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梅

作品数:24 被引量:97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1篇病毒
  • 6篇肺炎
  • 5篇血清
  • 5篇脑膜
  • 5篇脑膜炎
  • 4篇野病毒
  • 4篇疫苗
  • 4篇流行性
  • 4篇奈瑟菌
  • 4篇脑膜炎奈瑟菌
  • 4篇呼吸道感染
  • 4篇基因
  • 4篇病原学
  • 3篇血清群
  • 3篇球菌
  • 3篇流行性脑脊髓...
  • 3篇脑脊髓膜炎
  • 3篇脑膜炎球菌
  • 3篇抗体
  • 3篇基因型

机构

  • 23篇北京市疾病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北京市海淀医...
  • 1篇卫生部
  • 1篇北京市朝阳区...
  • 1篇北京市大兴区...
  • 1篇北京市海淀区...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北京市东城区...

作者

  • 23篇董梅
  • 15篇黄芳
  • 8篇陈萌
  • 7篇罗明
  • 7篇龚成
  • 7篇李茂中
  • 6篇张铁钢
  • 5篇吴疆
  • 5篇李爱华
  • 4篇陈维欣
  • 3篇卢莉
  • 3篇陈丽娟
  • 3篇于霞丽
  • 3篇张合润
  • 2篇王玉梅
  • 2篇索罗丹
  • 2篇邵祝军
  • 2篇李仁清
  • 2篇董建平
  • 2篇陈维新

