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付友

作品数:15 被引量:180H指数:7
供职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降水
  • 4篇雨量
  • 4篇强降水
  • 4篇物理量
  • 3篇短时强降水
  • 3篇水文
  • 3篇流域
  • 3篇雷达
  • 2篇实况
  • 2篇水文模拟
  • 2篇暖季
  • 2篇线性化
  • 2篇校准
  • 2篇面雨量
  • 2篇分段线性化
  • 2篇TOPMOD...
  • 1篇低质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影响
  • 1篇地质

机构

  • 6篇国家气象信息...
  • 5篇中国气象科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四川省气象局
  • 2篇重庆市气象局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空军装备研究...

作者

  • 15篇田付友
  • 4篇程明虎
  • 2篇刘莹
  • 2篇张亚萍
  • 2篇张国平
  • 2篇赵琳娜
  • 1篇姚燕飞
  • 1篇钟水新
  • 1篇张乐坚
  • 1篇杨洪平
  • 1篇赵思雄
  • 1篇郑永光
  • 1篇孙建华
  • 1篇毛冬艳
  • 1篇齐琳琳
  • 1篇赵琳娜
  • 1篇刘琳
  • 1篇田华
  • 1篇齐丹
  • 1篇谌芸

传媒

  • 4篇气象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第26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8
  • 4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优化Z-I关系及其在淮河流域面雨量测量中的应用被引量:19
2007年
利用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2003年6—7月观测数据和地面观测的逐时雨量资料,得到分段最优化Z-I关系,在淠河灌区的水源地响洪甸流域和佛子岭流域进行降水测量。结果表明:强降水阶段流域面雨量,优化Z-I关系后得到的流域累积面雨量与雨量计比值从39%提高到73%,同时相关系数从0.78提高到0.8。528小时时间序列上佛子岭流域在优化Z-I关系之后,流域平均面雨量与雨量计的回归线斜率从0.4提高到0.72,1mm·h-1以上流域平均面雨量累积值与雨量计累积值的比值从48.4%提高到了85.9%。可见,优化Z-I关系后雷达反演值更接近于雨量观测值,同时雷达定量估测流域面雨量的精度得到很大提高。
姚燕飞程明虎杨洪平张亚萍田付友
关键词:天气雷达
我国中东部暖季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环境物理量统计特征
环境大气的水汽、不稳定和辐合抬升是短时强降水预报的关键.通过时空匹配2002-2009年5月1日至9月30日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和NCEP一天四次的FNL分析资料,得到了1573370、355346和11401个无降水、普通...
田付友郑永光张涛张小玲毛冬艳孙建华赵思雄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对流天气的预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流天气的预测方法,该预测方法先根据多年的对流天气现象实况和物理资料获得多个表征物理量及各所述表征物理量的阀值;根据所述表征物理量的表征意义进行分组;将分组后的所述表征物理量根据所述阀值分段线性化分为五级...
田付友
文献传递
基于配料法的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的应用研究
本文利用四川省156个国家站逐小时降水数据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基于配料法选择水汽、动力和不稳定因子建立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模型。考虑到四川复杂地形条件,将四川省分为川西高原、攀西地区和盆地三个区域分别建模,对盆...
刘莹田付友周秋雪牛俊丽康岚
关键词:配料法短时强降水
文献传递
校准雨量计密度对雷达联合雨量计估测流域平均面雨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使用加密雨量计网资料联合合肥新一代多普勒天雷达资料,通过5个个例对2003年佛子岭和响洪殿子流域内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3次典型梅雨期层积混合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校准雨量计密度对雷达联合雨量计估测流域平均面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采用Z=300I^(1.4)和Z=200I^(1.6)两种关系式进行雷达降水估测,以各流域内布设12部雨量计距离平方反比法得到的平均面雨量作为真值,使用的校准雨量计数量逐渐从12部减少至1部,对雷达联合雨量计网以及单独使用雨量计网进行降水估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作为真值的12部雨量计平均面雨量序列,两流域内未经校准的雷达估测累积平均面雨量均存在20%—50%的低估,使用不同的Z-I关系时,只是低估的程度有所变化;整体上用于校准的雨量计数量越多,校准效果越好,随着校准雨量计数量的增加,均方根误差值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同真值序列的相关性逐渐增强;雨量计数量一定时,校准雨量的结果优于单独使用相同雨量计估算的雨量结果;单部雨量计校准时,受雨量计在流域内的分布和相对于雨区的位置等影响,结果随着校准雨量计的不同而变化;文中研究的两流域内,当校准雨量计的数量大于等于2部时,均方根误差稳定,同真值的相关性较高,对应的雨量计密度在佛子岭流域为每900km^2布设1部,响洪殿流域为每700 k^2布设1部。
