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
- 作品数:16 被引量:155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一般工业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南沙海域新生代地震地层综合划分对比研究
- 王嘹亮易海姚永坚王立飞曾祥辉陈强李国英郭立
- 全面探讨了南沙海域主要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划分了盆地类型,修正了各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核定或重新调整了T1、T2、T3、T31、T4、T5和Tg等地震反射界面;对以往不同航次地震资料重新进行追踪对比,对地震界面地质时代...
- 关键词:
- 关键词:地层
- 北黄海盆地褶皱分布与成因类型被引量:7
- 2006年
- 北黄海盆地为叠置在华北地台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在地史上经受了多期区域构造运动的改造,地层变形强烈,褶皱构造相当发育,分为伸展型、压缩型、重力型和热力型4大成因类型。其中,与张性正断层相关的伸展型褶皱分布范围最广,可进一步划分为牵引褶皱、逆牵引褶皱、滚动褶皱、翘倾褶皱、补偿性挤压背斜和断层-位移褶皱;形成于区域挤压应力场的压缩型褶皱包括非反转挤压褶皱和反转褶皱,在东部和中部坳陷表现明显;重力型褶皱以发育于古潜山之上的披覆背斜比较常见;由岩浆活动引起的热力型褶皱不甚发育,目前仅见于东部坳陷。
- 王后金梁世荣陈强
- 关键词:断陷盆地褶皱北黄海
- 对黄海中、古生界地质构造及油气远景的新认识被引量:61
- 2002年
- 在我国近海陆架上,黄海海域虽经20多年的勘探,但迄今尚未发现油气田.近两年来新一轮大调查所获多道地震资料显示,北黄海在印支-燕山运动形成的隆起背景上,分布着4个中、新生代坳陷,最大沉积厚度8000m,其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厚6000m,是坳陷中主要的生储油层;局部构造类型主要为断块、断背斜、潜山及反转背斜等,具有形成中小型油气田的潜力.南黄海是下扬子后加里东台地的主体,于中部隆起区及其两侧,广泛分布着厚度大于5000m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海相地层;中生代以来,在中部隆起区南侧发育了黄南断陷盆地,可与苏北盆地对比;在中部隆起区北侧形成了黄北前陆盆地.黄北前陆盆地面积约4万km2,古生界及中、新生界沉积总厚可达15000m,拥有海相及陆相多层系、多类型的成藏系统,局部构造类型多,晚期成藏条件好,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潜力,是本区最有远景的战略勘探区.应加强对中部隆起区的研究,以期在断块及非构造圈闭油气田方面有所发现.
- 冯志强姚永坚曾祥辉王群王嘹亮陈强易海金华锋
- 关键词:中生界古生界地质构造油气远景
- 黄海地质构造特征及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价
- 曾祥辉姚永坚冯志强王衍棠姚伯初徐华宁陈强王嘹亮
- 该项目以“四新”为核心,在“板内多次形变,晚期复合成藏”理论指导下,对黄海的油气资源进行重新评价。首次在黄海成功地开展了240道长排列地震调查,通过海上试验,确定了一套合理的地震勘探技术方法,并取得了高品质的原始地震资料...
- 关键词:
- 关键词:油气调查地震勘探
- 南黄海海域晚古生代一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被引量:3
- 2002年
- 南黄海地区发育古生界第四系沉积。加里东运动使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拼接,在下扬子地台的主体部分,形成一个广阔稳定的后加里东台地早中泥盆世台地处于剥蚀夷平阶段,晚泥盆世开始接受内陆河流相沉积。中、晚石炭世,海侵加强,包括勿南沙隆起区在内的整个南黄海成为浅海环境,接受碳酸盐岩沉积。早、晚二叠世之间的东吴运动,引起裂陷和陆棚的沉积分异,湖泊滨岸沉积发育,并形成多个煤层早三叠世早期,下扬子区大幅沉降,全区遭受海侵,台地灰岩、浅海灰泥岩沉积区占据了现今的黄南盆地、中部隆起及黄北盆地的大部分区域。至中三叠世早期,海水大规模退出苏浙皖区,南黄海演变为潮坪,沉积了较厚的碳酸盐岩,局部地区出现潟湖环境;晚期,海水全部退出苏浙皖区,开始沉积以河、湖相为主的黄马青组红色碎屑岩,至此结束了海相沉积历史。印支运动早期,后加里东地台的南侧产生裂谷,北侧为边缘坳陷。印支运动晚期,南侧裂谷伴随着郯庐断裂的左旋走滑而进步扩大和裂陷,形成黄南盆地。中三叠世末,随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碰撞加剧,苏鲁造山带形成并不断上升,在其南缘形成前陆盆地中生代黄北盆地和黄南盆地内河流相、湖相沉积和中酸性火山岩发育,沉积总厚度达3000~6000 m。古新世渐新世末,黄海进入断陷发育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湖相沉积占优势,渐新世沼泽沉积发育。中新世第四纪南黄海转入区域性坳陷沉降。
- 王嘹亮易海姚永坚冯志强金华锋陈强
- 关键词:南黄海晚古生代
- 对黄海中、古生界地质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的新认识被引量:22
- 2002年
