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庆虎

作品数:13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雌马酚
  • 2篇蛋白
  • 2篇皮肤损伤
  • 2篇皮炎
  • 2篇接触性皮炎
  • 2篇芥子气
  • 2篇家兔
  • 1篇弹性纤维
  • 1篇弹性纤维性假...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药效
  • 1篇药效学
  • 1篇遗传性
  • 1篇异黄酮
  • 1篇幼儿
  • 1篇掌跖

机构

  • 10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解放军第15...
  • 1篇上海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309...
  • 1篇解放军153...

作者

  • 13篇郑庆虎
  • 7篇吴建华
  • 4篇孙本全
  • 4篇刘强
  • 4篇高莉
  • 3篇赵静
  • 3篇于蕊
  • 2篇王和平
  • 2篇毕新岭
  • 2篇王峰
  • 2篇周欣
  • 2篇王浩
  • 2篇潘芳
  • 1篇惠艳
  • 1篇邓淑文
  • 1篇徐晓光
  • 1篇梁晓博
  • 1篇王晓东
  • 1篇牛理达
  • 1篇高志祥

传媒

  • 4篇临床皮肤科杂...
  • 3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真菌学杂...
  • 1篇实用皮肤病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遗传性掌跖角化病1例及家系调查被引量:2
2013年
患儿女,3岁。掌跖角质增厚伴脱屑3年。患儿出生时两侧掌跖部即有较为明显的脱屑.患儿父母自以为脱屑为婴儿出生时正常表现,未引起重视,后皮损逐渐扩大,春秋季节明显加重.给予润肤霜外涂,疗效欠佳。曾多次在外院就诊,未明确诊断,于2011年8月9日来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就诊。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结婚,无其他系统损害表现。其父自婴儿期开始双侧跖部皮肤粗糙,足跟部角质增厚明最,干燥脱屑,
郑庆虎于蕊刘强赵静陈琢吴建华
关键词:掌跖角化病遗传性
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抗桥粒芯糖蛋白1、3抗体(Dsg1、Dsg3)在天疱疮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分析评价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抗桥粒芯糖蛋白1、3抗体(Dsg1、Dsg3)在天疱疮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诊治经临床、组织病理及间接免疫荧光确诊为天疱疮的34例患者(试验组),选择同期排除天疱疮的36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Dsg1、Dsg3;统计各检测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诊断符合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3.5%(25/34)、2.8%(1/36)。Dsg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6%(24/34)、0.0%(0/36),Dsg3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9.4%(27/34)、5.6%(2/36)。在天疱疮患者中,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5%、97.2%、96.2%、79.5%、85.7%,Dsg1分别为70.6%、100.0%、100.0%、78.3%、85.7%,Dsg3分别为79.4%、94.4%、93.1%、82.9%、87.1%。3种指标在天疱疮患者中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时行血中循环抗体检测与具体靶抗原确认试验检测,能互相补充,减少临床漏诊,提高诊断阳性率。抗天疱疮抗体阳性结果对确诊天疱疮准确性较好,阴性者排除天疱疮的价值较大。
陈祯祥王晓东郑庆虎邓淑文帕丽达.阿布利孜董晓阳哈地利亚.哈斯木惠艳
关键词:天疱疮
弹性纤维性假黄瘤1例被引量:1
2010年
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因颈部出现橙黄色丘疹伴蚁走感、紧绷感,于2009年4月28日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于12年前,无意中发现颈部出现散在的点滴状黄色丘疹,无明显不适感,未予治疗。
郑庆虎于蕊高莉吴建华
钙泊三醇诱导的HaCaT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研究钙泊三醇(calcipotriol)对HaCaT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分别用1.0×(10-7~10-11)mol/L的钙泊三醇刺激HaCaT细胞,CKK-8法检测其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再用1.0×10-7mol/L的钙泊三醇处理细胞后,抽提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总RNA,用紫外吸收测定法和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RNA产量和质量;合成cDNA后与含有89条基因的Wnt信号通路PCR芯片进行杂交。结果当钙泊三醇的浓度为1.0×(10-7~10-8)mol/L时,作用HaCaT细胞48h后,钙泊三醇组的吸光值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该两组有25条基因表达差异达2倍以上,其中21条显著上调,4条显著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细胞增殖与分化、胚胎形成、细胞内信号传导和多组织器官发育等。结论钙泊三醇通过影响Wnt信号通路中CTNNB1,LRP5,TCF7L1,WNT7B和RPL13A等相关基因表达,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发挥调节作用。