田付友程明虎张亚萍姚燕飞
关键词:梅雨锋降水
基于Γ函数的暖季小时降水概率分布被引量:30
2014年
我国暖季小时降水的气候概率分布特征分析是开展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的重要基础工作。本文使用1991—2009年5月1日至9月30日的小时降水资料,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对用于描述518个观测站点降水分布的Γ函数的形状参数α和尺度参数β进行了估算,对极端α和β分布情况下大于0.1 mm的暖季小时降水的概率密度分布状况及其累积概率密度分布函数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多个站点基于Γ函数的超过给定阈值的降水累积概率的分布。结果表明:α和β之间的相关性高达0.975,其分布与我国的地势分布有很大的关系。Γ分布可以很好地描述小时降水的分布状况,模拟得到的结果具有更好的连续性,揭示了实况降水中不能观测到的极端降水发生的可能性;华南沿海和海南西北部为最容易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区域,在有降水的情况下,其小时雨量超过10、20和30 mm的累积概率分别达到了8.0%、2.0%和0.7%,另一个常出现极端降水的区域为鲁苏皖交界处,这是强对流预报中值得注意的区域;95%累积概率密度对应的小时降水阈值分布显示,自西北向东南,极端小时降水的阈值不断增大;α与站点海拔高度之间具有很好的指数相关性,其相关系数达到了0.709,表明地形对我国暖季小时降水量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田付友郑永光毛冬艳谌芸钟水新
关键词:概率密度函数
观测降水概率不确定性对集合预报概率Brier技巧评分结果的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利用淮河地区652个站点日降水量和参加全球交互式大集合预报计划的中国T213集合预报系统24 h累积降水预报,建立了新的集合预报评分中观测资料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基于模式检验的观测资料处理中考虑不确定性的思想,构建了观测概率法和观测百分位法的观测资料处理方法。本文方法和通常数值预报检验观测资料处理方法的模式检验对比分析表明:采用了观测概率法和观测百分位法处理降水观测后,五个降水阈值预报Brier评分检验表明,新的观测资料处理方法使预报的Brier评分分值下降,即预报性能得到提高,尤其在中低降水阈值区域较为明显。Brier技巧评分可靠性和分辨性的分析表明,模式五个降水阈值预报都有预报技巧。新的观测资料处理方法普遍提高了五个降水阈值预报的分辨性,但是降低了可靠性。本研究结果对在今后集合预报评分方法中考虑观测资料不确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对集合预报降水的评估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赵琳娜刘琳刘莹齐琳琳田付友
关键词:降水不确定性
针对面雨量预报的中国流域划分方案及结果分析
流域划分是水文气象预报服务的基础之一,本文利用GIS技术,在DEM、水系和地貌分布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一级流域划分方案,利用该方案将我国划分为29个一级流域。将我国一级流域分类为6种类型,针对每种类型建立了二级流域划...
张国平赵琳娜田华齐丹田付友
关键词:水文DEMGIS
文献传递
2009年莫拉克台风诱发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个例分析
莫拉克台风登陆并严重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其带来的强降雨诱发了严重的地质灾害过程。本文主要分析诱发此次福建、浙江地质灾害过程降雨的时空分布,提取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当日雨量、前一日雨量、持续雨量和有效雨量因子,统计分析致灾因...
李宇梅赵琳娜田付友张国平
关键词:地质灾害
文献传递
2017年5月7日广州极端强降水对流系统结构、触发和维持机制被引量:74
2018年
2017年5月7日,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等地出现了小时雨量超过180mm、3h雨量超过330mm的极端强降水事件(简称"5·7"极端强降水事件),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这次过程的高强度降水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花都区降水和增城区降水,每个阶段的强降水均集中在2~3h内,最大分钟级降水达到了5mm的强度,增城区新塘镇184.4mm的极端小时雨量中约120mm的雨量是在05:30—06:00的半小时内产生的。地闪监测显示,对流发展的第一阶段伴有较少的负地闪,第二阶段仅伴有几个闪电。雷达和卫星资料显示,强降水对流系统具有空间尺度小,发展迅速的特征;但发展成熟阶段的反射率因子大值区和卫星低TBB区在空间上出现明显偏离。强倾斜上升气流可能是造成反射率因子大值区和卫星低TBB区空间偏离的原因。雷达资料垂直剖面显示,对流具有回波顶高较低、云底高度低、强回波质心低等低质心暖云降水的特征。地势分布和辐射降温是花都北部低温中心的主要成因,大尺度弱冷空气和冷中心伴随的地形的共同作用,使得偏南暖湿气流向北移动受阻后,在花都地形的强迫抬升下触发了对流。偏南暖湿气流的持续输送、花都地形的阻挡和冷池的作用是01—03时对流维持的主要原因,弱冷空气的南下对03—04时对流系统的快速南移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冷池驱动的对流发展模型可以解释增城地区05—06时对流的较长时间维持。弱的环境引导气流和偏南暖湿气流使得高效的低质心、高效率强降水对流系统较长时间影响同一局地区域,从而导致了花都和增城两地局地极端强降水的出现。
田付友田付友张小玲张涛林隐静张小雯朱文剑
关键词:极端强降水地形影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