- 关键词:IEC61970I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