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凯彪

作品数:11 被引量:178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植物
  • 3篇植物群
  • 3篇植物群落
  • 3篇群落
  • 3篇群落结构
  • 3篇海域
  • 3篇浮游植物
  • 3篇浮游植物群落
  • 2篇邻近海域
  • 2篇近海
  • 2篇近海域
  • 2篇浮游
  • 2篇贝类
  • 2篇RRNA基因
  • 2篇赤潮
  • 1篇毒素
  • 1篇毒素含量
  • 1篇多样性
  • 1篇形态学
  • 1篇药材

机构

  • 9篇国家海洋局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1篇陈凯彪
  • 3篇董燕红
  • 3篇周鹏
  • 3篇李海涛
  • 2篇孙军
  • 2篇刘东艳
  • 2篇吴施卫
  • 2篇高阳
  • 2篇吕意华
  • 1篇方宏达
  • 1篇柯东胜
  • 1篇李秀芹
  • 1篇秦玉涛
  • 1篇王威
  • 1篇易斌
  • 1篇林洪瑛
  • 1篇邓国群
  • 1篇徐志斌
  • 1篇石荣贵
  • 1篇陈栋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海洋通报
  • 1篇黑龙江科技信...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中国海洋药物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技术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东省近岸海域贝类腹泻性毒素含量与胃含物的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通过对2005年4月至9月广东近岸海域贝类81个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素进行小白鼠生物法检测,结果表明:(1)DSP毒素含量值≥0.05MU/g的有34个样品,其中翡翠贻贝和牡蛎所占的比例最大;同种贝类的腹泻性贝毒素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秋季含量最高。(2)对其中腹泻性贝毒素含量值较高的8个样品进行胃含物海洋微藻种类的鉴定,结果是波纹巴非蛤、三棱骨螺和结蚶胃含物样品中含有产腹泻性贝毒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和原甲藻(Prorocentrum sp.)。
徐志斌吴施卫陈凯彪李秀芹高阳
关键词:腹泻性贝毒胃含物
1998年秋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被引量:56
2004年
研究了 1998年秋季覆盖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其邻近海域 30个测站两遍大面调查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经初步分析 ,共发现浮游植物 3门类 38属 84种 (不包括未定名物种 ) ,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 ,但甲藻在群落中的比重也很明显 ,在个别站位上会成为优势类群。优势物种主要为偏心圆筛藻 (Coscinodiscus excentricus)、梭状角藻 (Ceratium fusus)、洛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浮动弯角藻 (Eucampia zodiacus)、叉状角藻 (Ceratium furca)、佛氏海线藻 (Thalassionemafrauenfeldii)、中华半管藻 (H emiaulus sinensis)、尖刺伪菱形藻 (Pseudo- nitzschia pungens)、布氏双尾藻 (Ditylum brightwellii)、粗刺角藻 (Ceratium horridum)、掌状冠盖藻 (Stephanopyxispalmeriana)和萎软几内亚藻 (Guinardia flaccida)。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主要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 ,其高值区分布在渤海湾、渤海中部、莱州湾北部和渤海海峡南部。浮游甲藻在渤海湾北部和莱州湾北部等局部区域形成高值区 ,并影响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是相对保守的 ,渤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和周年的变化主要是物种演替过程。调查期处于浮游植物群落的负增长时期 ,其主要原因是物理水?
孙军刘东艳王威陈凯彪秦玉涛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赤潮
1999年春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被引量:83
2004年
研究了 1999年春季覆盖渤海中部、渤海海峡及其邻近海域 30个测站两遍大面调查的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 ,共发现浮游植物 4门 33属 6 5种 (不包括未定名物种 ) ,以硅藻为主。优势种主要为 :冰河拟星杆藻 (Asterionellopsisglacialis)、虹彩圆筛藻 (Coscinodiscus oculus- iridis)、太阳双尾藻 (Ditylum sol)、刚毛根管藻 (Rhizosolenia setigera)、布氏双尾藻 (Ditylumbrightwellii)、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膜状缪氏藻 (Meuniera membranacea)、派格棍形藻 (Bacillaria paxillifera)、加拉星平藻 (Asteroplanus karianus)、圆海链藻 (Thalassiosira rotula)、卡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castracanei)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 nitzschia pungens)。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主要由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 ,其高值区分布在渤海中部靠近渤海海峡处。浮游甲藻在渤海海峡局部区域形成高值区。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变化较大 ,原因主要是春季以小细胞为主体的浮游植物群落物种演替较快 ,另外春季的大风过程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增长趋势 ,温度和硅酸盐浓度的增加是导致调查期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E5站浮游植物群落的分析表明
孙军刘东艳徐俊陈凯彪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春季
