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勇
-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西安市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陕西秦始皇陵区出土2000年前秦人颌骨的测量研究
- 2008年
- 目的:通过对距今2000年前的秦人颌骨进行测量,为中国人的体质人类学积累资料。方法:采用游标万能角度尺及数显游标卡尺对距今2000多年的秦代成人颌骨进行测量。上颌骨20个,下颌骨86个,年龄15~45岁。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秦人的上齿槽弓宽、腭长、下颌体高Ⅰ、下颌体厚Ⅰ、颏孔高、下颌角和下颌体长均小于新石器时期人,下颌骨左右对称,青年期和壮年期的下颌骨除了下颌体高随年龄增大外,其他各项均不随年龄变化。结论:研究得到的结果,可对颌骨的演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 蒋勇邵金陵段清波韩迎星
- 关键词:上颌骨下颌骨
- 影响托槽脱落的相关因素研究(二)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口腔固定矫治技术中影响托槽脱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固定矫治技术的口腔正畸患者298例,男111例,女186例,粘贴托槽5258个,记录托槽脱落情况,并对此进行研究。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托槽的脱落率:①在粘贴托槽后第1个月脱落率最高,而后开始下降,从第5个月起进入相对稳定状态。②上颌与下颌之间,切牙没有差异,上颌尖牙小于下颌尖牙,上颌前磨牙大于下颌前磨牙。但总体上上颌与下颌间没有显著性差异。③左侧与右侧没有显著性差异。④前牙明显小于前磨牙。⑤上颌牙中,第二前磨牙脱落率最高,第一前磨牙次之,切牙再次之,尖牙最低;下颌牙中,第二前磨牙脱落率最高,其余牙相近;所有牙齿中,第二前磨牙最高,尖牙最低。结论:托槽的脱落率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必须了解和重视这些因素,从而减少托槽的脱落,提高矫治质量。
- 邵金陵蒋勇董瑞华何艳
- 关键词:口腔正畸学托槽粘贴
- 6000年前成人第三磨牙的研究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观察距今约6 000年前成人第三磨牙的位置情况。方法:研究了200个半坡博物馆内保存的新石器时代人颌骨标本,第三磨牙共383颗(上颌187颗,下颌196颗),观察第三磨牙的萌出情况。第三磨牙未萌出者经X线片证实,按有无第三磨牙牙胚,将其分别归为埋伏阻生组或先天缺失组。结果:上颌第三磨牙先天缺失率为26.74%,下颌第三磨牙先天缺失率为17.35%。上颌第三磨牙阻生率为2.67%,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率为14.79%。结论:现代人第三磨牙阻生率与先天缺失率均较新石器时代成人高,人类第三磨牙阻生与先天缺失是伴随整个人类进化而发生的咀嚼器官退化现象的一部分。
- 李霞邵金陵韩迎星蒋勇
-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成人第三磨牙先天缺失咀嚼器官
- 新石器时代人牙齿的龋病状况分析被引量:16
- 2006年
- 目的调查距今六千年左右新石器时期古人牙齿的龋病状况,以探求龋病的发生发展趋势。方法观察记录并统计了西安半坡博物馆馆藏73例人头颅骨全部牙齿的龋病情况,用SPSS12.0软件对913颗牙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时人群患龋率为26.03%,龋齿率为2.85%,总龋均为0.35。从龋患在牙面上的分布看,当时人群的牙合面龋最多,占全部龋患的73.08%,其次为邻面龋,占50.00%。不同牙位龋患发生的多少顺序为M2>M3>M1>P2,第二磨牙的患龋率最高;龋病罹患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新石器时代半坡人的龋病发病较现代人低,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类的龋患率不断增高。
- 张璇邵金陵张志敏李霞韩迎星蒋勇
- 关键词:龋病
- 影响托槽脱落的相关因素研究(一)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探讨在口腔固定矫治技术中影响托槽脱落的相关因素.方法:观察应用固定矫治技术的口腔正畸患者298例,粘贴托槽5258个.记录托槽的脱落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托槽的脱落率:①男性>女性;②不同年龄组中,9~12岁组>13~15岁组>16~18岁组>18岁以上组,但前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③使用非光固化粘接剂组>光固化粘接剂组;④再次粘贴组>首次粘贴组;⑤不同错牙合分类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⑥上颌第二前磨牙中使用口外弓组的脱落率>未使用口外弓组;⑦下前牙托槽的脱落率,深覆牙合组与非深覆牙合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托槽的脱落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必须了解和重视这些因素,从而减少托槽的脱落,提高矫治质量.
- 邵金陵董瑞华蒋勇何艳韩迎星
- 关键词:口腔正畸托槽粘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