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门强

作品数:20 被引量:291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大菱鲆
  • 5篇养殖
  • 4篇苗种
  • 3篇养殖技术
  • 3篇养殖技术讲座
  • 3篇人工繁殖
  • 3篇繁殖
  • 2篇形态学
  • 2篇引种
  • 2篇生物学
  • 2篇苗种生产
  • 1篇形态学特征
  • 1篇养鱼
  • 1篇养殖模式
  • 1篇鱼类
  • 1篇珍稀
  • 1篇珍稀鱼类
  • 1篇真鲷
  • 1篇生产技术
  • 1篇生态

机构

  • 11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4篇门强
  • 7篇雷霁霖
  • 2篇姚善成
  • 2篇方建光
  • 2篇武云飞
  • 1篇吴翠珍
  • 1篇蒋增杰
  • 1篇刘新富
  • 1篇王巍
  • 1篇高淳仁
  • 1篇马爱军
  • 1篇王印庚
  • 1篇胡建成

传媒

  • 3篇齐鲁渔业
  • 3篇海洋科学
  • 1篇现代渔业信息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Zoolog...
  • 1篇中国工程科学
  • 1篇南方水产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 6篇2002
  • 1篇2000
  • 3篇199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菱鲆的生物学特性和苗种生产关键技术被引量:28
2004年
简要介绍了大菱鲆的形态、生态、生长和生殖等生物学特性以及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变化 ,着重报道了有关亲鱼培育、控光控温和人工采卵以及室内水泥池苗种培育等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
门强雷霁霖王印庚
关键词:大菱鲆生物学特性苗种生殖生态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innaeus)引进我国10周年回顾被引量:9
2002年
1992年8月,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教授首次从英国将大菱鲆引进中国,进行增养殖实验,到今年8月份已经10周年了。目前大菱鲆养殖已成为我国北方海洋经济的一个新的亮点,成为海水养殖第四次浪潮的新兴产业。作者回顾了大菱鲆引进以来的研究和开发历程,坚信大菱鲆养殖业能够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的支柱产业。
门强
关键词:大菱鲆引种海洋经济
大菱鲆引种工程的综合效应及其发展前景被引量:12
2003年
回顾了大菱鲆 (ScophthalmusmaximusL)引种、研究与开发的历程 ,探讨了引种工程的社会背景、学术意义、经济与社会效益及其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同时展望了这一引种工程潜在的影响力和发展前景。
雷霁霖门强马爱军
关键词:大菱鲆
大菱鲆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讲座(Ⅲ)被引量:1
2002年
3大菱鲆养成技术3.1 养殖方式和设施 国际上大菱鲆的养殖方式主要有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这2种方式都属于集约化、高密度的精养。国内开展大菱鲆养殖的历史尚短,以工厂化养殖为主,并借鉴种植业中蔬菜大棚的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温室大棚式工厂化养殖模式。 工厂化养殖需要建厂房,采用玻璃钢瓦屋顶或塑料大棚式屋顶。前者厂房高大宽敞,投资较大;后者大棚低矮,投资较省。厂房内建圆形或方形(四角取圆)水泥池,池子面积20~60 m2,池深0.6~1.0 m,每池布气石6~12个。
雷霁霖门强
关键词:大菱PING人工繁殖养殖技术
大菱鲆鳔器官发育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特征被引量:3
2003年
取0~63日龄的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L.)进行固定并显微组织切片观察。根据观察结果将大菱鲆鳔器官发育周期分为形成、充气、退化和消失4个阶段。在水温15~16℃下,初孵仔鱼的鳔原基未出现;孵化后第2天,鳔原基形成;孵化后第5天,气腺形成并首次充气;孵化后第8天,鳔腔中充满气体。到第19天大部分仔鱼的鳔腔中充满气体,气腺最发达。仔鱼的变态发育和鳔器官的退化几乎同步进行。孵化后第25天,鳔前端的气腺上皮首先退化,只余腹部的气腺上皮;至第31天,整个气腺完全退化,开始变态为幼鱼;至第63天鳔完全消失。过度膨胀的鳔器官内腔被来自内壁增生和肥大的上皮细胞占据。未充气的鳔器官较小,鳔腔内有中等程度的炎症。本实验目的旨为大菱鲆人工育苗中提高鳔的充气率从而提高其成活率提供基础依据。
