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晓燕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人脐
  • 4篇人脐带
  • 4篇人脐带间充质...
  • 4篇脐带间充质干...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胰岛素分泌
  • 2篇胰岛素分泌细...
  • 2篇婴儿
  • 2篇早产
  • 2篇早产儿
  • 2篇脐带
  • 2篇细胞
  • 2篇免疫
  • 2篇免疫学
  • 2篇免疫学特性
  • 2篇产儿

机构

  • 9篇汕头大学医学...
  • 2篇汕头大学
  • 1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深圳市儿童医...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邱晓燕
  • 6篇王鸿武
  • 4篇冯学永
  • 4篇唐秋灵
  • 4篇马廉
  • 3篇林丽敏
  • 3篇林广裕
  • 3篇李伟中
  • 2篇林晓波
  • 2篇郑泽鑫
  • 2篇邱学荣
  • 2篇庄静文
  • 1篇吴毅
  • 1篇陈派镇
  • 1篇杨汉华
  • 1篇马桂霞
  • 1篇陈秋蓉
  • 1篇史雪川
  • 1篇蒋学武
  • 1篇赖秀蓝

传媒

  • 2篇汕头大学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国小儿血液...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14例临床分析
2017年
目的:提高对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认识,早期诊断,避免漏诊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4例HLH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转归。结果:发热14例(38.3~41.0℃,>39℃12例),肝肿大12例,脾肿大10例,贫血8例,有神经系统症状5例,淋巴结肿大4例,出血2例。血常规两系或者三系降低13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7例,高甘油三脂血症7例,肝功能异常14例,铁蛋白升高13例,骨髓噬血现象6例。本组完全缓解或者治愈4例,出院失访8例(其中病情缓解出院失访4例,未获得缓解自动出院失访4例),死亡2例。结论:儿童HLH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邱晓燕王鸿武冯学永林广裕林丽敏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
MAFA-PDX1过表达慢病毒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分化
2024年
背景:干细胞来源胰岛β细胞移植被认为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理想的细胞来源,但其向胰岛β细胞分化的效率不高。目的:研究MAFA、PDX1修饰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构建MAFA-PDX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用细胞形态学、RT-qPCR法、双硫腙染色比较3种方案[方案A:单纯慢病毒组;方案B:先药物(尼克酰胺、β-巯基乙醇)诱导再加慢病毒组;方案C:慢病毒和药物诱导同时进行组]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效率和潜能。结果与结论:(1)细胞形态学改变:经3种方案诱导后细胞形态均发生了改变,方案B在诱导第11天细胞聚集生长最为明显,出现聚集生长的胰岛样细胞团;(2)RT-qPCR检测胰岛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同一诱导时间点3种方案横向比较,在诱导第5天,方案C的MAFA和PDX1基因表达量最高,方案B的GCG基因表达量最高;在诱导第11天,方案B的MAFA、PDX1基因表达量以及INS和GLUT2基因表达量最高;(3)双硫腙染色鉴定锌离子:3种方案诱导第11天部分细胞被双硫腙染成棕红色,其中方案B中部分小岛状细胞被染成棕红色,颜色较深(阳性表达);(4)结果表明,MAFA和PDX1共过表达可促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MAFA-PDX1基因修饰联合药物诱导方案优于单纯基因修饰方案。
邱晓燕李碧欣黎敬弟范垂钦马廉王鸿武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AFA胰岛素分泌细胞
早产儿贫血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贫血与各种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早产儿贫血发生及出现时间早晚与其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基础血红蛋白(Hb)及肺透明膜病、窒息、感染等临床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组男、女性贫血发生率分别为68.9%及68.6%;早、晚期贫血组出生基础Hb值分别为(161.1±7.5)及(166.4±8.9)g/L,两组分别有29及16例输血治疗(P〈0.01);胎龄≤32周早产儿贫血发生率81.2%,-35周78.0%,-37周59.3%(P〈0.05);出生体重≤1 500 g贫血发生率94.7%,-2 000 g 67.1%,〉2 000 g 62.5%(P〈0.05);本组23.9%合并肺透明膜病、20.2%存在窒息因素,34.4%合并感染(P〈0.05)。结论:早产儿贫血发生率与性别无关;出生基础Hb越低,贫血出现时间越早。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贫血发生率越高;早期贫血平均Hb较晚期低,输血概率高。合并肺透明膜病及窒息、感染的早产儿更易贫血。
