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圆圆
- 作品数:12 被引量:151H指数:6
- 供职机构:白银市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西北干旱半干旱过渡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 根据气象资料及粮食产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干旱半干旱过渡区近50年年降水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就季节而言冬、春季略增,夏、秋季减少且秋季降水在1986年发生减小突变,从年代际变化看,近10年出现了剧烈下降...
- 高蓉石圆圆陈少勇
- 文献传递
- 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变化特征被引量:3
- 2013年
-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边2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春季云形状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探讨了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并选用同期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出现频率在20%~24%,为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的3~6倍,山区东、南侧多于西、北侧,与该区大气水汽含量分布呈现相一致。②近45年来,祁连山区春季平均气温增温0.9℃,气温变化经历了低—高—低—高的4个变化阶段,气温变化的倾向率为0.18℃/10a。③近45年来,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出现频率与同期气温变化反相,经历了多—少—多—少4个变化阶段,总体呈弱的减少趋势,倾向率为0.2%/10a。④在25a时间尺度上,祁连山区春季气温和积雨云出现频率为反相位变化结构为主,表明在长期气候变化上,气温偏低时期对应积雨云出现偏多时期,气温偏高时期对应积雨云出现偏少时期。⑤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偏多与偏少年在欧亚500 hPa环流场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积雨云出现频次的多少是对欧亚500 hPa环流异常的响应。
- 石光普石圆圆郭俊庭陈少勇林纾王银花
- 关键词: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异常
- 中国西北近46a夏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为了整体分析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夏季(6~8月)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该区137个测站1961—2006年历年夏季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项式拟合、EOF、REOF、Mann—Kendall、滑动t-检验、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区夏季气温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夏季近46a平均气温19.5℃,且年际变化较小。2)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由降温到升温的转变,1994年以后变暖趋势更加明显,并在1996发生了增温的突变。全区温度变化存在7a和4a左右的周期,目前,气温仍处于偏高周期。3)根据EOF分析,夏季气温异常可分为全区一致型、准东西向差异型、准南北差异型。经REOF分析,进一步突出局地特征细分为6个区:高原区、蒙陕甘宁区、北疆区、南疆区、蒙新甘区、东部区。4)全区夏季46a增温率为0.24℃/10a,近10a变暖趋势更加明显,其中高原区、蒙陕甘宁区、蒙新甘区对全区夏季增温贡献最大。南、北疆区和东部区增温较小,局地有下降趋势,表明大部分区域增温显著,同步响应全球变暖。
- 石光普陈少勇郭江勇石圆圆夏权
- 关键词:夏季气温时空变化特征气候变暖
- 西北干旱半干旱过渡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9年
- 根据气象资料及粮食产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半干旱过渡区近50年年降水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就季节而言冬、春季略增,夏、秋季减少且秋季降水在1986年发生减小突变,从年代际变化看,近10年出现了剧烈下降;温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994年有一次显著突变,在各季中,冬季季增温最为显著,因此,由冷湿向暖干化转变是过渡区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特征;受气候暖干化影响,粮食气象产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近年来呈现降幅加剧趋势;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粮食产量预测模型。
- 高蓉张燕霞石圆圆陈少勇
- 关键词:过渡区气候变化粮食产量
- T213数值预报产品在白银市盛夏中雨以上降水中的释用技术被引量:5
- 2008年
- 基于MICAPS系统,利用T213数值预报格点资料、预报关键区34个站点的高空资料以及市内4县区不同时次的本站气压和日降水量资料,通过分析白银市中雨以上降水的天气特征,归纳出中雨以上降水的天气形势,并据此进行客观定量化分型;选取对白银市中雨以上降水具有明显物理意义的消空指标和预报因子,利用PP数值释用方法,建立了白银市盛夏中雨以上降水的短期预报模型。对2007年6~8月进行试报,预报准确率平均达66.7%,预报效果较好。
- 景怀玺徐科展石圆圆白虎志
- 关键词:T213降水预报
-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近46a秋季气候变暖分析被引量:38
- 2009年
-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137个测站,近46 a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区秋季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秋季气温增温明显,近46 a增温率0.36℃/10a.从1971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1988年有一次显著突变,其后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②秋季气温标准差在青海高原西部、新疆东部—北疆和内蒙古是一个高值区。③秋季区域平均气温单调增温而无明显转型期,全区性的前10个偏热年,80%出现在1990年以后,各分区的异常偏热年,90%也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5 a左右和22 a的周期,无论从年代际的变化来看,还是从20 a以上的气候变化层次来看,振幅向高温增大,气温趋势仍在居高不下的位置。④秋季气温存在演变的地域差异,新疆区和蒙陕甘宁青区东西变化相反。⑤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秋季气温异常细分为蒙陕甘宁区、北疆区、南疆区和高原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秋季气温的转折大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由下降转为上升;各区秋季气温在1987—1988年发生一次突变。
