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作云

作品数:22 被引量:42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经济管理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5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6篇软流圈
  • 6篇花岗岩
  • 5篇软流圈上涌
  • 4篇深部
  • 4篇深部构造
  • 4篇构造环境
  • 3篇地壳生长
  • 3篇地质
  • 3篇柱头
  • 3篇矿集区
  • 3篇环斑花岗岩
  • 3篇大陆地壳
  • 3篇大陆地壳生长
  • 2篇学科
  • 2篇岩浆
  • 2篇岩石
  • 2篇岩石圈
  • 2篇造山带
  • 2篇知识
  • 2篇山带

机构

  • 18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国土资源部信...
  • 1篇河南省地质调...
  • 1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长安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青海省地质调...
  • 1篇宜昌地质矿产...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河南省国土资...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国家地震局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2篇邢作云
  • 6篇肖庆辉
  • 4篇杨巍然
  • 4篇刘建华
  • 3篇张昱
  • 3篇邱瑞照
  • 3篇童劲松
  • 3篇伍光英
  • 2篇秦小玲
  • 2篇陈新军
  • 2篇明厚利
  • 1篇谢其山
  • 1篇王方正
  • 1篇袁晓萍
  • 1篇张志
  • 1篇尉向东
  • 1篇欧阳建平
  • 1篇李方林
  • 1篇焦志峰
  • 1篇陈漱瑚

