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于芳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天疱疮
  • 3篇大疱
  • 3篇大疱性
  • 3篇单抗
  • 3篇利妥昔
  • 3篇利妥昔单抗
  • 3篇难治
  • 3篇抗体
  • 3篇病情
  • 2篇大疱性皮肤病
  • 2篇荧光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特异性抗体
  • 2篇皮肤
  • 2篇皮肤病
  • 2篇落叶型
  • 2篇落叶型天疱疮
  • 2篇免疫
  • 2篇免疫荧光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邱于芳
  • 7篇陈喜雪
  • 6篇朱学骏
  • 6篇钟珊
  • 3篇王佩茹
  • 2篇赵俊郁
  • 1篇韩蓓蓓
  • 1篇李妍
  • 1篇王娣

传媒

  • 2篇临床皮肤科杂...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年份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大疱性皮肤病14例临床分析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商品名为美罗华,它是一种人鼠嵌合型的抗CD20单克隆抗体。起初被批准用于治疗复发以及难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来被用于治疗多种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包括多种大疱性皮肤病。目的 :观察...
邱于芳
关键词:大疱性皮肤病利妥昔单抗
血清抗Dsg1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与红斑/落叶型天疱疮病情的关系
目的探讨红斑/落叶型天疱疮(PE/PF)患者外周血血清IIF滴度、抗Dsg1的EL ISA指数变化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对8例确诊为红斑/落叶型天疱疮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收集患者在各随访点的血清,记录每次随访时的病情并进行评...
王佩茹钟珊邱于芳陈喜雪朱学骏
关键词:天疱疮特异性抗体
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大疱性皮肤病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大疱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4例确诊的难治性大疱性皮肤病(8例寻常型天疱疮、3例大疱性类天疱疮、2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红斑型天疱疮)患者,按体表面积375 mg/m^2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每周1次,共4次(第1、8、15、22天)。治疗前均做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免疫球蛋白,血清疱病特异抗体及外周血流式细胞仪CD3、CD19、CD20细胞计数等检查,并在治疗中以及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结果:14例患者中11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完全缓解的11例患者中,2例已完全停药;其余患者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中。3例部分缓解患者,皆已停用所有药物,皮损仅在外力碰撞后出现。出现2例复发病例;还有1例在治疗后3个月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大疱性皮肤病有明确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
邱于芳钟珊王佩茹朱学骏陈喜雪
BP180NC16a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病情变化的关系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外周血血清IIF滴度、BP180NC16a-ELISA指数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监测12例以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的泛发性BP患者不同时期病情变化及其相应的IIF滴度和BP180NC16a-ELISA指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IIF滴度与病情变化没有平行关系,BP180NC16a-ELISA指数与病情变化较平行。结论BP180NC16a-ELISA指数可作为BP病情的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
李妍王娣陈喜雪钟珊邱于芳赵俊郁朱学骏
血清抗Dsg1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与落叶型天疱疮病情的关系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落叶型天疱疮(PF)患者外周血血清IIF滴度、Dsg1-ELISA指数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监测8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不同时期病情变化及其相应时间点血清中特异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IIF)滴度和Dsg1-ELISA指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例(87.5%)患者病情评分与Dsg1-ELISA指数有显著性关联(P<0.05),且与病情波动平行变化,4例(50%)患者病情评分与IIF滴度有显著性关联,与病情波动平行变化。结论 Dsg1-ELISA指数可作为PF病情的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
王佩茹钟珊陈喜雪邱于芳朱学骏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桥粒芯蛋白抗体水平监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病情变化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研究较大样本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患者,血清抗桥粒芯蛋白(desmoglein,Dsg)1和抗Dsg3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指数长期的变化情况,观察其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探讨其用于病情监测、预测疾病复发和指导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20例确诊PV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收集患者在各随访时间点的血清,记录每次随访时的病情并进行评分(autoimmune bullous skin disorderintensity score,ABSIS);检测患者血清的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滴度、Dsg3 ELISA指数和Dsg1 ELISA指数;利用统计学方法和做图方法分析病情评分与Dsg3 ELISA指数、Dsg1 ELISA指数和IIF滴度之间的关系。结果:PV患者皮肤和口腔的病情评分,分别与Dsg3 ELISA指数、Dsg1 ELISA指数和IIF滴度均具有显著性关联(P<0.01),患者疾病活动期和临床缓解期两组间Dsg3 ELISA指数、Dsg1 ELISA指数和IIF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患者相关性分析发现,Dsg3 ELISA指数、Dsg1 ELISA指数和IIF滴度几乎均与病情平行波动变化,ELISA指数优于IIF的平行性,并且ELISA指数可以预测病情是否会反复,从而指导治疗。结论:PV患者血清抗Dsg3抗体ELISA指数与病情变化平行波动,可以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可用于病情监测,并可为临床上预测疾病复发,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提供有利的实验室证据。
钟珊邱于芳韩蓓蓓赵俊郁朱学骏陈喜雪
关键词:天疱疮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成功治愈1例难治性红斑型天疱疮
2011年
报告1例红斑型天疱疮患者,曾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皮损控制不佳,在给予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美罗华)一个疗程(注射4次)治疗后,皮损消退且血清中抗体转阴,原治疗药物停用,至今病情无复发,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标准。血液中的B细胞在治疗后15个月完全恢复正常,治疗中和治疗后未出现不良反应。美罗华对于难治性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有明确的疗效,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邱于芳钟珊陈喜雪朱学骏
关键词:天疱疮红斑型利妥昔单抗
皮脂腺瘤1例
2009年
临床资料 患者女,63岁。右下腹皮疹40余年。阑尾切除术切口愈合后于瘢痕最上方出现一小指甲盖大小红色斑疹,40年来无明显变化,无自觉症状。1年前红色斑疹逐渐变大,呈黄色斑块状,亦无自觉症状。近半年自觉皮损增长明显,伴有轻微痒感,皮损仍为黄色斑块,无破溃、出血。饮食、睡眠、二便情况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40多年前行阑尾切除手术,3年前因骶骨炎症置入支架,3个月前摘除支架。3年前有输血史。否认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及结核病病史,否认肿瘤病史。无内脏肿瘤家族史。
邱于芳陈喜雪
关键词:皮脂腺瘤阑尾切除术切口肿瘤家族史阑尾切除手术红色斑疹置入支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