门强雷霁霖
关键词:大菱鲆形态学特征组织学特征人工育苗
真鲷体型异常的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对真鲷Pagrosomusmajor(Temmnicketschlegel)在苗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体型异常鱼苗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并对产生该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真鲷的体型异常包括脊柱前弯、下颌不整合、头部短缩和鳃盖发育不全。鳔器官的异常发育可能是造成真鲷脊柱前弯症的主要原因。
门强姚善成
关键词:真鲷苗种
大菱鲆的引种和苗种生产技术的研究
雷霁霖马爱平刘新富胡建成高淳仁门强赵凤亭邹文连建华张榭令
为了克服我国北方沿海不利于鱼类养殖的主要自然因素(低温期长),以更新品种为突破口,抓住时机引进国外适应低温的鱼种,通过一系列研究工作,突破技术难关,达到引进的良种能够就地繁殖和养成商品鱼,加速形成我国北方沿海的养殖新模式...
关键词:
关键词:大菱鲆良种引进苗种生产海水养鱼
海洋水产动物集约化养殖模式概述
<正> 所谓集约化水产养殖是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利用有限水体进行水产动植物高密度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目前我国进行集约化养殖的海洋水产动物主要包括鱼类、虾类、双壳贝类以及鲍鱼和刺参等海珍品。养殖方式有海水鱼的网箱养殖和工厂...
方建光门强
文献传递
大菱鲆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讲座(Ⅱ)被引量:8
2002年
2大菱鲆人工繁殖技术大菱鲆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已在欧洲进行了3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菱鲆的人工繁殖与其它鲆鲽类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表现在大菱鲆亲鱼在人工条件下不能自然产卵受精,排卵节律特殊,最佳采卵“窗口”狭窄和日采优质卵率低等,卵子的受精率、孵化率以及苗种的成活率低等,人工育苗难度大,成为发展规模养殖的瓶颈。要达到理想的繁殖效果,就必须从亲鱼培育着手,严格执行生产和技术操作规程。2。1亲鱼培育和采卵2.1.1亲鱼的选择 从2龄养殖成鱼中选择体形完整、色泽正常、健康活泼、体表光亮、体重在1.5~2.0kg以上的亲体作为繁殖用亲鱼。雌雄比例为2:1,至少要达到1:1。
雷霁霖门强
关键词:大菱鲆人工繁殖养殖技术
西藏鱼类染色体多样性的研究被引量:62
1999年
报道了西藏鱼类染色体多样性的研究结果。黑斑原■的染色体数目2n=48,核型公式为20m+12sm+10st+6t;同时还存在2n=42与2n=44两种类型,并据此认为黑斑原■不应是■科鱼类中的最特化种。西藏高原鳅、尖裸鲤、拉萨裸裂尻鱼、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裂腹鱼的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公式分别为2n=50=14m+4sm+22st+10t,2n=86=24m+12sm+22st+18t,2n=94=22m+8sm+46st+18t,2n=106=24m+26sm+30st+26t,2n=112=26m+24sm+28st+34t,在数目和核型或图像上有别于前人的报道。首次报道小眼高原鳅、高原裸鲤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及巨须裂腹鱼的核型公式,依次为2n=50=16m+12sm+12st+10t,2n=94=24m+14sm+22sm+34t,2n=102=20m+28sm+22st+16t。佩枯湖裸鲤的染色体数目2n=66,是裂腹鱼类中最少的。双须叶须鱼染色体的数目则极多,2n=424~432,甚为罕见,两者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西藏鱼类的染色体多样性十分丰富,表现出裂腹鱼类、鳅科和■科鱼类各属、种之间的差别以及种内不同居群甚至同一个体的细胞之间的差异。该特点可能与鱼类物种形成所处的不稳定环境有关。在探讨鱼类分类地位和演化关系时,染色体组型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只有当一个类群或属或种的染色体组型完全稳定时才可作为依据予以采用。
武云飞康斌门强吴翠珍
关键词:染色体数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