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晋村

作品数:14 被引量:64H指数:3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干细胞
  • 4篇心病
  • 4篇血管
  • 4篇纤溶
  • 4篇绝经
  • 4篇绝经后
  • 4篇激素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骨髓间充质
  • 4篇骨髓间充质干...
  • 4篇冠心病
  • 4篇充质干细胞
  • 4篇雌激素
  • 3篇心肌
  • 3篇纤溶系统
  • 3篇绝经后妇女
  • 3篇绝经后妇女冠...
  • 3篇绝经后妇女冠...
  • 3篇冠心病患者

机构

  • 8篇厦门大学
  • 6篇福建医科大学
  • 4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14篇郭晋村
  • 8篇王挹青
  • 4篇吕宝经
  • 3篇黄卫斌
  • 2篇荣烨之
  • 2篇侯炳波
  • 2篇谢良地
  • 2篇周法光
  • 1篇李远鹏
  • 1篇陈超
  • 1篇揭领军
  • 1篇沈霞
  • 1篇郑维红
  • 1篇陆尚彪
  • 1篇于瀛
  • 1篇林春艺
  • 1篇陈水龙
  • 1篇陈天适
  • 1篇汤晓黎
  • 1篇曾昭萍

传媒

  • 3篇基础医学与临...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华临床医药...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第七次全国心...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脂肪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ADSCs)移植对心肌梗死(MI)后心电生理的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作大鼠的心梗模型,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MI组(n=11),予注射磷酸缓冲液(PBS);ADSCs组(n=11),予注射ADSCs。另设假手术(sham)组(n=10),只挂线不结扎,余处理同MI组。2周后通过程序电刺激检测室性心律失常(VAs)的诱发及心室颤动阈值(VFT);通过masson染色观察梗死面积以及免疫荧光观察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变化以及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与MI组比较,ADSCs组VFT明显增高(6.0±0.9 V vs 4.8±0.6 V,P<0.001),VAs的诱发率明显降低(36.4%vs 91.0%,P<0.001);MI组VFT较Sham组显著下降(4.8±0.6 V vs 6.5±0.8 V,P<0.001);sham组未见诱发出VAs。组织学检测显示ADSCs移植明显减少梗死面积(22.6%±2.3%vs 42.0%±2.6%,P<0.05)并部分纠正MI后Cx43表达(32.2±3.1 vs 19.2±0.8,P<0.01)下降及分布紊乱。结论 ADSCs移植可改善MI后电生理重构,可能与减少梗死面积并改善梗死周边区Cx43的表达和分布有关。
马群超揭领军张成炜罗宏王挹青郭晋村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脂肪干细胞心室颤动阈值心肌梗死
血管生成素-1与炎症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6年
郭晋村谢良地王挹青
关键词:炎症过程血管生成素-1炎症反应过程血管内皮细胞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肺损伤
促红细胞生成素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细胞外基质代谢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构建Langendroff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结合Western blot观测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相应信号传导通路阻滞剂干预下,左室舒张末压(LVEDP)、梗死面积、MMPs及胶原Ⅰ/Ⅲ表达的变化。结果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改善LVEDP[(19.8±0.2)mmHgvs(35.9±0.2)mmHg,IR组vsEPO+IR组,P<0.05],减少梗死面积(35.26%±7.1%vs62.70%±7.2%,EPO+IR组vsIR组,P<0.05)。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中MMP2及MMP9表达均显著升高,而TIMP-4则显著减低。外源性EPO可逆转MMPs的激活。此外EPO则可促进胶原Ⅲ、Ⅰ的表达,并且这一保护作用可被MEK-Erk信号通路阻滞剂所阻断。结论EPO通过MEK-Erk信号传导通路促进胶原Ⅰ/Ⅲ的合成,抑制MMPs的激活,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郭晋村黄卫斌王挹青谢良地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外基质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管生成素1通过整合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活力及抗凋亡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骨髓间充质于细胞表面存在整合素受体,但血管生成素1是否能通过整合素受体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存、抗凋亡目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活力、抗凋亡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信号转导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8—01/10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放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SD大鼠40只,由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人血管生成素1为R&D公司产品。方法: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分离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346代细胞用于实验。分别以不同的基质包被24孔培养板1h,清洗后再加入单细胞悬液,设立7组:第1组作为对照,以含0.1%牛血清白蛋白的PBS包被;第2-4组分别以玻粘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血管生成素1包被;第5-7组单细胞悬液预先分别与乙二胺四乙酸、β1抗体、RGD抗体孵育10min后再加入24孔板,行血管生成素1包被。主要观察指标:通过黏附测定、锥虫蓝染色、MTT试验、Hoechst染色和AnnexinV/PI法检测血管生成素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活力、抗凋亡等生物学效应,结合整合索抗体和信号转导阻滞剂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Bcl.2和B-actin水平。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其纯度达98.3%。黏附试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培养1,2,3d血管生成素1均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P〈0.01),该效应能被乙二胺四乙酸、整合索亚单位B1抗体和RGD抗体所抑制(P〈0.01)。血管生成素1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血清饥饿下的存活(P〈0.01)、增殖(P〈0.01)和提高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Bcl-2的表达来拮�
陈国欢王挹青郭晋村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生成素1存活抗凋亡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已经使缺血性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但是缺血性心脏病依然是大多数发达国家最主要的死亡病因之一。为了进一步减少急性缺血性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人们仍在寻找各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促红细...