- 陈少勇郭江勇韩通石圆圆
- 关键词:秋季气温气候变暖
-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被引量:42
- 2009年
-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138个测站,近46年历年平均地面月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项式拟合、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干旱区年平均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近46年增温率为0.34℃/10 a。新疆西部、青海高原东部的部分地方受大地形背风坡影响有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余大部分区域增温显著,同步响应全球变暖。(2)年平均气温标准差分布不均匀。除南疆和海东-陇南一带相对较小,该区其余大部分区域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稳定性差。(3)蒙陕甘宁-塔里木盆地是该区气温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年平均气温的演变在干旱半干旱区一致性程度较高。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发生降温-升温转型,1986年有一次显著突变,其后气温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全区性的前10个偏热年,全部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各分区的异常偏热年,大多数也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5年和10年左右的周期,从15年以上的变化层次来看,气温趋势还在偏高的位置。(4)年平均气温存在演变的地域差异,蒙新区和陕甘宁青区南北变化相反。(5)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年平均气温异常细分为北部区、高原区、南疆区和东部区4个分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的转折存在区域差异,高原和南疆区单调增暖,无明显转折,北部区的转暖时间比较低纬度的东部大致要早5年左右。受高原"启动区"影响,其它区的突变比高原要晚3~10年,其它区的年代际变化比高原要晚1~2年。
- 陈少勇郭江勇郭忠祥高蓉石圆圆
- 关键词:年平均气温气候变暖
- 西北干旱半干旱过渡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 根据气象资料及粮食产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干旱半干旱过渡区近50年年降水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就季节而言冬、春季略增,夏、秋季减少且秋季降水在1986年发生减小突变,从年代际变化看,近10年出现了剧烈下降...
- 高蓉石圆圆陈少勇
- 关键词:气候变化粮食产量干旱年代际变化
- 文献传递
- 甘肃中部雷暴天气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20
- 2007年
- 利用1958-2005年白银地区4测站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子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白银地区雷暴初、终日及雷暴出现日数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初日北部平原呈推迟的趋势(2.7 d/10 a),南部山区在其平均期(4月20日)附近上下摆动。雷暴终日北部平原呈提前趋势(-2.6 d/10 a),南部山区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先升后降;雷暴初日变化北部平原较南部山区稳定,雷暴终日变化南部山区较北部平原区稳定,雷暴初日较终日稳定;雷暴初、终日北部平原对应的候平均气温阈值分别为9℃、11℃,南部山区对应的候平均气温阈值皆为6℃;雷暴日数“南多北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8-10 a的周期显著,其总趋势是减少的。
- 景怀玺石圆圆白虎志
- 关键词:雷暴天气气候特征
- 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变化特征被引量:4
- 2012年
- 利用祁连山区及周边29个气象观测站近41年秋季云形状和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探讨了秋季层状云出现频率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并选用同期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的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出现频率为8%~26%,呈西少东多的空间分布。②近41年来,祁连山区秋季增温1.2℃,气温变化的倾向率为0.29℃/10a,8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增温的突变。③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的出现频率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近41年来减少约11%,倾向率为-2.7%/10a,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与同期祁连山区显著增温相对应,层状云出现频率减少更为明显,层状云出现频率与气温呈明显的反相变化趋势。④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祁连山区的层状云出现频率减少,减少的幅度从西北向东南递增。当祁连山区秋季平均气温在升高1℃时,祁连山区层状云出现频率减少2%~10%,祁连山西段、中段减少2%~4%,祁连山东段减少4%~10%。⑤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偏多与偏少年在欧亚500 hPa环流场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层状云偏多年,极涡向亚洲北部伸展,东亚大槽较偏弱,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脊前偏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沿偏西北路径向中国西北地区输送,中亚地区到高原上不断有低值系统发展东移,同时南支槽加强,来自阿拉伯海、南海、东海的暖湿气流向内陆地区的输送明显加强,与进入高原北部的冷空气交绥,从而使祁连山区层状云出现频次增多;层状云偏少年,中亚-中国西北地区暖性高压异常加强,东亚大槽偏强,冷空气活动路径偏东,亚洲大陆至西太平洋冬季风特征明显,偏北风加强,不利于东南暖湿气流向西北内陆地区的输送,冷暖气流在祁连山区交绥次数减少,从而使祁连山区层状云出现频次减少�
- 石光普石圆圆郭玉珍陈少勇林纾郭俊庭
- 关键词:气候变暖层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