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娜
- 作品数:85 被引量:731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关键发育期干旱及复水过程对春玉米主要生理参数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7年
- 为深入了解玉米在关键发育期干旱条件下的耗水特征及致灾机理,对春玉米‘丹玉39’分别从拔节(T_1)和抽雄(T_2)期开始采用持续无补水方式进行干旱及复水试验,基于对叶和根水势、主要光合变量(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以及茎流速率(SF)的动态观测,研究各生理参数对干旱及复水过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叶、根水势均与土壤湿度呈对数关系,不同时期干旱使二者都减小,对根水势的影响比叶水势提前,与拔节期相比,抽雄期叶水势的干旱响应偏早,根水势偏晚;叶水势在T_1处理复水后能得到恢复,但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T_2处理不能恢复;T_1处理的根水势对复水的响应比叶水势更快,且更接近于正常水平.P_n和T_r对T_2处理的响应快于T_1处理;复水后二者对T_1处理的恢复速度快于T_2处理,T_1和T_2处理P_n分别超过和达到正常水平,而T_r分别能和不能达到正常水平;T_r对T_1处理的响应早于P_n,二者对T_2处理的响应一致;各处理gs对干旱的响应与P_n一致;T_1处理的Ci与P_n趋势一致,T_2处理相反.各干旱处理SF比对照减小,在晴天比阴天响应明显,SF对T_2处理的响应比T_1处理敏感,在一定干旱水平后响应敏感性减弱;复水后SF比对照明显增大,T_2处理的增幅小于T_1处理.
- 蔡福米娜米娜纪瑞鹏赵先丽杨扬张慧张玉书
- 关键词:光合参数茎流速率
- 关键生育阶段持续干旱对东北春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 引言玉米整个生育期对水分都十分敏感,干旱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最主要的灾害。东北地区是中国春玉米主产区,玉米播种面积约为6×106 hm,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26.6%,玉米年产量占全国的30%,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占据...
- 蔡福米娜纪瑞鹏张玉书
- 关键词:春玉米干旱胁迫光合特性
- 文献传递
-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被引量:74
- 2012年
- 利用气象观测数据、玉米产量及面积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气候变化事实及对玉米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1971年以来,东北地区≥10℃积温增加了262.8℃,≥10℃积温带(以2700℃为例)平原区向北推进了约200~300km左右,向东扩展50~150km。1991年开始玉米生长季(4~9月)降水量持续减少,年平均水分亏缺量达391.5mm,湿润区缩小,有变干趋势。初霜日推后7~9天,无霜期延长了14~21天,霜冻灾害几率降低。20世纪90年代后,玉米延迟型冷害进入低发期。随着热量资源的增加,玉米可种植区范围不断扩大,种植北界北移东扩,玉米适播起始时间提前。玉米总产、播种面积增加趋势分别为967万t/10a、72万hm2/10a。未来40年东北地区玉米产量以减产为主,与过去30年(1961~1990年)相比平均减产9.5%左右。调整玉米种植布局和品种搭配,依靠水利工程和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选种耐旱、抗病、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是实现东北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 纪瑞鹏张玉书姜丽霞张淑杰冯锐陈鹏狮武晋雯米娜
- 关键词:气候变化玉米生产农业气象灾害
- 几种蒸散模型在玉米农田蒸散量计算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23
- 2009年
- 模拟蒸散的物理过程,计算农田蒸散量是进行生态系统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气象部门进行土壤湿度预报的首要条件。本研究以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法观测的蒸散实测资料,比较分析了基于常规气象数据的蒸散模型(Hargreaves法、Priestley-Taylor法、FAO-Penman-Monteith法)和基于气象梯度数据的蒸散模型(波文比法、梯度法、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模拟)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①Hargreaves法、Priestley-Taylor法和FAO-Penman-Monteith法日蒸散的模拟结果较为一致,总体上高估20%~26%,其中Priestley-Taylor法模拟结果最优;②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模拟的农田日蒸散精度较高,但模型中涉及的物理过程和参数较多,在实际应用中难于获取;③波文比法在波文比小于0.4且仪器精度较高时可以得到较准确的估算值。研究同时还指出,仪器的安装高度及高差设计对梯度法估算蒸散十分重要。