传媒

  • 8篇疾病监测
  • 5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首都公共卫生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健康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第三届传染病...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0-2022年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年龄分布特征及病原学监测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06年将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Group A and C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MPSV-AC)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前后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及脑膜炎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血清群变迁变化趋势,评价加强免疫接种程序(第1剂3岁、第2剂9岁)疫苗控制疾病效果,为优化疫苗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2022年北京市流脑报告病例、2014-2020年国家监测点健康人群Nm带菌率调查数据,分析发病时间趋势、年龄分布特征及Nm血清群变迁情况。结果 将MPSV-AC纳入免疫规划后,发病率由2004年的1.49/10万下降至2007年的0.21/10万,2008-2010年由0.13/10万下降至0.06/10万,2011年以后为0~0.03/10万。MPSV-AC纳入免疫规划前6年高发年龄人群为1、0和15~<20岁年龄组,年均发病率分别为5.08/10万、2.78/10万和1.66/10万。纳入免疫规划后5年全年龄组发病率显著下降,0、1~<6和6~<10岁年龄组较2000-2005年分别下降41.95%、 87.20%和79.98%, 10~<20、≥20岁年龄组下降幅度较1~<10岁人群略低,为76.10%、74.01%, 2011-2022年各年龄组发病率持续维持在低水平,年均发病率较2000-2005年下降幅度在95%以上。病原监测结果阳性40例,以C群、A群、B群和不可分群为主,分别为12例(30.00%)、11例(27.50%)、6例(15.00%)和6例(15.00%),2011年以来无A群报告,W群占比相对上升。2014-2020年健康人群总带菌率为2.29%(328/14 319),各年带菌率为0.68%~3.32%,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可分群、B群和W群分别为256例(78.05%)、 53例(16.16%)和9例(2.74%);2014年之后无C群检出,2015年后无A群检出。结论 北京市MPSV-AC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程序显著降低了<20岁人群全年龄组发病率;优势流行Nm血清群呈现由A群和C群向B群和W群转变趋势,应继续加强流脑监测,必要时考虑是否将MPSV-AC加强剂次调整为含W群成分疫苗。
潘静彬卢莉王怡婷赵丹董梅陈萌索罗丹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球菌免疫程序血清群
2018-2019年北京市呼吸道感染病例中肠道病毒D68型临床和流行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18-2019年呼吸道感染病例中肠道病毒D68型(EV-D68)感染者的流行特征。方法 利用北京市呼吸道病原体监测系统,收集2018-2019年全市35家哨点医院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及流行病学资料,利用实时荧光PCR方法筛查肠道病毒和EV-D68,对EV-D68阳性标本进行VP1区序列的扩增、测序及进化分析。结果 2018-2019年共收集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15 645例,检出肠道病毒阳性者467例(2.98%)。22例(0.14%)EV-D68阳性病例中,<18岁组11例,18~60岁组7例,>60岁组4例;夏季(6-8月)检出7例,秋季(9-11月)11例,冬季(12月至次年2月)3例,春季(3-5月)1例;8例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14例为肺炎(其中2例为重症肺炎);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18/22,81.8%)、咳嗽(15/22,68.2%)。14例EV-D68阳性经测序鉴定毒株属于亚型B3和新亚型D3,其中2018年有8例为B3亚型感染、1例为D3亚型感染,2019年5例均为D3亚型。结论 EV-D68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在北京市持续存在,主要在夏秋季流行,B3和新亚型D3为主要流行亚型。
李爱华龚成李茂中罗明董梅王怡婷王雪黄芳
关键词:VP1基因呼吸道感染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0年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属于肺炎病毒科,正肺病毒属,非节段性单股负链RNA病毒。HRSV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婴幼儿和5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成年人、老年人以及免疫缺陷患者严重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HRSV疫苗或治疗方法。HRSV有A、B两个亚型及多个基因型,不同亚型及基因型流行病学特征不同。本研究对HRSV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疫苗研究及HRSV检测分型技术等进行综述,为HRSV疫苗研究及相关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和监测预警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罗琴董梅黄芳李茂中
关键词: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基因型流行病学疫苗
Ⅰ型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实时荧光RT-PCR快速检测方法的评价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评价和探讨Ⅰ型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快速检测策略。方法采集671名来自脊灰野病毒流行疫区的在京学生粪便标本,采用一组实时荧光RT-PCR代替标准方法分别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检测、脊灰病毒分型检测、Ⅰ型脊灰疫苗株和野毒株鉴别检测。并利用Ⅰ、Ⅱ和Ⅲ型脊灰病毒标准株(Sabin株)和Ⅰ型野毒株对实时荧光RT-PCR和标准方法的灵敏度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1)新脊灰病毒检测流程(肠道病毒通用型检测+脊灰病毒分型检测+脊灰野毒鉴别检测)检出非脊灰肠道病毒33例;脊灰病毒疫苗株16例,其中Ⅰ型5例、Ⅱ型1例、Ⅲ型3例、Ⅰ+Ⅱ型1例、Ⅰ+Ⅲ型4例、Ⅰ+Ⅱ+Ⅲ型2例;脊灰病毒Ⅰ型野毒株3例。(2)3种实时荧光RT-PCR检测脊灰病毒比标准方法敏感1~100倍。其中肠道通用型检测和脊灰病毒分型检测2种方法对Ⅱ型脊灰病毒疫苗株的检测,比标准方法敏感100倍;脊灰病毒分型检测能准确区分Ⅰ、Ⅱ和Ⅲ型脊灰疫苗株,脊灰野毒株鉴别检测对Ⅰ型疫苗株的检测比标准方法敏感10倍;3种实时荧光RT-PCR均能有效检测出Ⅰ型脊灰野毒株,比标准方法敏感10倍。结论新的脊灰病毒检测流程,可大幅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通量,且灵敏度高于标准方法,适合于脊灰应急检测应对突发疫情。
龚成罗明陈萌张铁钢张合润王玉梅李仁清董梅陈维新陈丽娟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实时荧光RT-PCR
2015-2017年北京市东城区非流行季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2015-2017年非流行季节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氏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带菌率,为防控流脑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居住在东城区6个月以上的>1岁的9个年龄组健康人群783名,采集咽拭子、进行Nm培养、分离、鉴定菌群;用χ^2检验分析比较不同人群Nm带菌率情况。结果三年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为0.75%~2.78%,年均1.79%;5~9岁组带菌率最高(4.76%);不同户籍人口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效检出10株Nm(B群和W135群各1株,不可分群8株)。结论东城区健康人群Nm带菌率低,以不可分群为主,有必要适时开展A+C+Y+W135群多价联合疫苗接种。
郑青秀张皓添孙昊高鹏董梅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状况
