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屏 作品数:31 被引量:204 H指数:9 供职机构: 武汉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武汉市卫生局临床医学科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识别高危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价值 张临洪 旃培艳 徐武平 经屏 王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识别高危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有卒中高危因素患者的颅内外大动脉狭窄进行研究。方法采用ABCD评分工具,对48h内入院的非心源性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于入院5d内完成DSA检查,根据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的分值,创建新的ABCD+DSA(ABCDA)评分工具。比较这两种评分工具对卒中风险的预测及其分层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在纳入的88例患者中,有37.5%(33例)的患者在90d内发生卒中,其中伴有≥70%狭窄和闭塞的占66.7%(22例),在无动脉狭窄8例中,仅1例发生卒中。两种评分工具对30d和90d的卒中风险预测均有较高的价值,而ABCDA评分的预测能力则更强。按照ABCD评分分层,本组评分为≥5分组与评分<5分组之间,短期内累计的卒中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在添加DSA项目的分值后,评分为≥5分的患者在30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加了6倍,在90d内增加了4倍。结论颅内外动脉≥70%狭窄或闭塞是TIA短期内发生卒中的高危人群。ABCDA评分不仅能增强风险的预测和分层能力,并且在卒中的二级预防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临洪 旃培艳 徐武平 经屏 张新华 王鹏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卒中风险 ABCD评分 高危人群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36例临床观察 2008年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均经DSA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支架置入,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8.8±10.7)%,治疗后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11.6±7.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9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有3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无1例发生脑梗死;术后随访6~12月,无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的发生,未见TIA及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经屏 张临洪 徐武平 张新华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 血管成形术 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在脑卒中预防中的运用 被引量:1 2010年 有研究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占81.8%,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为12%,5年发生率为30%~35%,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即使在药物干预下,其发生率仍为15%~20%。现将我科采用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经验介绍如下。 章红娟 张临洪 经屏 徐武平关键词:内支架成形术 年发生率 药物干预 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介绍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的方法和围手术期的管理。结果: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3-6年,无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无脑缺血症状,无脑梗死发生。结论: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有效地预防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章红娟 张临洪 经屏 徐武平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观察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纳洛酮组 (治疗组 )与胞二磷胆碱组 (对照组 )治疗 14d,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显效率为 6 7.9% ,总有效率为 85 .7%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31.3%和 6 8.8% ,P<0 .0 1和 P<0 .0 5 ) ;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减低 ,显著优于对照组 ( P<0 .0 1)。结论 :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 ,安全性高 ,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经屏 张媚 张临洪 闻立斗关键词:纳洛酮 脑梗死 急性 胞二磷胆碱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脑动脉狭窄的特点 被引量:28 2013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临床症状通常持续不到1h,目前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需紧急干预脑梗死危险预警信号。近期的资料显示,4%~20%的TIA患者会在90d内发生脑卒中,其中约有一半的脑卒中发生在TIA后2d内,30d内的死亡率是无TIA患者的10倍,5年内的死亡率为33%。因此TIA是处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时机。本文旨在探讨TIA患者在短期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及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旃培艳 张临洪 徐武平 经屏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预测 被引量:29 2002年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对 5 94例缺血性脑卒中在 30天内复发的 2 2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和病例 对照研究。结果 早期复发率为 3.7% (2 2 / 5 94) ,其中脑血栓复发率为 3.3% (18/ 5 5 2 ) ,脑栓塞复发率为 9.5 % (4 / 42 )。72 .73% (16 / 2 2 )复发在原患侧 ,多为同类型脑卒中复发 (86 .36 % ,19/ 2 2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高血压、TIA史与复发有显著关系 (OR =4.9,OR =7.1) ,而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入院时高血糖、房颤、高血脂、吸烟、颈部血管斑块与复发无显著关系。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复发多为同类型脑卒中、同部位的复发 ,高血压、TIA史可能为脑卒中早期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经屏 张媚 张临洪 闻立斗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复发 代谢综合征及其单一成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其单一成分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和血脂紊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400例可疑缺血性脑血管病惠者分为CA组(269例)和非CA组(131例),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紊乱及MS等因素对CA的影响。结果CA组伴高血压、糖尿病,MS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非CA组(x^2值分别为6.09、9.18、9.61,P<0.05),CA组年龄、血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非CA组(t值为5.91、3.52,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 1.94,95% CI 1.061-1.128,P=0.001)、高血压(OR 1.74,95% CI 1.075-2.815,P=0.024)、糖尿病(OR 2.021,95% CI 1.066-4.222,P=0.032)及MS (OR 2.530,95% CI 1.264-4.358,P=0.008)是C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MS的各成分聚集对CA的影响较单个因子的影响更明显。结论MS的各成分相互作用,协同促进CA的发生。 旃培艳 张临洪 经屏关键词:代谢综合征 颈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糖尿病 甘油三酯 卒中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睡眠呼吸障碍(Sleep Disorderd Breathing,SDB)是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拟通过分析缺血性卒中或TIA稳定期(病程第3-6月)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其睡眠呼吸暂停低... 王芳 旃培艳 经屏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