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萍
- 作品数:21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明代婢女生存模式探析被引量:1
- 2002年
- 通过社会学的角度对明代婢女的不同类型、社会角色、婚姻状况、最终出路的考察后发现 ,不同类型的婢女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境遇各不相同 ,充当的角色也五花八门 ,虽有高低卑贱之别 ,但其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生存非常艰难。尽管如此 ,明代婢女的社会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因此对明代婢女的考察 ,不仅有助于正确理解明代的社会结构 。
- 王雪萍
- 关键词:明代婢女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社会结构社会史
- 明代婢女政策与法规的演进及社会内涵
- 2013年
- 在明代身份等级社会中,国家关于婢女的政策与法规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从缓和阶级矛盾为着眼点,立足于扩大国家名义下的劳动力数量,采取坚决推行抑制婢女数量与重申婢女贱民地位的强硬政策。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明后世诸帝对婢女政策与法规都做了程度不同的变通,表现为从严禁走向怀柔,由强制转为疏导。这一变化背后具有多重深层的社会内涵:一方面是社会上婢女数量的逆向增长,蓄婢阶层的渐趋广泛以及对蓄婢特权的普遍僭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婢女政策与法规在文本与实践层面之间存在的距离与差异。明代婢女政策与法规的演进特征不仅体现了明代国家处理具体社会秩序方式上的弹性,也表明国家政策与社会实际之间的暗和。
- 王雪萍
- 关键词:婢女明代下层妇女
- 明代厨婢现象的历史文化蕴涵——以《醒世姻缘传》为中心被引量:1
- 2011年
- 《醒世姻缘传》是明代历史章回小说的典型代表,它对明代中下层社会生活进行了共时性、整体性的展现。以《醒世姻缘传》反映的厨婢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说描述与各种史料的相互印证认为,明代厨婢呈现出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时代特征,这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奢侈之风的盛行息息相关。奢侈之风拉动了社会对家庭服务类厨婢的需求,而商品经济的逐步深入使这种需求成为现实,它一方面健全了厨婢买卖的市场运行机制,另一方面改变了社会上的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条件的考量冲击着传统道德的良贱分野。这一现象的背后也透露出明代社会女性生存空间的狭窄。商品经济尽管为明代下层民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存空间和谋生机遇,但女性却被儒家两性体系中的"男外女内"原则所阻碍,她们不得不在家庭内部的有限空间中寻求适合的生存方式,明代厨婢的大量出现正是有明一代这种经济社会以及思想文化整体变迁的反映。
- 王雪萍
- 关键词:明代醒世姻缘传妇女史
- 16至18世纪中国婢女现象论析被引量:2
- 2006年
- 16至18世纪国家对蓄婢行为的控制削弱,蓄婢现象突出。其主要表现为:婢女数量增多,分布广泛,蓄婢成风。立足于社会史和女性史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考察可发现,除了灾荒、官府的横征暴敛、高利贷盘剥和清初奴隶制残余向内地扩展以外,扭曲的男尊女卑观念、奢侈的社会风气以及从事婢女交易的专业团伙和中介人的存在也是形成婢女现象的根源。对婢女现象的再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下层女性的生存状态。
- 王雪萍
- 关键词:婢女女性
- 明代婢女社会地位探析
- 2007年
- 虽然明代婢女的整体社会地位低下,但在具体的政治法律、婚姻与家庭地位方面已经出现松动迹象,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且这种空间呈现出顺次递增的层次性,其中以家庭地位的上升幅度最大。上述现象得到了明代国家的肯定,这与现实中存在的主婢矛盾激化相关,明代政府试图以“恩威并举”的措施达到麻醉和安抚婢女群体的目的。但从社会变动角度来看,这种“激励”举措却在一定程度上对明代婢女整体社会地位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 王雪萍
