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喜梅

作品数:6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防疫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炎
  • 3篇肠道
  • 3篇肠道传播
  • 2篇乙型
  • 2篇戊型
  • 2篇戊型肝炎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非甲非乙型
  • 2篇肝炎病人
  • 2篇病毒
  • 2篇病人
  • 1篇蛋白
  • 1篇电镜
  • 1篇毒性肝炎
  • 1篇血丙种球蛋白
  • 1篇血清
  • 1篇血清流行病学
  • 1篇血清流行病学...
  • 1篇阳性

机构

  • 6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金喜梅
  • 5篇曹学义
  • 4篇董红军
  • 4篇马学众
  • 4篇热西达
  • 3篇高琦
  • 2篇刘崇柏
  • 2篇孙世英
  • 2篇庄辉
  • 2篇王光明
  • 2篇刘玉璋
  • 2篇王俭
  • 1篇李凡
  • 1篇刘占娥
  • 1篇费莉莉
  • 1篇马尔当
  • 1篇梁新海
  • 1篇姚华
  • 1篇张伟
  • 1篇胡宇

传媒

  • 3篇上海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年份

  • 1篇2003
  • 3篇1995
  • 2篇198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抗戊型肝炎的保护性试验研究
1995年
曹学义李凡张伟费莉莉马尔当穆景瑞蓝世忠高琦董红军金喜梅热西达
关键词:肠道传播丙种球蛋白戊型肝炎保护力人胎盘
新疆戊型肝炎的分子流行病学被引量:2
1995年
本文研究了新疆东部和南部流行的HEV的基因组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并同缅甸流行的HEV进行了分析比较。提示新疆存在独立基因型的可能。新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流行HEV的基因序列差异,应深入研究其临床和流行病学意义。
曹学义马学众金喜梅
关键词:HEV戊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基因序列核苷酸
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粪便排病毒规律的研究
1989年
1986~1987年新疆南部和田发生了一起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流行。本研究用免疫电镜方法(IEM)对6例急性期病人的60份粪便标本进行了排病毒规律的检测。其中5例排病毒阳性(83.3%);全部粪便标本的病毒颗粒检出率为28.3%(17/60)。发病前1~4天的粪便标本阳性率为100%(3/3);发病后9~12天的阳性率为14.3%(1/7);发病两周后的22份标本全部阴性。17份不同病期收集的阳性粪便标本,94.1%(16/17)出现在病人血清转氨酶(SGPT)高峰值前,此时SGPT在100IU/L以下。故此,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的隔离期,应定为病后2~3周。
曹学义孙世英刘占娥马学众热西达王俭金喜梅董红军刘玉璋柴萍高琦刘崇柏庄辉王光明
关键词:免疫电镜隔离期
新疆一般人群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被引量:14
1995年
1992~1993年对新疆11个肝炎监测点共检测血清4610人份,结果显示,抗HAV阳性率89.31%,HBV感染率32.93%,HBsAg携带率4.62%,抗-HCV阳性率3.12%,抗HDV未检出,抗HEV阳性率8.63%。同时对各型肝炎的人群、地区分布进行了分析。
金喜梅董红军孙世英热西达梁新海高琦马军米吉提马学众曹学义
关键词: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性肝炎HAVHBSAG携带率抗-HCV阳性HDV
砷致癌机制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探讨砷致癌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建立砷诱导NIH3T3细胞转化模型。测定细胞液中谷胱甘肽 (GSH)、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 (GR)水平 ,通过NorthernBlot测定GR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x)的基因表达。结果 NIH3T3细胞在 0 1 μmol/LAs(Ⅲ )诱导的 1 1 0d后发生了细胞生物学改变 ,由体外有限传代变为无限传代 ,在半固体琼脂上可以每千个细胞形成 60个集落。GR和GST活性显著增高。结论 建立了可行的砷诱导体外细胞转换的模型 ,提出了在引起细胞转化的机制中GSH的水平的下降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GST和GR蛋白的上升也与此机制有关。
王国荃胡宇姚华郑玉建刘开泰金喜梅
关键词: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转移酶谷胱甘肽还原酶细胞转化
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粪便排病毒规律的检测被引量:9
1989年
1986年9月~1987年6月,新疆和田发生了一次非甲非乙型肝炎(HNANB)的流行,以病原学排除法判明,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所致。为了制订本病的隔离期限和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了研究其流行病学、临床学和病原学特点,我们用免疫电镜检测了6名自然感染的HNANB病人在潜伏期和急性期的60份系列粪便标本,以了解其排毒规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曹学义孙士英刘占娥马学众热西达王俭金喜梅董红军刘玉璋柴萍刘崇柏庄辉王光明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排泄肠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