- 近两年来开展了新一轮大调查 ,根据长排列多道地震资料显示 ,北黄海在印支—燕山运动形成的隆起背景上 ,分布着 4个中、新生代拗陷 ,最大沉积厚度 80 0 0 m,其中晚侏罗—早白垩世沉积厚度 60 0 0 m,是拗陷中主要的生储油层 ,局部构造类型主要为断块、断背斜、潜山及反转背斜等 ,具有形成中小型油气田的潜力。南黄海是下扬子后加里东台地的主体 ,于中部隆起及其两侧 ,广泛分布着厚度大于 50 0 0 m的较稳定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海相地层 ;中生代以来 ,在中部隆起南侧发育了裂谷型盆地 ,可与苏北盆地对比 ;其北侧 ,则在苏胶造山带与中部隆起之间形成前陆盆地 ,其面积约 4万 km2 ,古生代及中、新生代沉积厚度可达 1 50 0 0 m,具有海相及陆相多层系、多类型的成藏系统 ,局部构造类型多 ,晚期成藏条件好 ,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潜力。南黄海的“黄北前陆盆地”是本区最有远景的战略勘探区。对中部隆起区 ,应加强研究 。
- 冯志强姚永坚曾祥辉王群王嘹亮陈强易海王衍棠
- 关键词:古生界地质构造特征油气远景圈闭中生界
- 南黄海构造样式的特征及含油气性被引量:7
- 2002年
- 南黄海不同构造层内发育各具特色及多类型的构造样式 ,主要表现有压缩、伸展和反转构造样式 ,分别对应基底卷入型的压性断块和冲断构造、挤压背斜构造、潜山构造、穹隆构造、张性断块构造以及断层扩展反转褶皱构造、盖层滑脱型褶皱反转构造、单条冲断系负反转构造等 ,认为这些构造样式是地壳挤压、伸展和走滑联合作用的结果 。
- 姚永坚冯志强王嘹亮曾祥辉陈强易海金华峰张汉泉
- 关键词:构造样式含油气性南黄海油气聚集
-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潜力被引量:3
- 2013年
- 深水油气勘探是当今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南海北部深水区具有世界重要深水含油气盆地类似的特征。南海北部陆坡发育一系列深水被动陆缘盆地,这些盆地发育有较厚的中、新生代沉积地层。勘探表明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好,发育有中、新生界的多套烃源岩,包括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和海相泥岩。圈闭类型以大型构造和岩性圈闭为主,储层以第三系深水扇体类型的高孔高渗储层为主,油气类型以油为主。深水区发育有大量油源断层、多个不整合面和大面积连通砂体,从而构成了良好的油气输导体系。中新世晚期的构造运动,使得构造形成期、断裂活动期与排烃高峰期匹配良好,据盆地模拟结果,深水区有两个排烃高峰期与构造形成期相匹配,而晚期断裂活动晚于构造形成期,因此有利于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至较浅部位的圈闭聚集成藏。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 钟广见金庆焕张宝金冯常茂廖林陈强钱星
- 关键词:深水盆地油气勘探
- 南黄海海域晚古生代—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被引量:1
- 2003年
- 南黄海地区发育古生界-第四系沉积。加里东运动使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拼接,在下扬子地台的主体部分,形成一个广阔稳定的后加里东台地。早中泥盆世台地处于剥蚀夷平阶段。晚泥盆世开始接受内陆河流相沉积。中、晚石炭世,海侵加强,包括勿南沙隆起区在内的整个南黄海成为浅海环境,接受碳酸盐岩沉积。早、晚二叠世之间的东吴运动,引起裂陷和陆棚的沉积分异,湖泊-滨岸沉积发育,并形成多个煤层。早三叠世早期,下扬子区大幅沉降,全区遭受海侵,台地灰岩、浅海灰泥岩沉积区占据了现今的黄南盆地、中部隆起及黄北盆地的大部分区域。至中三叠世早期,海水大规模退出苏浙皖区,南黄海演变为潮坪,沉积了较厚的碳酸盐岩,局部地区出现渴湖环境;晚期,海水全部退出苏浙皖区,开始沉积以河、湖相为主的黄马青组红色碎屑岩,至此结束了海相沉积历史。印支运动早期,后加里东地台的南侧产生裂谷,北侧为边缘坳陷。印支运动晚期,南侧裂谷伴随着郯庐断裂的左旋走滑而进一步扩大和裂陷,形成黄南盆地。中三叠世末,随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碰撞加剧,苏鲁造山带形成并不断上升,在其南缘形成前陆盆地。中生代黄北盆地和黄南盆地内河流相、湖相沉积和中酸性火山岩发育,沉积总厚度达3000~6000m。古新世-渐新世末,黄海进入断陷发育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湖相沉积占优势,渐新世沼泽沉积发育。中新世-第四纪南黄海转入区域性坳陷沉降,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
- 王嘹亮易海姚永坚冯志强金华锋陈强
- 关键词:南黄海晚古生代海洋地质新生代海洋沉积地层特征
- 南亚地区沉积盆地分布与类型
- 南亚大陆主体位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北部,其西北、北和东北部与欧亚板块相接,西南和东南部分别濒临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印度半岛西南边缘为北北西向的西高芷构造带,往西北延伸进入印度大陆内部,东南缘为北北东向的东高芷构造...
- 杨楚鹏李学杰姚永坚陈强
- 关键词:沉积盆地地质分布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