- 关键词:明代婢女社会地位女性
- 明初文人妇女观的建构与反思被引量:2
- 2017年
- 明初文人妇女观保守与落后的传统认识,来源于相关妇女问题研究的推演,是一种外在层累建构,其根本缺陷是未从明初文人妇女观念本身去做整体分析。实际上,明初文人在认同妇女贞节观念的同时,还有对夫忠妇贞伦理秩序的倡导,对节妇敢于担当的崇尚,亦有对重情烈妇的赞美。其背后思想基调一方面是强调"男外女内"的社会秩序,通过烘托妇贞固化妇女的家庭本位,从相反层面激励男子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主张社会个体的独立性,通过挖掘明初贞妇的睿智、果敢和勇于担当,凸显她们的独立品质;此外,还有对妇女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性的认同。正是由于明初文人妇女观的长期孕育,才有明代中后期妇女解放思想大幕的开启。明初文人妇女观的曲解建构反映出传统阶级二元论思想在史学研究中的挥之不去,也再次警醒妇女史研究需要时刻把握妇女的主体地位。
- 王雪萍
- 关键词:妇女观贞节观念明初
- 明代主妇御婢策略与儒家伦理实践——以明代女性碑传文为中心
- 2013年
- 中国古代传统的男外女内两性规范使明代主妇成为家内婢女的实际管理者。明代主妇御婢策略包含着施婢以恩、御婢以严和恩严并用三种形式;在具体御婢过程中,又表现为宽而有则、严而有法以及主妇身先为范的实践艺术。明代主妇将传统的妇道、母道和孝道等女性伦理规范运用于主婢关系中,从而使其御婢方式表现出明显的儒家道德纹理。这种特质的形成一方面是在新旧更替、良贱等级秩序不断被冲击的明代社会背景下,儒家伦理建设在主婢关系上进行的积极努力;另一方面是在传统的两性规范秩序与现实女性文化情态之间出现巨大差距下,明代文化精英们试图倾力打造女性正统典范形象,从而强化明代正统主流女性文化地位的必然结果。这有助于明代主妇自身文化修养的内敛与提升,对婢女人之属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具有积极意义。
- 王雪萍
- 关键词:明代儒家伦理女性
- 北宋前期役制变迁探析被引量:3
- 2013年
- 北宋前期役制继承了唐末、五代役制的发展成果,表现出新的特征,包括主体役种由力役向职役的更迭,征役对象由人丁的年龄向资产的迁移,服役范围也由中央用役向地方用役为主转变。这些特征的出现不仅根基于唐末、五代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背景,也与唐宋之际财政和赋税制度的变化息息相关。北宋前期役制的变迁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实现役制公平,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役制发展的方向。
- 吴树国王雪萍
- 关键词:职役
- 明清家训中驭婢言论的历史解读被引量:2
- 2007年
- 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垂训子孙的立家之言,传之社会,亦成为教导、训诫社会成员的规范。明清是家训的繁荣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存在许多关于如何驾驭婢女的言论。它们不仅真实地揭示了婢女在明清社会的生存状态,而且比较完整地反映出明清士人之间乃至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婢女观念。目前,通过家训探讨明清婢女问题的研究成果极少(仅见于徐少锦、陈延斌所著的《中国家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本文拟结合明清家训中有关驭婢的言论,重点探究驭婢言论背后的观念实质以及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期揭示明清儒家知识分子“道德救时”的努力和尴尬,并为理解明清下层社会的其他类似问题提供某些参照。
- 王雪萍
- 关键词:明清社会言论历史解读社会成员历史文化内涵
- 明代婢妾婚姻实态探微被引量:2
- 2010年
- 明代婢妾婚姻是等级社会下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关系的产物。婢妾婚姻的形成充满了继香火、广子嗣、生育能力、大家婢的素质以及经济因素等诸多社会观念的考量。同时,国家的法律规定和社会纳妾习俗也导致婢妾婚姻中畸形的老主人-少婢妾现象。婢女卑贱的出身使婢妾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并受到来自社会舆论的排斥和否定。婢妾要改变弱势地位,求得宽松的生存空间,需凭借个人努力,如生男儿,向女主人示弱等。尽管明代婢妾婚姻充满了诸多变数,但仍不失为未婚婢女希冀改变命运的契机。
- 王雪萍
- 关键词: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