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刚 作品数:14 被引量:34 H指数:3 供职机构: 武汉市普爱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甲强龙预防下肢长骨骨折后脂肪栓塞综合征作用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2011年 背景:脂肪栓塞在下肢骨折中较为常见,其主要的预防与治疗措施为糖皮质激素,但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甲强龙在预防下肢长骨骨折后脂肪栓塞综合征中的作用进行定量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ENTRAL(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甲强龙预防下肢长骨骨折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以相对危险度及相应的95%置信区间作为效应指标对结局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6篇文章,共410例患者,甲强龙组患者184例,安慰剂组206例。合并分析的结果显示接受甲强龙治疗的患者发生脂肪栓塞综征的相对危险度为0.20(RR=0.20,95%CI=0.09~0.43,Z=4.07,P=0.000)。证实应用甲强龙可以显著降低下肢长骨骨折患者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风险。 赵志刚 贾新华 勘武生 李鹏关键词:下肢长骨骨折 甲强龙 脂肪栓塞综合征 META分析 异氟醚全身麻醉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症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讨异氟醚全身麻醉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大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症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30只。模型组大鼠在异氟醚全身麻醉下行自体髓核移植术以建立LDH模型,对照组不进行麻醉和手术操作。建模后1 d,采用旷场实验及条件恐惧实验观察大鼠的行为学表现;检测对照组(实验后2 d)和模型组(建模后2、4、8 d)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数量,小胶质细胞中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活化情况,海马组织中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及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环境诱发僵直时间占比较对照组降低(P<0.05),但两组大鼠中心区域活动时间、声音诱发僵直时间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建模后2、4、8 d小胶质细胞数量均多于对照组,且建模后2、4、8 d小胶质细胞数量依次减少(均P<0.05)。对照组海马组织细胞质内活化NLRP3较少,模型组建模后2 d海马组织细胞质内NLRP3大量激活,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质内活化NLRP3逐渐减少。模型组建模后2 d海马组织IL-1β、TNF-α水平及建模后4 d 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建模后4、8 d海马组织IL-1β、TNF-α水平均低于建模后2 d(均P<0.05)。模型组建模后2、4、8 d海马组织NLRP3、ASC及Caspase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且建模后2、4、8 d大鼠海马组织NLRP3、ASC及Caspase1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均P<0.05)。结论异氟醚全身麻醉可能通过促进LDH大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胞质中NLRP3的活化以上调IL-1β、TNF-α表达,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的发生。 张玲 陈尧 程超 赵志刚关键词:异氟醚 全身麻醉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小胶质细胞 吻合第二掌背动脉的改良食指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 2004年 目的 探讨吻合第二掌背动脉的食指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用吻合第二掌背动脉的带血管神经蒂的食指背岛状皮瓣修复 7例 7个拇指的皮肤缺损。结果 7例皮瓣全部成活 ,随访 4~ 12个月 ,皮瓣质地、血供良好。拇指外形、感觉满意。 杨中华 周必光 廖苏平 李凡 赵志刚 张建军关键词:拇指 掌背动脉 皮肤缺损 岛状皮瓣 血管神经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探讨对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6-2011年期间采用该术式治疗的患者31例,其中男13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岁。胸椎20例,腰椎6例,胸腰椎同时受累5例。病灶累及2个节段的有21例,3个节段有6例,3个以上节段的有4例。脊髓损伤ASIA分级:A级0例,B级4例,C级5例,D级7例,E级1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20-48个月,分析患者结核转归,以及神经功能、脊柱畸形等恢复情况。结果:术中胸膜破裂1例,脑脊液漏1例,未见伤口感染、不愈合及窦道形成病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结核症状无改善,二次前路清创后愈合。1例患者椎体不融合,内固定失效,假关节形成。其余患者均获临床愈合,平均椎体融合时间4.5月。术后复查Cobb’s角改善约9.5°。术后1年ASIA神经功能分级明显改善。无病灶复发病例。结论:该术式操作相对简单,创伤较小,易于纠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稳定。 高鑫峰 刘明 李鹏 赵志刚关键词:胸腰椎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 内固定 生长期脊柱结核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其生物力学研究 郑昌坤 马德彰 芦敏惠 赵志刚 刘明 勘武生 李鹏 近年来结核发病率有回升的趋势,其中骨与关节结核约占10~20%,以脊柱发病率最高,约为50%。而约99%脊柱结核发生于椎体,其主要与椎体的生理特点有关:椎体负重大,容易损伤;椎体内以松质骨为主;椎体上很少有肌肉附着;椎体...关键词:关键词:脊柱结核 生物力学 逆行带筋膜血管蒂桡骨瓣联合微型螺钉治疗腕舟骨骨不连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逆行带筋膜血管蒂桡骨瓣联合微型螺钉治疗腕舟骨骨不连。方法:切开复位,逆行带筋膜血管蒂桡骨瓣联合微型螺钉,必要时植骨治疗腕舟骨骨不连11例,术后进行12-36个月随访。结果:逆行带筋膜血管蒂桡骨瓣联合微型螺钉治疗腕舟骨骨不连11例,骨瓣血供丰富,术后8-12周愈合,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0.9%。结论:逆行带筋膜血管蒂桡骨瓣联合微型螺钉治疗腕舟骨骨不连是一种可靠的方法,操作简单,促进骨折愈合效果好。 赵志刚 李鹏 彭正人 吴飞 邢丹谋关键词:骨瓣 螺钉 舟骨骨折 骨不连 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 1984年法国Galibert及其同事首次报道经皮椎体成型术(PvP)治疗颈椎椎体血管瘤,并获得成功。上世界90年代该技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一些回顾性的观察研究显示,其在缓解骨折... 赵志刚 勘武生 李鹏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 保守治疗 骨科损伤控制在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的应用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骨科骨损伤控制DCO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2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11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四肢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骨科损伤控制治疗原则先行抗休克治疗,骨盆骨折治疗采取骨盆固定止血后 ICU复苏抢救择期进行内固定手术,手术顺序为先行骨折内固定术再行骨折骨折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救治成功,且骨折复位效果满意。术中失血量(221.2±19.3)ml,手术时间(53.2±9.4) min,术前ISS评分(损伤严重程度评分)(29.2±1.25)分,术后ISS评分(35.1±3.4)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生活可自理,术后均随访18个月复查 X线片,均呈骨性愈合,无畸形愈合及骨折后不良并发症。结论骨科骨损伤控制的合理应用对于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强巴旦增 赵志刚关键词:骨科损伤控制 多发性骨折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四肢骨折 后路“三棒矫形技术”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后路"三棒矫形技术"在治疗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3年7月~2009年11月,对19例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利用"三棒矫形技术"行后路一期非截骨矫形治疗。其中男性5例,女性14例;年龄13~21岁,平均15.8岁,主弯Cobb角83°~122°,平均97°,胸椎矢状面后凸角度49°~74°,平均62°。手术采用后路一期手术,首先在主弯凹侧顶椎上下置钉,置入1根短棒强力撑开,再于两侧分别置入第2、3根棒,凹侧双棒交替撑开,凸侧单棒加压进行矫形。[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实施,无脊髓和神经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主弯Cobb角30°~52°,平均38°,胸椎后凸角度20°~45°,平均30°。平均随访34个月(24~77个月),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未见假关节形成、断钉及断棒等手术并发症。[结论]后路"三棒矫形技术"在治疗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操作安全,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赵志刚 李鹏 高鑫峰 郑昌坤 肖志宏 勘武生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后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2月至2010年11月,10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意愿... 赵志刚 勘武生 李鹏关键词: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