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 作品数:37 被引量:136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被引量:18
- 2021年
- 目的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风险预测模型,以评估和预防出血性卒中患者的下肢DVT。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547例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547例患者分为建模组(447例)和外部验证组(10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下肢DVT。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下肢DVT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及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风险预测模型的效能;应用外部验证法检验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性。结果建模组纳入的447例患者中,共112例(25.1%)确诊为下肢DVT。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全身麻醉手术、镇静镇痛药物、降温毯物理降温、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下肢肌力分级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63,95%CI:1.036~1.092,P<0.001)、镇静镇痛药物(OR=5.115,95%CI:2.620~9.986,P<0.001)、降温毯物理降温(OR=34.991,95%CI:14.009~87.396,P<0.001)、高血压病史(OR=2.671,95%CI:1.275~5.594,P=0.009)、血浆D-二聚体水平(OR=7.026,95%CI:3.324~14.851,P<0.001)是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P=0.648,AUC=0.912,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14,对应的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0.0%,截断值为0.226。外部验证组100例患者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0.0%,一致性指数为0.84。结论基于临床参数所构建的下肢DVT风险预测模型简单、便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为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DVT风险的预防、评估及诊疗提供参考。
- 陈慧娇孙晓红孙晓红田野田野安硕
- 关键词:卒中静脉血栓形成下肢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改善小鼠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的机制探讨被引量:4
- 2013年
- 研究背景颅脑创伤后的炎症反应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神经元凋亡和神经功能缺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我们采用液压打击动物模型,观察经rhEPO治疗后脑组织中性粒细胞变化和神经元凋亡情况,以探讨该药对颅脑创伤后神经功能保护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液压打击模型模拟颅脑创伤,分别于创伤后第l、3和7天观察不同处理组小鼠海马区髓过氧化物酶阳性中性粒细胞和Caspase-3阳性神经元表达变化;并于创伤后第7~11天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记录小鼠逃避潜伏期。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伤后第1天小鼠海马区髓过氧化物酶阳性中性粒细胞数目即开始增加(均P=0.000),并于第3天达峰值水平(均P=0.000),至第7天时减少(均P:0.000);Caspase-3阳性神经元数目于伤后第1天开始逐渐增多(均P=0.000),至第7天达峰值水平(均P=0.000)。与生理盐水组相比,rhEPO组小鼠伤后第1~7天海马区髓过氧化物酶阳性中性粒细胞和Caspase-3阳性神经元数目呈逐渐减少趋势,不同观察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与生理盐水组相比,rhEPO组小鼠于Morris水迷宫实验训练第3天逃避潜伏期开始缩短(P=0.013),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0)。结论液压打击后给予rhEPO可促进小鼠颅脑创伤后认知功能的恢复。其可能机制与抑制创伤后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关。
- 陈通恒周子伟李盛杰田野杨国巍王世召魏铭雷平张建宁
- 关键词:脑损伤过氧化物酶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 扶正化瘀片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片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1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收治的2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口服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30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扶正化瘀片,1.6 g/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Th17/Tre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8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ALT、AST、TBIL水平明显降低,ALB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ALB水平比对照组高,ALT、AS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化瘀片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能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改善肝功能,降低Th17细胞、Treg细胞水平。
- 李庭红付彦超杨言开崔羽丰李琴英田野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TH17细胞TREG细胞
-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成人患者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 2023年
