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怡平

作品数:11 被引量:90H指数:4
供职机构:牛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成年人
  • 2篇动脉
  • 2篇队列研究
  • 2篇心血管
  • 2篇心血管疾病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疾病
  • 2篇抑郁
  • 2篇中国成年人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硬化性
  • 1篇动脉硬化性心...
  • 1篇性别
  • 1篇性别差异
  • 1篇性生活
  • 1篇咽部
  • 1篇抑郁发作
  • 1篇抑郁症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诊疗

机构

  • 11篇牛津大学
  • 10篇北京大学
  • 8篇国家食品安全...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诺华制药...

作者

  • 11篇陈怡平
  • 9篇余灿清
  • 9篇吕筠
  • 9篇陈铮鸣
  • 7篇李立明
  • 5篇杜怀东
  • 5篇杨玲
  • 2篇郭彧
  • 2篇卞铮
  • 2篇裴培
  • 1篇张丹
  • 1篇李丽
  • 1篇蒋立新
  • 1篇秦海强
  • 1篇葛蕾
  • 1篇乌汉毕力格
  • 1篇张海波
  • 1篇谭云龙
  • 1篇刘佳敏
  • 1篇冯芳

传媒

  • 8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成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究我国成年男性和女性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第二次重复调查的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COPD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分级与跟骨骨密度指标(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强度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3876名研究对象,男性COPD患病率为34.3%(3130/9125),女性COPD患病率为23.2%(3416/14751)。以健康男、女性为参照,男、女性COPD患者的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强度指数均降低,男性对应的β值(95%CI)分别为-0.87(-1.37~-0.36)、-3.42(-5.42~-1.43)、-1.53(-2.34~-0.71),女性对应的β值(95%CI)分别为-0.66(-1.09~-0.23)、-2.24(-3.92~-0.55)、-1.06(-1.71~-0.40),男性中下降幅度更大(交互作用均P<0.05)。GOLD分级与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强度指数呈负相关,且存在线性趋势(线性趋势检验均P<0.001)。亚组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0岁、男性低体力活动水平者、男、女性非超重/肥胖者中COPD患者骨密度下降幅度更大。结论COPD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应加强对COPD患者骨密度的关注,尤其应关注年龄大、体力活动水平低、非超重/肥胖的COPD患者。
史可香朱蕴卿余灿清吕筠郭彧裴培杨玲杜怀东陈怡平陈君石陈铮鸣李立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密度
中国30~79岁成年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关联的性别差异研究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 研究中国30-79岁成年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关联的性别差异.方法 对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基线调查的512891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计算男、女性经历3类(家庭相关、经济相关和其他)10项负性生活事件(SLEs)与抑郁之间的相对风险比(RRR)及其95%CI,计算经历SLEs数量与抑郁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并探索性别在SLEs与抑郁之间的效应修饰作用.结果 家庭相关事件、经济相关事件和其他事件3类SLEs的发生率为6.8%、1.2%、0.9%.女性家庭相关事件发生率高,男性经济相关及其他事件发生率高(P〈0.001).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后,男性经历SLEs与抑郁发作的RRR值(95%CI)为11.99(10.49-13.71),与出现抑郁症状的RRR值(95%CI)为7.43(6.94-7.95);女性经历SLEs与抑郁发作的RRR值(95%CI)为14.15(12.97-15.43),与出现抑郁症状的RRR值(95%CI)为8.30(7.91-8.72).不同性别的SLEs与抑郁症状和抑郁发作的关联差异存在有统计学意义(交互作用P=0.049).在3类SLEs中,家庭相关事件与抑郁的关联在女性中更强(交互作用P〈0.001).随着经历10项SLEs个数增多,其与抑郁发作和抑郁症状的RRR值增大.结论 中国成年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联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家庭相关事件对女性的影响更大.经历负性生活事件个数越多,越容易发生抑郁.
吴曼李嘉琛余灿清陈怡平吕筠郭彧卞铮谭云龙裴培陈君石陈铮鸣李立明
关键词:抑郁负性生活事件性别差异
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午睡行为特征及其与慢性病的相关性分析