传媒

  • 5篇地学前缘
  • 3篇科技进步与对...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国土资源科技...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新疆地质
  • 1篇人文与管理论...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地球科学
  • 1篇第一届国际花...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09
  • 3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6篇2003
  • 2篇2000
  • 1篇1998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中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分析与沉积相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通过层序地层学的划分与对比,将塔中地区石炭系划分为4个沉积层序,该区石炭系沉积相主要以滨海相沉积为主,在滨海相沉积背景下出现了海滩与潮滩两种不同的沉积体系此外还发育有台地相、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等,沉积相按其发育时间和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可以归为4类沉积体系组合:海滩(前滨、临滨)-局限台地组合、(潟湖-)潮滩(潮上、潮间及潮下)-局限台地组合、辫状河-(辫状)三角洲-局限台地组合、台地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组合,沉积环境经历了滨海—局限台地—滨海—局限台地的演变过程,发育砂岩和碳酸盐岩两类储层,并发育有良好的区域性盖层。
陈新军谢其山邢作云焦志峰陈萍丽
关键词:台地沉积相层序地层分析石炭系海相沉积
花岗岩成因研究前沿的认识被引量:79
2007年
近十多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大多数花岗岩浆的发育和演化受对流地幔(软流圈)物质向岩石圈地壳输入作用过程的制约,开创了把壳-幔相互作用研究与花岗岩形成演化紧密结合的新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主要是花岗岩形成与大陆生长和深部过程的关系;花岗岩形成的深熔作用和热源以及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这些研究试图从大陆生长及大陆动力学的层次去认识花岗岩成因,以期建立起一个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框架,并进一步通过这一框架追索它们形成时热能传递的机理及其体制。因此,研究花岗岩不仅可以获得花岗岩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对流地幔(软流圈)物质向岩石圈地壳输入作用过程导致的壳幔物质运动的状态、过程、动力学等问题的本质、深部能量(热能)的传导、转化的重要信息。探索和解译这些信息,对于认识大陆生长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是解决当今大陆地质演化,建立大陆动力学关键问题之一,是继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环境研究的花岗岩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对传统花岗岩成因观点提出了挑战,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肖庆辉邱瑞照邢作云张昱伍光英童劲松
关键词:花岗岩大陆地壳生长构造环境
建立“北京周口店地质遗迹公园”及相关资源环境问题探讨被引量:2
2003年
赵温霞李方林陈漱瑚杨巍然王方正欧阳建平张志杨力行杨伦邢作云
关键词: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文物保护区
华北地区深部构造特征被引量:21
2006年
通过岩石圈厚度变化、大地热流值和莫霍面起伏,结合浅表岩浆构造活动,编制了华北地区深部构造略图,建立了燕山期软流圈上涌与岩浆构造活动的关系模式,总结了该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岩石圈厚区与软流圈上涌区共存。同时,按生成机制对该区软流圈上涌进行了类型划分:中生代燕山期(J—K1)、早新生代(E2—E3)主动机制形成的软流圈上涌,中、新生代(K2—E1)及晚新生代(N—Q)被动机制形成的软流圈上涌。
邢作云邢集善赵斌
关键词:软流圈上涌深部构造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软流圈上涌与构造-岩浆-矿集区被引量:5
2019年
以深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结合大地构造环境、岩浆岩同位素示踪及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加以综合分析.通过热力学计算可知,中国东部近2亿年来的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可以存留至今,且能区分出中、新生代.软流圈上涌与矿集区:(1)中生代金属矿:(a)克拉通区,软流圈沿柱身上涌,其柱头上方形成幔壳混熔花岗质岩及相应Au、Cu、Mo、Pb-Zn等矿集区,并于柱身与岩石圈块体陡接触带,形成中基性杂岩及相应富Fe矿集区;(b)褶皱带区,在软流圈上涌柱上方形成近幔源型花岗质岩,相应为Cu、Au、Pb-Zn、Mo、Ag矿集区;(c)南岭带,软流圈层在适当深度、热量充足、较大范围内"平卧",因热传导而致使地壳内物质部分重熔,形成壳源型花岗质岩及相应的W、Sn、稀有元素矿集区;(2)新生代油气田:(a)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软流圈上涌,其上方出露玄武岩,形成较大型油田;(b)与裂陷盆地有关的软流圈上涌,其上方形成大型油田,也有中小型油田.软流圈上涌与大地构造:中生代J-K时期,通过构造力特征等的综合分析,阐明燕山运动的根源及其影响;新生代侧重剖析大陆裂谷相关特征.总之,软流圈上涌是岩石圈减薄,以及中、新生代构造-岩浆-矿集区形成的根源.
邢集善杨巍然邢作云刘建华
关键词:深部构造软流圈上涌构造地质
中国东部中生代软流层上涌造山作用被引量:46
2006年
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带不同于陆缘俯冲作用和陆间大陆碰撞造山带,也不是陆缘和陆间碰撞造山带发展演化的某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由深部软流层上涌造山作用形成的一个新类型的造山带,又称东亚型造山作用。它的造山作用过程是:(1)早中生代(230~180Ma)的前和初始造山幕,深部软流层物质上涌和底侵作用导致冷、强的大陆岩石圈地幔线状破裂与局部拆沉;(2)中、晚侏罗世(180~140Ma)主造山幕,软流层大规模上涌并沿着岩石圈底部壳-幔边界横向侵入和伸展,使垂向差异运动转变为水平挤压作用,结果地壳表层发生大规模的褶皱构造变形和推覆构造,使陆壳加厚形成山根,岩石圈根发生部分拆沉;(3)白垩纪(140~65Ma)的晚期造山幕,加厚的陆壳山根与岩石圈根的大规模拆沉,岩石圈进入全新的从挤压向伸展转变和巨大减薄阶段,软流层大规模上涌成山。
肖庆辉邱瑞照伍光英邢作云张昱童劲松
关键词:造山作用岩石圈
国土资源大调查培训体系浅议被引量:2
2003年
通过对国土资源大调查主力部队基本状况的调研,阐述国土资源大调查培训工作的必要性,剖析培训体系组成,建议强化校局合作,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立培训基地,面向全国,针对西部,为开创地调工作新局面做出贡献。
邢作云明厚利陈新军
关键词:国土资源高校区位优势
中国东部深部构造特征及其与矿集区关系被引量:31
2007年
文中以地震层析原始数据为基础,结合大地电磁测深和热流值数据,对老资料重新开发,编制了中国东部岩石圈厚度图、大地热流值图、岩石圈构造与矿集区关系图等,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及其变异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1)中生代燕山期较大型深部构造(如软流圈上涌体)的地震层析影象可存留至今,运用大地热流值及其相应浅表岩浆岩、矿集区等特征差异可以将中、新生代深部构造加以区分;(2)中国东部深部构造总特征: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圈构造起伏变化,岩石圈西厚东薄,软流圈上涌发育且形式各异。大体可分为华南(构造线呈NWW)、华北(构造线近SN)、东北(构造线呈NNE)三大块,其基本特征各异。整个中国东部深部构造中,软流圈上涌起主导作用;(3)中生代软流圈上涌是相应浅表燕山期花岗质岩形成的根源,并与金属矿集区密切相关,新生代软流圈上涌则是大陆裂谷、玄武岩喷发及大型油气田形成的基础;(4)岩石圈减薄的主因是软流圈上涌,中生代燕山期主要减薄于中国东部大陆内部,新生代主要减薄于偏东部沿海区域。
邢集善杨巍然邢作云刘建华赵斌
关键词:深部构造软流圈上涌岩石圈减薄
汾渭裂谷系与造山带耦合关系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被引量:82
2005年
试图运用盆山耦合等地学理论,对汾渭裂谷系进行初步的定量半定量研究。认为在区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汾渭裂谷系为盆山耦合形成,其形成模型为“伸展造山,断陷沉盆,后推成台”;运用盆内沉积与造山带剥蚀量互补法、地震剖面拟合法、裂变径迹法等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铲式断裂一侧造山带隆升与盆地下沉呈完全镜像对称关系。同时对大同一带新生代玄武岩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软流圈上涌是该带玄武岩喷发的根源,并通过对该区地震层析和大地电磁测深的剖析,推断汾渭裂谷系主体形成机制应为被动机制,而其北部的桑干河断陷形成机制则为主动机制。此外,对汾渭裂谷系的地热资源及地震震中分布规律等进行了探讨。
邢作云赵斌涂美义邢集善
关键词:软流圈
应对国际科技发展趋势 促进高校科技跨越式发展——中国地质大学科技工作回顾
2003年
通过对我校"九五"科技业绩的论述,结合国际科技发展前沿,试图剖析我校科技发展中的弊端,并提出初步应对举措,以促进我校"十五"科技跨越式发展.
邢作云明厚利陈新军
关键词:高校跨越式发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