流沙湾养殖区的贝类毒素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为掌握流沙湾养殖区贝类毒素的特征情况,作者进行了贝类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结果表明:(1)PSP毒素在各季节均有出现,但含量值较低,且染毒的生物品种不多。春季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较多,有6种,属低毒性值和中等毒性值成分,但其总毒性值相对较高;而在冬季样品中,春季出现的各毒素成分均未被检出,取而代之的是两种新的中高毒性值的毒素成分,但其总毒性值低于春季。污染的主要贝类品种是牡蛎。(2)DSP毒素的含量值较高,季节性和染毒的生物品种均较为普遍。但OA成分未检出。(3)在贝类消费方面,PSP和DSP毒素一年四季均应予以关注,但PSP更应注意春季,而DSP应多注意秋季。在该海域,应重点注意的是DSP毒素的危害。(4)该海域存在能产生DSP毒素的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
吴施卫陈凯彪曾淼邓国群卢大鹏柯东胜
2009年至2016年华南近海赤潮分布特征被引量:17
2018年
本文对2009年至2016年间南海近岸海域发生的赤潮进行了分析,研究近岸海域赤潮爆发的时间规律,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赤潮种类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华南近海赤潮整体高发期集中在春季海水水温上升期,甲藻赤潮在南海赤潮中所占的比例达79%,且在南海近岸广泛分布,而硅藻出现次数较少,分布范围较窄。同时初步探讨了爆发硅藻赤潮为主的湛江港和爆发甲藻赤潮为主的大鹏湾内,水体环境和赤潮的关系:湛江港内水体中可溶性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长期处于赤潮富营养阈值,氮磷比在4至37之间,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集中在春夏水温较高时期爆发赤潮;而大鹏湾水体中可溶性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均为超过富营养阈值,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集中在冬季和初春水体温度较低时爆发赤潮,不同的温度变化和氮磷含量是导致2个海湾赤潮种类差异较大的重要因素。
易斌陈凯彪周俊杰吕意华
关键词:赤潮中肋骨条藻夜光藻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揭示广州中药材市场蝠鲼鳃的种类来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广州中药材市场蝠鲼鳃的种类来源。方法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获得了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13家商铺的31份蝠鲼鳃样品的COI基因序列,对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中药材市场销售的蝠鲼鳃来自日本蝠鲼(Mobula japanica)、褐背蝠鲼(Mo.tarapacana)、印度蝠鲼(Mo.thurstoni)和双吻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4个种类的检出比例分别为41.9%、22.6%、3.2%和32.3%。结论在缺少形态学数据的情况下,DNA条形码技术能够有效对蝠鲼鳃进行种类溯源。印度蝠鲼较低的检出率可能暗示其种群数量在中国已经较少。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中国海蝠鲼科的种类组成。
陈凯彪李海涛高阳方宏达周鹏
关键词:DNA条形码COI基因
2007年大亚湾生态监控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时空变动被引量:2
2009年
依据2007年大亚湾生态监控区监测数据和资料,分析大亚湾生态监控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点。共检出3门类43属114种。丰度范围在0.18×106~19.9×106cell/m3之间,平均值为3.79×106cell/m3。浮游植物优势种类多,多样性指数的时空变化较大,均匀度则较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综合分析表明,大亚湾生态监控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优势种密集,水体遭受严重污染。
陈凯彪白洁董燕红
关键词:浮游植物多样性
一种便携式珊瑚礁分布调查系统研究与应用被引量:2
2020年
珊瑚礁作为海洋中典型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沿岸珊瑚礁分布面积存在较大争议,受限于技术方法和近岸水体透明度及珊瑚礁分布特征,近岸珊瑚礁分布状况调查主要采用人工潜水的方式开展,缺乏高效的调查设备和技术方法。本文针对这一现状,研究开发了一种便携式的珊瑚礁分布调查系统,并选择广西涠洲岛进行试点应用。该调查系统可实现水下影像资料和GPS位置信号同步,并配合甲板单元实现数据的实时分站记录和存储。研究调查显示,该调查系统操作可操作性强且安全高效,可大幅提高调查作业效率至150%~200%。试点调查结果与涠洲岛珊瑚礁分布历史调查数据基本吻合,调查误差仅3.8%。
吕意华姜庆岩陈志强邓伟陈凯彪石荣贵陈栋李培良
关键词:珊瑚礁
大鹏湾海区营养盐年际变化及富营养化研究被引量:19
2004年
根据 1993—2003年 月、8 月和 月在大鹏湾海区 个站位的表、底层水样现场监测资料,分析 7 9 3了大鹏湾海区氮、磷营养盐的年际变化趋势。分别运用水质质量标准指数法、综合指数 WQI 法评价了大鹏湾海区水质质量。运用营养状况综合指数法进行了营养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大鹏湾海区夏季的氮、磷营养盐水平较低,N/P 比值介于7~30 之间。
黎广媚林洪瑛陈凯彪董燕红
关键词:水质评价营养盐富营养化
基于形态学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轮螺科面盘幼虫物种鉴定被引量:1
2019年
轮螺科(Architectonicidae)是一类成体螺壳右旋而面盘幼虫螺壳左旋的腹足类,其面盘幼虫在国内一直被误定为强卷螺属(Agadina)种类,归在螔螺科(Limacinidae)中。本文基于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和胚壳的形态特征,对轮螺科面盘幼虫进行了物种鉴定。结果表明,根据胚壳壳顶和脐孔的形态特征,面盘幼虫可大致分为2种明显不同的形态类型:形态类型I的个体壳扁,壳顶凹陷,脐孔形状规则,圆而深;形态类型II的个体壳顶突出,脐孔形状不规则,浅或深,肛区龙骨有或无。GMYC(GeneralizedMixedYuleCoalescent)和ABGD(AutomaticBarcodingGapDiscovery)分析显示,轮螺科面盘幼虫16S rRNA基因的50种单倍型形成19个分子可操作分类单元(molecular operationaltaxonomic units,MOTUs),同一MOTU的幼虫具有相同的胚壳形态。其中,11个MOTUs中的幼虫属于形态类型I,8个MOTUs中的幼虫属于形态类型II。此外,不同MOTUs的面盘幼虫,其软体部黑色幼体器官(Black Larval Organ)的位置和大小也不同。根据研究结果推测,轮螺面盘幼虫的形态具有种或属特异性。轮螺科面盘幼虫单倍型形成的MOTU数量明显多于国内目前已记录的物种数,其种类多样性可能被低估。基于16SrRNA序列能直接鉴定到种的仅Psilaxisradiatus和配景轮螺(Architectonica perspectiva)2种。本文也从分子水平订正了国内长期以来的分类错误。
李海涛周鹏何静黄彬彬陈凯彪
关键词:面盘幼虫形态学RRNA基因物种鉴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