庄静文邱晓燕李伟中杨汉华黄月君
关键词:影响因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过程免疫特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向胰岛素分泌细胞(IPCs)分化过程中的免疫学特性,为huMSCs作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细胞来源提供依据。方法以流式细胞术检测huMSCs及huMSCs源性IPCs的免疫表型;RT-PCR法检测huMSCs及huMSCs源性IPCs的HLA-A、HLA-DR基因的表达;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率,观察huMSCs及huMSCs源性IPCs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hu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诱导下,具有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潜能;huMSCs及huMSCs源性IPCs均不表达CD80、CD86、CD40、CD40L、HLA-DR,均表达HLA-A;huMSCs能够抑制PHA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但huMSCs源性IPCs未见该作用。结论 huMSCs及huMSCs源性IPCs均具有低免疫原性,可作为胰岛细胞移植的细胞来源,huMSCs对免疫反应具有负调节作用,但huMSCs源性IPCs不具有该作用。
李伟中邱晓燕邱学荣王鸿武林丽敏蒋学武唐秋灵林晓波马廉
关键词: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胰岛免疫学特性
160名早产儿成分输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及血液制品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本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60例早产儿成分输血治疗及血液制品应用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早产儿住院期间接受成分输血及血液制品的次数、用量与感染、贫血、黄疸、出凝血功能异常等临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60例早产儿中接受成分输血及血液制品共93例,约占58.1%。部分早产儿同时接受多种或单种多次血液制品输注。输血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胎龄小于32周早产组接受成分输血几率高于其他胎龄组(P〈0.01),极低出生体重儿接受成分输血几率高于其他体重组(P〈0.01)。各种输血成分中以红细胞应用最多,共60例次;其次为白蛋白,46例次;血小板应用率最低,2例次。各种临床影响因素中贫血60例,发生率37.5,感染34例,发生率21.3%,黄疸32例,发生率20.0%,出凝血功能异常合并消化道出血20例,发生率12.5%。结论 早产儿住院期间接受成分输血及血液制品应用与其住院日呈正相关。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成分输血几率越高。所有成分输血中以红细胞应用率最高。相关临床影响因素中贫血最常见。
庄静文邱晓燕
关键词:早产儿成分输血血液制品
发热小婴儿腰椎穿刺结果异常高危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探讨发热小婴儿腰椎穿刺结果异常的高危因素,为发热小婴儿合理腰椎穿刺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发热并行腰椎穿刺的28d^3个月龄小婴儿的临床特点,比较发热小婴儿腰椎穿刺脑脊液结果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的差别.结果 68例发热并行腰椎穿刺的28d^3个月龄小婴儿,脑脊液结果异常组36例(52.9%),脑脊液结果正常组32例(47.1%),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惊厥发作情况、神经系统症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外周血CRP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发热持续时间≥1.5d(χ2=4.059,P=0.044),发热峰值≥39℃(χ2=5.785,P=0.016),存在神经系统阳性体征(χ2=12.129,P=0.000),合并其他感染(χ2=4.554,P=0.033)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发热小婴儿,发热持续时间≥1.5d,发热峰值≥39℃,存在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和合并其他感染为腰椎穿刺结果异常的高危因素.