-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患者病情复杂,主要表现为sTBI可显著增高COVID-19发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概率;COVID-19也可增加sTBI的手术风险和术后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点,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救治带来困难。截至目前,可供医务人员参考的有关sTBI合并COVID-19的临床研究和诊疗规范甚少。为规范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方案为政策依据,基于国际疫情大流行3年来sTBI和COVID-19的国内外文献,制订《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成人患者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本共识从急诊处理、急诊手术和病房综合管理等方面提出15条推荐建议,为sTBI合并COVID-19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 张泽立孙守家包义君别黎曹云星晁彦公陈菊祥方文华冯光冯雷冯军峰高亮韩冰莎韩萍胡成功胡锦胡荣何伟侯立军黄贤键江基尧江荣才李立宏李晓鹏刘劲芳刘杰吕胜青邱炳辉孙西周孙晓川田恒力田野王珂王宁王新军王东海王玉海汪建军王新功魏俊吉徐峰徐敏晏骖闫伟杨小锋杨朝华张睿张永明赵迪朱建新高国一黄齐兵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
- 关键词:冠状病毒属
- 丙戊酸脑病临床诊疗的新进展
- 2024年
- 丙戊酸(VPA)是常用处方药,用于治疗复杂的部分性癫痫发作、失神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和预防偏头痛。VPA通常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但VPA脑病却是一种少见又严重但可逆的不良反应,患者会出现昏迷、脑水肿和死亡。VPA脑病在临床中很容易被忽视,导致延迟诊断和治疗,危及生命。早期识别和治疗VPA脑病至关重要。本文对与VPA脑病相关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等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田野田野
- 关键词:丙戊酸脑病发病机制
- 血压变异率对青年与老年高血压脑出血预后差异性的影响
- 田野贾颖安硕魏盈胜孙健江荣才
- 阿托伐他汀调控EPCs延缓颅内动脉瘤进展的相关机制被引量:1
- 2019年
- 颅内动脉瘤(CA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其发生与发展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以往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而延缓CAs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CAs患者的EPCs数量降低和功能减退;上调EPCs可降低CAs的发生率并延缓其发展。而且,阿托伐他汀已被证实可以提高EPCs的数量和功能。EPCs及其介导的血管新生是阿托伐他汀延缓CAs发展的新机制和重要作用靶点。大量的研究阐明了阿托伐他汀调控EPCs延缓CAs发展的具体机制,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完善CA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本综述基于上述假说和研究结果,并回顾国内外学者提出的相关调控方法,以期为CAs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 尉辉杰王东田野田野田野俞凯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内皮祖细胞颅内动脉瘤
-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脑创伤小鼠脑源性微粒
- 2018年
- 目的建立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定量检测脑源性微粒(BDMP)含量的方法,观察其可靠性与稳定性,利用该方法探究颅脑创伤模型小鼠脑组织中BDMP的含量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3份荧光标准品的浓度,每次间隔2 h,连续测定5次,计算日内相对标准偏差(简称日内差);另取3份荧光标准品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浓度,每次间隔24 h,连续测定5 d,计算日间相对标准偏差(简称日间差),依据日内差、日间差评价流式细胞仪的可靠性。提取小鼠脑源性微粒,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浓度。结果结果表明,3份荧光标准品的日内差分别为8.4%、5.4%、3.7%,平均值5.8%;3份荧光标准品的日间差分别为4.7%、5.8%、3.2%,平均值4.6%,均符合《中国药典》对生物样品检测相对标准偏差应小于15.0%的要求。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表明脑创伤小鼠脑组织中BDMP的总数为340 519.67±103 043.94,而健康小鼠脑组织BDMP总数为137 358.17±40 358.66,创伤组明显高于健康组(P=0.024)。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定量检测BDMP是可靠的、稳定的。应用此方法初步证实,与假手术组比较,颅脑创伤可导致脑组织产生更多的BDMP。
- 董信龙袁恒杰田野刘丽武银刚张建宁
- 关键词:流式细胞技术颅脑创伤
- 颅内出血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 研究目的:颅内出血患者合并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比其他疾病高,肝功能异常将导致部分药物使用受限,例如抗癫痫药物、抗生素等,不利于患者预后。因此研究导致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做出针对性预防和治疗,将有助于减少颅内出血患者肝功能...
- 田野魏盈胜安硕高闯黄金浩孙健江荣才
- 血清VEGF、Ang-1和G—CSF动态变化对急性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TBI)急性期(14d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神经外科联合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并完成随访的54例TBI患者,分别在TBI后第1、4、7天及第14天检测血清VEGF、Ang-1和G—CSF水平,并与3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分析其变化情况,并据随访6个月后扩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分为预后良好组(GOSE〉5分)和预后不良组(GOSE≤5),分析TBI急性期VEGF、Ang-1和G-CSF变化对伤者预后的影响。结果TBI急性期血清VEGF、Ang-1和G—CSF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呈升高趋势(均P〈0.05)。预后良好组TBI后第1、4、7、14天血清VEGF、Ang-1和G—CSF水平均高于预后不良组,相同时间点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BI后第1天血清VEGF和G-CSF、第4天血清VEGF、Ang-1以及G—CSF、第7天血清VEGF和Ang-1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VEGF、Ang-1和G-CSF在TBI急性期脑组织损伤修复和血脑屏障的修复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高表达水平的血清VEGF、Ang-1和G-CSF有利于伤情的转归与结局,有可能成为判定TBI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 王毅田野王东孙健付胜伟刘晓勇江荣才岳树源张建宁
- 关键词:颅脑损伤血管生成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