- 米娜陈鹏狮张玉书纪瑞鹏周广胜李荣平
- 关键词:梯度法生态系统模型
- 东北春玉米最优水氮管理措施模拟
- 2023年
- 以东北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2021年锦州农业生态观测站试验数据,对作物生长模型CERES-Maize进行参数校准和验证,模拟不同降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丰水年)各水氮管理措施对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收益的影响,以确定不同降水年不同生产目标东北春玉米最优水氮管理方案。结果表明:CERES-Maize模型模拟春玉米发育期和产量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均为10%以内,能满足玉米生长过程及产量的模拟精度要求。不同降水年各水氮管理的春玉米最高产量分别为1.08×10^(4)、1.16×10^(4)、1.13×10^(4)kg·ha^(-1),其中枯水年最高,平水年最低。获得最高产量的灌溉量分别为185、205和175 mm,施氮量分别为75、175、125 kg·ha^(-1);不同降水年各水氮管理的春玉米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丰水年最高,枯水年最低。获得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灌溉量分别为175、195、175 mm,施氮量分别为75、175、125 kg·ha^(-1);不同降水年各水氮管理的春玉米最大经济收益枯水年最大,平水年最小。获得最大经济收益的灌溉量分别为175、205、175 mm,施氮量分别为75、175、125 kg·ha^(-1)。
- 李鸣钰李国会张益瑞陈妮娜米娜米娜李成龙
- 关键词:施氮量灌溉量水分利用率
- 关键发育期干旱对春玉米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1年
- 为探明不同发育期不同干旱条件对春玉米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以"丹玉405"为试验材料,利用大型农田水分控制试验场,在春玉米拔节、抽雄、乳熟三个关键发育期分别开展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对比试验,分析干旱对玉米产量及结构性状、籽粒含水量和品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分适宜对照相比,其他处理下,干旱导致玉米秃尖比、籽粒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明显增加,分别平均增加85.3%、10.6%和14.9%;导致百粒重、理论产量、籽粒含水量、淀粉含量明显降低,分别平均降低14.2%、30.5%、29.7%、45.2%,对果穗长、果穗粗以及籽粒脂肪含量总体影响不大;籽粒淀粉含量对拔节期干旱最为敏感;果穗粗、秃尖比、籽粒含水量、脂肪含量及氨基酸含量则受抽雄期干旱影响最大;而果穗长、百粒重、产量及籽粒粗蛋白含量对乳熟期干旱最为敏感。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及籽粒品质受影响程度普遍呈增加趋势,对籽粒品质的影响比对产量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果为今后高产和优质玉米生产奠定基础,为分析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陈妮娜纪瑞鹏贾庆宇冯锐米娜张淑杰张玉书于文颖
- 关键词:春玉米干旱胁迫
- 玉米干物质分配与发育进程关系的干旱响应
- 2024年
- 为深入了解玉米干物质分配(DMP)随发育进程(DVS)的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机理,并完善玉米DMP参数化方案,基于锦州地区开展4a的玉米营养(VP)和生殖(RP)生长期干旱试验,研究‘丹玉405’和‘先玉335’两个品种玉米地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分配随玉米发育进程的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正常生长情况下,玉米的果穗干重与地上总干重随DVS递增的趋势相似,叶和茎干重随DVS都表现出先增后减趋势;玉米叶干物质分配系数(DMPR)随DVS线性或指数减小,茎DMPR随DVS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开花吐丝期,果穗DMPR随DVS线性增大;叶干物质增长量分配系数(IDMPR)随DVS减小,在乳熟期发生干物质再分配,茎和果穗IDMPR与DVS都呈先增后减的变化特征,茎干物质再分配略晚于叶。土壤干旱情况下,各器官干重随干旱加重而减小;各器官DMPR比干重对干旱的响应偏小且偏晚,其中‘丹玉405’的叶和茎DMPR在玉米生长后期随干旱的加重及发生时间的延后而增大,果穗DMPR的响应与之相反,‘先玉335’各器官DMPR对干旱的响应弱于‘丹玉405’。不同时期干旱使叶、茎和果穗IDMPR较正常值分别偏小、偏大和偏小,叶干物质再分配时间提前。高温和干旱叠加可导致玉米果穗生长停滞,使叶和茎的干物质再分配受到严重抑制,导致DMPR和干重比正常值明显偏大。综合4a试验结果,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和DMP随DVS变化及对干旱的响应都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干旱响应与干旱程度及其发生阶段关系密切。