邱晓燕冯学永王鸿武唐秋灵郑泽鑫
关键词:发热小婴儿腰椎穿刺术高危因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的免疫学特性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及其诱导分化为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后的免疫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huMSCs的移植特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培养huMSCs,在男性生殖细胞培养条件下定向诱导其分化为huMSCs源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采用FACScan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后huMSCs表面抗原CD40、CD40L、CD80、CD86。半定量反转录(RT)-PCR检测诱导前后huMSCs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HLA-DR基因表达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诱导前后的不同数量级huMSCs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经植物血凝素(PHA)激活的同种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增殖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诱导前后huMSCs对经PHA活化的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结果 HuMSCs在男性生殖细胞培养条件下能分化为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诱导前后的huMSCs均表达HLA-Ⅰ,不表达CD40、CD40L、CD80、CD86和HLA-DR。huMSCs能抑制经PHA激活的T淋巴细胞增殖,并抑制T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但huMSCs源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并不能抑制经PHA激活的T淋巴细胞增殖及IFN-γ的分泌。结论 HuMSCs在体外定向诱导为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后,诱导后的细胞与huMSCs一样具有低免疫源性,同时huMSCs在体外具有免疫抑制性,但诱导获得的huMSCs源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不能抑制T细胞的增殖。
林丽敏邱学荣邱晓燕唐秋灵王鸿武林晓波谢丽春罗梅娟马桂霞林广裕史雪川马廉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
2010年粤东地区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了解粤东地区2010年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原学特点并探讨实时RT-PCR法检测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和疱疹液样本病原体的敏感性。方法收集94例手足口病(重症35例,轻症59例)患儿的咽拭子和疱疹液样本,以肠道病毒(EV)通用型、柯萨奇病毒A16(CA16)型、肠道病毒71(EV71)型核酸检测试剂盒,应用实时RT-PCR法检测样本中的EV,并结合临床资料对样本阳性率的样本进行比较。结果94份咽拭子样本中,EV通用型阳性59例(62.77%),EV71阳性49例(52.13%),CA16阳性18例(19.15%),其中35份重症患儿咽拭子样本中EV通用型阳性31例(88.57%),EV71阳性23例(65.71%),CA16阳性7例(20.00%);94份疱疹液样本中EV通用型阳性44例(46.81%),EV71阳性33例(35.11%),CA16阳性15例(15.96%),其中35份重症患儿疱疹液样本中EV通用型阳性22例(62.86%),EV71阳性15例(42.86%),CA16阳性6例(17.14%)。统计资料显示,咽拭子的阳性率高于疱疹液,EV71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7,P〈0.05),重症患儿EV71阳性率高于轻症患儿,两组患儿的EV通用型及EV71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889、4.125,P〈0.05)。结论2010年我院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病原体主要为EV71和CA16,并且以EV71为主。应用实时RT-PCR法检测手足口病病原体,咽拭子的病毒检出率较疱疹液高,重症患儿的病毒检出率明显高于轻症患儿。
陈派镇林创兴林广裕马廉肖泽曦吴扬冯学永周晓华邱晓燕
关键词:手足口病咽拭子病原学
荧光定量PCR检测恶性转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DNA甲基化转移酶的改变被引量:1
2017年
背景:根据体外培养的成体干细胞自发恶性转化现象及肿瘤干细胞理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可能产生变异,体内移植后可能存在致瘤性风险。因此,建立健全的体外安全性检测程序,将在干细胞临床应用上起积极推动作用。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致瘤性机制及DNA甲基化转移酶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扩增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利用3-甲基胆蒽促使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发生恶性转化,通过形态学观察,裸鼠成瘤实验进行验证,成瘤组织进行病理学鉴定、原代细胞培养,荧光定量PCR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细胞DNA甲基化转移酶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与结论:(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3-甲基胆蒽处理后形成恶性转化细胞,呈恶性生长,细胞核型呈非整数倍体改变,注入裸鼠体内后能形成恶性肿物;(2)经荧光定量PCR检测,恶性转化后肿瘤细胞(实验组)相比二甲基亚砜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其DNA甲基化转移酶的基因表达量明显增高;(3)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恶性转化,包括形态学变化及表观遗传学层面改变,DNA甲基化转移酶可作为预防干细胞移植后成瘤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陈业增唐秋灵陈秋蓉赖秀蓝邱晓燕郑泽鑫李伟中
关键词:脐带间质干细胞干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恶性转化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婴儿神经系统损伤中的预测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婴儿神经系统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并行腰椎穿刺术的发热小婴儿(>28 d~<1岁)为研究对象,共63例,均测定血清NSE水平,患儿以血清NSE水平分为两组,A组血清NSE<33µg/L,共52例[男28例,女24例,月龄2.00(1.00,4.00)月];B组血清NSE≥33µg/L,共11例[男6例,女5例,月龄2.00(1.00,6.75)月]。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水平、外周血常规水平、凝血指标水平、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χ^(2)检验。结果A组惊厥发作比例为18/52,而B组为8/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1,P=0.020)。A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406.70±121.17)×10^(9)/L、(3.79±0.95)g/L、13.20(12.40,15.10)s,B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304.50±165.28)×10^(9)/L、(2.66±1.08)g/L、15.00(13.33,16.45)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血钙为2.38(2.23,2.43)mmol/L,B组为2.21(1.95,2.33)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A组影像学异常患儿12例,B组影像学异常患儿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P=0.036)。结论血清NSE水平是婴儿神经系统损伤的重要标志物,可作为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邱晓燕吴毅王鸿武冯学永
关键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系统损伤婴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