孙本全郑庆虎王峰葛明盖李东毕新岭顾军
关键词:钙泊三醇角质形成细胞WNT信号通路差异表达基因
雌马酚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8年
雌马酚(Eq)是大豆异黄酮(SI)主要成分之一,雌马酚较其原型大豆异黄酮具有更为有效的生物学作用,虽然其作用及机制还存在争议,但其生物学活性及其在医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日益受到普遍关注,其抑制促炎细胞因子、抗氧化应激、促进局部组织细胞增殖的能力更值得研究。
郑庆虎周辉陈祯祥伦宪鹏潘芳王和平王浩
关键词:雌马酚大豆异黄酮生物学作用
透明细胞汗腺瘤被引量:3
2012年
报告1例透明细胞汗腺瘤。患者女,22岁。3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下腹一核桃大褐色半透明状实性肿块,逐渐增大,现约3.2 cm×1.6 cm×1.3 cm,有蒂,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无压痛感。
郑庆虎于蕊周欣刘强高莉吴建华
关键词:汗腺瘤透明细胞
多发性毛发平滑肌瘤1例被引量:1
2011年
多发性毛发平滑肌瘤是皮肤平滑肌细胞的良性肿瘤。据国外文献报道,本病临床少见,具有家族发病史,可由血管平滑肌、立毛肌及乳房或阴囊的平滑肌发展而来。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郑庆虎于蕊孙本全高莉吴建华
关键词:多发性
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的功能研究
2015年
目的筛选50株白假丝酵母菌基因缺失菌,寻找出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进一步探究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致病机制。方法利用培养生物被膜的方法筛选50株基因缺失菌;利用XTT法验证所筛选出的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生物被膜形成缺陷;进一步观察ORF19.2500基因缺失菌生长、菌丝形成。结果用XTT法证明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生物膜形成缺陷,且生长曲线和滴琼脂平板的方法均提示其生长速率减慢。在spider培养基上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不能诱导菌丝形成,但在YPD+10%小牛血清则菌丝形成正常。结论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可利用spider培养基缺陷而影响其酵母、菌丝二态性的转化,及其生物被膜的形成。
牛理达陈晓庆赵静吴建华郑庆虎
关键词:白假丝酵母菌酵母菌丝生物膜
幼儿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1例
2017年
患者男,5岁。下腹部、腹股沟、颈部皮肤粗糙伴松弛2年余。皮肤科情况:患者下腹部、会阴部色素沉着明显,可见大小不等的丘疹、浸润性斑块,皮肤萎缩、松弛、干燥明显,可见白色鳞屑。皮损组织病理示:淋巴细胞体积小,核无明显异型;多核巨细胞体积大,核多呈马蹄形或花环形排列。真皮层以胶原纤维为主,真皮浅层弹力纤维消失,真皮深层可见弹力纤维纤细、稀少,粗细不等,多数断裂。免疫组织化学示:LCA,CD3,CD4,CD43,CD45RO均为阳性。淋巴细胞克隆性Ig H基因重排检测结果示:FR(-),TCRΥ基因重排:JV(+),TCRΥ基因呈单克隆性基因重排,提示T淋巴细胞源性肿瘤。诊断: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
郑庆虎陈祯祥伦宪鹏潘芳王和平王浩
关键词: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幼儿皮肤T细胞淋巴瘤
雌马酚对芥子气所致家兔皮肤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的雌马酚(equol,Eq)对芥子气染毒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以芥子气(0.5 mg/cm2)染毒家兔臀部皮肤为实验模型,染毒创面连续1周外用不同浓度(10、50、100μmol/L)的Eq后,观察创面外观变化;取创面活检标本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DNA周期变化;用试剂盒检测染毒创面中IL-6、TNF-α的浓度。结果染毒120 h后,所有治疗组染毒创面红斑、水肿、糜烂、坏死等皮损评分低于染毒对照组(P<0.05);染毒168 h后,50μmol/L治疗组染毒创面组织病理学炎症、坏死等改变评分低于染毒对照组(P<0.05),各治疗组细胞凋亡百分比低于染毒对照组(P<0.05),各治疗组细胞DNA(S+G2-M)周期百分比高于染毒对照组(P<0.05),治疗组细胞中的IL-6、TNF-α含量低于染毒对照组(P<0.05)。结论 Eq可能通过抑制皮损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增强细胞增殖能力,从而促进芥子气所致皮肤损伤的愈合。
郑庆虎于蕊刘强赵静徐立周欣孙本全高莉梁晓博吴建华
关键词:芥子气中毒接触性皮炎雌马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