北京发现ST4821克隆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对2013年1月北京市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检测,了解感染病原及分离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常规细菌学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脑膜炎奈瑟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方法检测患者脑脊液和抗凝血中脑膜炎奈瑟菌核酸,同时对鉴定的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外膜蛋白PorA分型和FetA分型,以及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从患者脑脊液和抗凝血标本中均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种特异基因ctrA和血清群B特异基因siaD。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到1株可疑阳性菌,经实验确诊为B群脑膜炎奈瑟菌。PorA为P1.20,23-9,FetA为F1-91;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显示基因型为ST10051,属于ST4821序列群。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为中等耐药,对环丙沙星和四环素耐药,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氯霉素、利福平等药物均敏感。从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未分离到脑膜炎奈瑟菌。结论该菌株经鉴定为B:P1.20,23-9:F1-91:ST10051(ST4821序列群)。北京地区人群中已经存在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并引发死亡病例,提示应全面掌握本地区脑膜炎奈瑟菌健康人群携带情况及病例菌株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流脑的预防控制提供实验室数据支撑。
董梅赵剑虹王恒伟曾阳黄芳吴疆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死亡病例
我国首例脑膜炎球菌肺炎的病原学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对我国第1株从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进行病原学和分子特征分析。方法通过细菌学、血清学、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的方法,对分离自肺炎病例的菌株进行鉴定、血清分群和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基因检测,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及脑膜炎奈瑟菌外膜蛋白por A和fet A基因检测,进一步了解分离菌株特征,采用Etest方法对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从肺炎患者支气管吸取物中分离到的菌株,经以上实验确诊为不可分群脑膜炎奈瑟菌,PCR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种特异性基因ctr A和Y血清群特异基因sia D;por A为VR1.1-5,VR2.P10-4,fet A为F1-5;国际Pub MLST网络数据库授予该菌株基因序列类型新编号ST-11039,属于ST-92克隆群。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阿奇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结论国内首次报道从肺炎患者支气管吸取物中分离到脑膜炎奈瑟菌,可能还存在类似病例,需要开展进一步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在我国已经流行,为科学评估脑膜炎奈瑟菌疾病负担提供数据支持。
董梅邵祝军黄芳
关键词:脑膜炎奈瑟菌肺炎
口腔液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22年
为探讨新型生物标本口腔液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和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采集2021年10—11月北京两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7例确诊病例的口腔液及配对的呼吸道和血液样本。采用荧光定量PCR和血清抗体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SARS-CoV-2核酸和IgG抗体,同时采用新建的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口腔液标本SARS-CoV-2 IgG抗体。结果显示,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鼻咽拭子、咽拭子和口腔液标本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其中2例病例口腔液双基因循环阈值(Ct值)与咽拭子相近,1例高于咽拭子。获得1例确诊病例口腔液标本全基因组序列,属于VOC/Delta变异株。口腔液和配对血清标本SARS-CoV-2 IgG抗体均为阳性,口腔液的S/CO值较血清低。其中,采集到口腔液系列标本的病例,口腔液抗体水平在发病后11~32 d呈上升趋势。
黄琪刘方遥毛乃颖孙静怡董梅董梅刘锋刘锋于霞丽于霞丽董建平许文波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
北京市2016年发现流行性腮腺炎G基因型病毒被引量:11
2017年
通过对北京市2004~2016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病毒监测及SH基因序列的分析,与我国其他省份及全球参考病毒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阐述北京市腮腺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和变异情况,报告新发现的G基因型病毒与我国其他地区病毒的相似性。研究发现从2007年随有免疫史病例增多病毒分离率明显下降,2010~2016年下降到10%以下。2016年分离到3株腮腺炎病毒,2株得到基因分型结果其中一株为F基因型,另一株G基因型。G基因型病毒与2011年陕西省流行的G基因型病毒最为接近。2004年至今,F基因型病毒一直为北京本地流行株。北京将腮腺炎纳入免疫规划后,随着本地优势流行病毒株的减少,发现了其他基因型病毒,因此应加强病毒监测,尽早发现并阻断新的病毒传播链。
陈萌崔爱利王斌陈维欣窦相峰于霞丽董梅张铁钢吴疆黄芳
关键词:基因型病毒分离
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索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发展为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利用北京市呼吸道病原体监测系统,收集北京市35家哨点医院就诊的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临床标本,开展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测和基因分型,并根据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5年3月至2019年2月,共收集369例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病例,其中重症肺炎61例。单因素分析表明,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者与普通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者相比,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意识障碍、呼吸频率异常增快、收缩压低于90 mmHg、淋巴细胞减少、血尿素氮增高8项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基础疾病(OR=4.108,95%CI:1.425~11.840)、呼吸频率异常增快(OR=10.738,95%CI:3.690~31.252)、淋巴细胞减少(OR=6.110,95%CI:2.041~18.288)是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而女性(OR=0.471,95%CI:0.199~1.115)、呼吸道合胞病毒B亚型(OR=0.425,95%CI:0.158~1.141)可能为重症肺炎的保护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基础疾病、呼吸频率异常增快、淋巴细胞减少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发展为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龚成王雪罗明刘阳李爱华李茂中董梅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重症肺炎淋巴细胞减少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