2022年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10个地区人群午睡行为的分布特征,探索我国成年人午睡习惯与主要慢性病的关系。方法剔除基线调查时自报患有肿瘤的个体后,采用logistic回归描述调查对象午睡习惯的地区和年龄分布,分析午睡习惯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肝病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10145名研究对象,其中39.9%有夏季午睡习惯,20.8%有常年午睡习惯。夏季午睡和常年午睡的分布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地区及苏州市项目点以夏季午睡为主,比例在32.9%~73.3%之间;海口市和柳州市常年午睡率较高,分别为60.4%和63.3%。常年午睡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趋势P<0.001),以70岁组最高(31.9%)。夏季午睡与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及慢性肝病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10(1.07~1.14)、1.03(1.02~1.05)、1.07(1.02~1.12)和1.07(1.00~1.14),常年午睡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慢性肝病均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33(1.29~1.37)、1.11(1.09~1.13)、1.39(1.33~1.45)、1.33(1.26~1.41)、1.12(1.08~1.16)和1.27(1.18~1.37)。结论CKB项目的人群在午睡习惯上存在地区及年龄差异,午睡与主要慢性疾病呈正相关,且常年午睡与慢性病相关性更高。
温俏睿朱蕴卿吕筠郭彧裴培杨玲杜怀东陈怡平陈君石余灿清陈铮鸣李立明
关键词:年龄差异慢性病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国30~79岁成年人抑郁发作的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被引量:32
2015年
目的 描述我国30 ~ 79岁成年人群过去1年内抑郁发作(MDE)的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了解MDE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现状.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在基线问卷中收集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和通过WHO短版复合性国际诊断访谈表(CIDI-SF)诊断1年内MDE情况.采用x2检验和非参数方法比较不同人群MDE表现和治疗情况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与MDE的关联.结果 共有3281人(6.40‰)在过去1年内有MDE.性别、婚姻状况、职业和家庭收入等与MDE有关.在3 281名MDE患者中,躯体化症状明显,以体重改变、睡眠紊乱和精力丧失为主(分别为99.91%、83.60%和81.59%).女性患者各症状出现的比例和数目均高于男性(P<0.05).发作后仍有约1/3的患者没有寻求过社会支持和心理治疗,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率仅为8.99%.结论 我国30 ~ 79岁成年MDE在不同特征人群中存在显著性差异,65.19%的患者寻求社会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余灿清吕筠陈怡平郭彧PaulSherliker卞铮周汇燕谭云龙陈君石陈铮鸣李立明
关键词:抑郁症成年人
中国成年人辣食摄入与唇、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人辣食摄入与唇、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LOCPs)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主要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及随访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辣食摄入频率、辣度及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与LOCPs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10145名研究对象,其中每天摄入辣食者占30.1%。在平均随访10.8(2.0)年期间,共确诊767例LOCPs,发病率为0.15%。在调整多种潜在混杂因素后,LOCPs的发病风险随着辣食摄入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趋势P=0.003),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相比,每天摄入辣食者风险比(HR)值(95%CI)为0.69(0.54~0.88)。偏好中等辣度的人群LOCPs风险最低,相比于从不或偶尔摄入辣食的人群降低了33%[0.67(95%CI:0.52~0.87)]。开始每周摄入辣食的年龄越晚,辣食摄入行为对LOCPs发病风险的保护作用越强(趋势P=0.004),18岁及以后开始摄入辣食者LOCPs发病的HR值(95%CI)为0.70(0.54~0.92)。结论辣食摄入可能与LOCPs发病风险降低有关,且独立于健康生活方式,提倡摄入中等辣度的辣食伴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于LOCPs的预防。
温俏睿刘琪吕筠郭彧裴培杨玲杜怀东陈怡平陈君石余灿清陈铮鸣李立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关键词:辣食前瞻性队列研究
我国30~79岁成年人中睡眠状况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描述我国30~79岁成年人的睡眠状况与衰弱的相关性,并探讨肥胖对二者关系的效应修饰作用。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全体研究对象、不同肥胖状态者睡眠时长较长(≥9 h/d)、较短(≤6 h/d)、失眠障碍、打鼾、不健康睡眠评分与衰弱前期、衰弱期的相关性,并根据分层分析判断肥胖的效应修饰作用。结果在512724名研究对象中,2.3%处于衰弱状态,40.1%处于衰弱前期状态。睡眠时长与衰弱评分之间呈U形关系。睡眠时长较短(OR=1.21,95%CI:1.19~1.23)、较长(OR=1.19,95%CI:1.17~1.21)、失眠障碍(OR=2.09,95%CI:2.02~2.17)、打鼾(OR=1.61,95%CI:1.59~1.63)、不健康睡眠评分为1分(OR=1.46,95%CI:1.44~1.48)、2分(OR=1.97,95%CI:1.93~2.00)、3分(OR=3.43,95%CI:3.21~3.67)均与处于衰弱前期正相关。上述睡眠问题亦与处于衰弱期正相关。在正常体重组中,睡眠时长较短者处于衰弱或衰弱前期、失眠者处于衰弱前期的相关性高于超重肥胖组;而打鼾者处于衰弱或衰弱前期的相关性低于超重肥胖组,按中心性肥胖分层结果类似(交互P值均<0.007)。结论睡眠时长较长或较短、失眠障碍、打鼾、不健康睡眠评分较高,均与处于衰弱前期或衰弱期正相关,超重肥胖对二者关系具有效应修饰作用。
朱蕴卿樊俊宁余灿清吕筠郭彧裴培夏庆梅杜怀东陈怡平陈君石陈铮鸣李立明
关键词:睡眠肥胖中心性肥胖衰弱