- 蔡福米娜米娜张慧明惠青赵先丽张淑杰张玉书
- 关键词:玉米干物质积累干物质分配发育进程
- 近50年辽宁热量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被引量:20
- 2009年
- 结合GIS技术、气候倾向率以及突变分析方法对辽宁近50年热量资源相关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就区域平均值而言,除≥20℃积温以外,其它各界限温度积温都表现出极显著增多趋势,增幅在64—67℃·d/10a之间。≥0℃和≥5℃初日显著提前,≥10℃和≥15℃终日显著延后,持续日数都显著增多。≥0℃、≥5℃和≥10℃积温在1993年前后发生突变,≥15℃和≥20℃积温气候突变发生在1998年前后;≥0℃、≥10℃、≥20℃初日,≥0℃、≥5℃、≥10℃、≥15℃持续日数以及≥20℃终日都发生气候突变。在空间上,近50年≥0℃和≥10℃积温:在辽西大部、中部平原以及大连大部地区极显著增多,且增幅最大,在60℃·d/10a以上;在1970年代减少,从1980年代开始不断增多。≥0℃持续日数在中部平原、辽西南部、东部山区南部和大连南部地区显著增多,其中高值区范围在1980年代减小,低值区范围年代间交替变化。≥10℃持续日数在环渤海部分地区、中部平原和辽北部分地区显著增多,在1970年代大部地区减少,从1980年代开始,大部地区持续增多。
- 蔡福张玉书陈鹏狮张淑杰纪瑞鹏米娜赵先丽
- 关键词:GIS热量资源
- 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机制与评估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3年
- 骤发干旱是一个迅速加剧的缺水过程,其主要特点为发生突然、发展迅速、强度大、破坏性强。干旱发生速度是区分传统干旱和骤发干旱的一个明显特征。骤发干旱作为一种“新常态”干旱类型,全球呈现普遍多发、影响严重态势。明晰骤发干旱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影响,实现骤发干旱对农作物影响量化评估,有利于全面认知干旱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对我国乃至世界粮食稳产高产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骤发干旱特征、定义和驱动机制的研究进展,归纳了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骤发干旱识别的主要方法,重点阐述了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评估方法、农作物发育期遭受骤发干旱影响的敏感性、骤发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机制和骤发干旱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展。分析了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机制和损失评估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传统农业干旱和骤发农业干旱事件分离技术尚未成熟、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过程和产量的影响机制不明晰、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模拟和定量评估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建立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甚至不同发育期的骤发农业干旱识别方法;阐明传统干旱和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过程影响机制的差异性;实现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对骤发干旱的响应行为数值模拟,全面揭示骤发干旱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过程。
- 纪瑞鹏于文颖于文颖武晋雯冯锐张玉书
- 关键词:农作物识别方法
- 一种光谱辅助测量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谱辅助测量装置,包括支撑组件和伸缩套杆,所述伸缩套杆安装连接在支撑组件的内侧上端位置上,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支撑组件、伸缩套杆和圆孔配合使用,能到达到高度调节的作用,转动支撑立杆,使支撑立杆底端的螺纹...
- 冯锐纪瑞鹏武晋雯于文颖李党红胡伟张玉书蔡福米娜陈妮娜张淑杰赵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