郭晋村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心肌缺血心肌保护细胞凋亡
文献传递
绝经后妇女冠心病患者雌激素和纤溶系统的变化被引量:1
2003年
本文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用对照法研究了正常绝经后妇女32例冠心病(CAD)与30例非冠心病(NCAD)患者血中雌激素及纤溶系统的变化。结果显示:CAD组较NCAD组E2,P明显降低(P<0.001,P<0.05),FSH和LH升高(P<0.01);纤溶系统中的tPA明显降低(P<0.05)。而PAI-D-dimer却显著升高(P<0.05)。提示绝经后妇女CAD患者血浆中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纤溶系统受抑制,并存在高凝状态。这可能是绝经后妇女CAD发病率升高的机制之一。
吕宝经郭晋村
关键词:绝经后冠心病雌激素纤溶系统CAD
远端保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术-预防中风
王焱王挹青郑剑涛陈炳煌黄卫斌陈水龙郭晋村周法光郑维红陈星宇
该研究采用新型Angioguard Rx系统远端保护装置,新型Precise Rx支架应用于临床,以评价其在颈动脉介入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前瞻性观察5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所放置的63枚颈动脉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观...
关键词: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中风
慢病毒载体介导血管生长素1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2009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被外源基因转染,且具有向损伤组织趋化聚集的特性,便于将目的基因导入其中并发挥治疗性作用,可以通过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修复损伤的血管内膜。目的:探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血管生长素1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对大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2/2008-05在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及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4周龄雄性SD大鼠32只,8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剩余24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空载体组、血管生长素1转染组,8只/组。方法:以重组慢病毒为载体构建血管生长素1基因工程干细胞,以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调整细胞密度为(1.0~2.0)×1010L-1。3组大鼠均采用球囊损伤法+高脂饮食构建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后即刻,空载体组将未感染的0.1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注入颈总动脉外膜,分3点注射;血管生长素1转染组同法注入等量重组慢病毒感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饲养2个月后处死大鼠,取颈动脉组织。主要观察指标:Western blot法检测转基因干细胞中血管生长素1的表达,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动脉内膜/中膜面积比。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血管生长素1转染组表达血管生长素1蛋白,另2组无血管生长素1蛋白表达。移植后2个月,荧光显微镜下空载体组、血管生长素1转染组动脉壁内均可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各组均可见动脉内膜增生,斑块形成;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空载体组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值无明显变化(P>0.05),血管生长素1转染组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值明显减小(P<0.05)。结论:经血管生长素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侯炳波王挹青郭晋村王淼张鹏
关键词:干细胞动脉粥样硬化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速的发生机制与消融
2013年
目的分析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速与首次消融术式的关系,并观察再消融的效果。方法入选126例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PVI组、阵发性房颤CPVA组和持续性房颤组三组,对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房速再次行射频消融术,分析术后房速的发生机制,比较与首次消融术式的关系。结果 19例再消融患者经标测证实存在25种房速,其中17个(68%)为大折返机制,8个(32%)为局灶机制。多数房速(84%)与首次消融线的传导间隙(GAP)有关;所有房速患者经再次消融后,95%的房速经消融终止转为窦律;三组患者间术后房速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速的主要机制为折返机制,大多数折返环是依赖GAP所形成的,部分为局灶机制,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速再次消融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林春艺黄卫斌陈超曾昭萍周法光郭晋村
关键词:心房颤动房速折返
绝经后女性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雌激素水平与凝血及纤溶功能分析(英文)被引量:1
2004年
背景: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升高多认为与雌激素降低有关,但确切机制不明。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血中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与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设计:以诊断为依据,非随机对照试验。地点、对象和方法:选择2001-09/2002-05,以因胸闷痛收住本院的正常绝经≥1年的妇女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为绝经后妇女;2周内未用抗凝剂;未服用免疫抑制剂、雌激素。排除标准:肝、肾、内分泌、神经及生殖系统疾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62例绝经后的妇女分为冠心病(32例)与非冠心病(30例)两组。清晨空腹取静脉血,抽提血浆和血清后测定雌二醇、孕酮、促卵泡刺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凝血系统的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Wille-brandfactorantigen,vWF:Ag)及纤溶系统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PAI-1)和D-二聚体等。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指标比较及雌激素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中雌二醇犤(39.97±9.73)ng/L犦,孕酮犤(6.42±1.14)nmol/L犦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犤(64.92±9.77)犦ng/L,(7.01±0.85)nmol/L(t=10.6860,2.3960,P<0.01,0.05);冠心病组患者凝血系统的纤维蛋白原,vWF:Ag,
吕宝经郭晋村于瀛汤晓黎荣烨之
关键词:绝经后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