中国10地区30~79岁成人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相关因素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对我国10地区30~79岁人群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了解GAD患者的治疗现状,为有效开展GAD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根据。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在10个地区以社区为基础的基线调查样本,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简版复合性国际诊断访谈表(CIDI-SF)诊断12月内发生GAD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与GAD之间的关联,采用χ2检验和非参数方法比较不同人群GAD治疗情况的差异。结果:在512 891人有效样本中,共有677人(1.32‰)在过去12月内发生过GAD。农村、女性、未在婚状态、低教育程度以及低家庭收入等人群中GAD患病率较高。GAD患者出现的症状比例和个数无性别差异,除男性在"工作及学习方面"和"社会人际关系方面"高于女性(P〈0.05)外,其他焦虑内容无性别差异。有45.49%的GAD患者表示生活和日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但接受抗焦虑药物的比率较低(13.15%)。约1/3的GAD患者没有寻求过任何帮助。结论:我国成人GAD现患率在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等社会人口学特征的人群中存在差异,GAD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和寻求心理社会帮助的比例较低。
余灿清吕筠陈怡平郭彧SHERLIKER Paul卞铮周汇燕谭云龙陈君石陈铮鸣李立明
关键词:广泛性焦虑障碍成人
中国非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人群脂蛋白(a)水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4年
目的描述中国非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人群脂蛋白(a)[Lp(a)]的分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其中进行了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的对照人群进行分析,使用参比实验室检定的多克隆抗体比浊法测定Lp(a)水平,≥75.0 nmol/L定义为高Lp(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p(a)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在纳入研究的5870名非ASCVD人群中,Lp(a)水平呈正偏态分布,M(Q_(1),Q_(3))为17.5(8.8,43.5)nmol/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与高Lp(a)相关(OR=1.23,95%CI:1.05~1.43),中心性肥胖者的高Lp(a)风险降低(OR=0.68,95%CI:0.52~0.89)。随TC、LDL-C、载脂蛋白A1(Apo A1)和载脂蛋白B(Apo B)水平升高,高Lp(a)风险增加,各升高组的OR值(95%CI)分别为2.40(1.76~3.24)、2.68(1.36~4.93)、1.29(1.03~1.61)和1.65(1.27~2.13);HDL-C降低组高Lp(a)风险降低,OR值(95%CI)为0.76(0.61~0.94);而TG、Apo A1与Apo B的比值(Apo A1/B)与高Lp(a)风险呈负相关,TG升高组的OR值(95%CI)为0.73(0.60~0.89),Apo A1/B升高组的OR值(95%CI)为0.60(0.50~0.72);Lp(a)水平与血脂指标(除Apo A1外)的相关性均存在线性趋势(线性趋势检验P≤0.001)。未发现行为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食、吸烟、体力活动水平与Lp(a)水平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Lp(a)水平与性别及中心性肥胖有关,但受行为生活方式因素影响较小。
柯雅蕾潘烺吕筠孙点剑一裴培陈怡平杨玲杜怀东Clarke Robert陈君石陈铮鸣章晓陈婷李润琴齐丽彤李立明余灿清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关键词:影响因素
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疗模式的现状调查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了解中国心血管病医生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疗的观点,评估目前中国ACS急性期诊治及二级预防治疗的模式。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代表性医院,于2010-04-2010-08期间向各医院负责ACS诊疗的科室的负责医生邮寄统一的调查问卷,了解其对ACS急性期及二级预防诊疗的观点,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1 389份,回收1 009份(73%)。调查显示,肌酸激酶同工酶和(或)肌钙蛋白是绝大多数被调查医生选用的急性期心肌损伤标记物。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三级医院中51%首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而二级医院中82%首选静脉溶栓治疗。87%以上的医生认为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硝酸酯类药物是ACS急性期的常规治疗药物。一些指南不推荐的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硫酸镁制剂及极化液)仍被部分医生常规使用。在二级预防方面,85%以上的医生认为应给予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结论:目前中国大中型医院的心血管病医生对于ACS急性期诊治及二级预防治疗模式的观点与指南基本吻合,但仍有待改进之处。
庞鑫李静李希魏小帅张海波张丹冯芳刘佳敏高岩乌汉毕力格李丽葛蕾陈怡平陈铮鸣蒋立新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缺血性卒中患者在中国独特的管理模式——来自国家卒中数据库
目的缺血性卒中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且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尤其在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尽管国内外发布了多个卒中诊断和治疗的指南,但不同的国家在管理模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在西方国家对于卒中的管理研究较多,但在国内...
秦海强陈怡平刘改芬张润华王伊龙刘丽萍赵性泉陈铮明王拥军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