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宝和

作品数:129 被引量:503H指数:12
供职机构: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9篇期刊文章
  • 20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 2篇标准

领域

  • 103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8篇水稻
  • 56篇杂交
  • 33篇籼稻
  • 32篇栽培
  • 31篇高产
  • 28篇杂交籼稻
  • 21篇杂交水稻
  • 20篇选育
  • 18篇栽培技术
  • 16篇制种
  • 12篇不育
  • 10篇杂交稻
  • 10篇高产栽培
  • 10篇不育系
  • 8篇育种
  • 8篇恢复系
  • 8篇基因
  • 7篇扬稻6号
  • 7篇抛秧
  • 7篇高产优质

机构

  • 122篇江苏里下河地...
  • 9篇扬州大学
  • 9篇江苏金土地种...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南京神州种业...
  • 1篇江苏省农林厅
  • 1篇扬州市职业大...

作者

  • 126篇王宝和
  • 84篇周长海
  • 80篇戴正元
  • 66篇张洪熙
  • 59篇谭长乐
  • 56篇赵步洪
  • 51篇李爱宏
  • 45篇刘广青
  • 38篇黄年生
  • 36篇刘晓斌
  • 36篇白和盛
  • 28篇李育红
  • 28篇刘晓静
  • 26篇季红娟
  • 25篇张小祥
  • 20篇潘存红
  • 15篇余玲
  • 15篇徐卯林
  • 12篇肖宁
  • 10篇孔祥斗

传媒

  • 25篇江苏农业科学
  • 12篇杂交水稻
  • 12篇扬州大学学报...
  • 9篇安徽农业科学
  • 5篇江苏农业学报
  • 5篇中国水稻科学
  • 4篇种子
  • 4篇中国稻米
  • 3篇作物杂志
  • 2篇种子科技
  • 2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作物品种资源
  • 1篇中国农村科技
  • 1篇安徽农业
  • 1篇上海农业科技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耕作与栽培
  • 1篇农技服务
  • 1篇中国种业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10篇2011
  • 11篇2010
  • 7篇2009
  • 9篇2008
  • 12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7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6篇2001
1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用于检测谷梅4号抗稻瘟病基因Pigm(t)的分子标记InDel 587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谷梅4号抗稻瘟病基因Pigm(t)的分子标记InDel?587,本发明提供的分子标记InDel?587位于第6染色体10484756-10484985bp处,与抗稻瘟病基因Pigm(t)的定位区间...
潘存红李爱宏戴正元朱俊凯余玲肖宁李育红张小祥刘广青赵步洪王宝和黄年生周长海谭长乐季红娟刘晓静
文献传递
优质迟熟中粳新品种扬粳805的选育与利用被引量:9
2015年
扬粳805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以优质中间材料香粳49/盐187//香粳111为母本、抗病材料镇稻99/9363为父本进行杂交,结合米香基因、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迟熟中粳稻新品种。扬粳805全生育期152 d左右,株高95~102 cm,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叶色浅绿,叶姿较挺,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较好;一般产量9 200 kg/hm2,有效穗300万/hm2,每穗总粒数110~14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质量27~28 g。中抗穗颈瘟,抗条纹叶枯病,感纹枯病,中抗白叶枯病;稻米品质达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地区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潘存红李爱宏余玲周长海刘广青朱兆兵刘晓斌王宝和戴正元
关键词:迟熟中粳栽培技术
早熟晚粳稻扬粳4227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被引量:6
2009年
扬粳4227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盐91334—6/扬粳186//黄叶9520”复合杂交为基础材料,经连续自交选育而成的优质早熟晚粳稻新品种,其特征特性是:全生育期159d,株高103cm,每穗总粒数130~140粒,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7g以上;品质达国标一级优质稻谷标准,食味品质佳;植株生长清秀整齐,灌浆速度快,后期转色好;抗条纹叶枯病,中抗白叶枯病,苗期对用于鉴定的稻瘟病生理小种均表现抗,中抗穗颈瘟,感纹枯病;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太湖中部与北部早熟晚粳稻区种植。
王宝和戴正元赵步洪李爱宏周长海刘晓静李育红张洪熙
关键词:粳稻条纹叶枯病栽培技术
杂交籼稻新组合丰优22主要特性与栽培技术被引量:1
2009年
刘晓静张洪熙戴正元李爱宏徐卯林赵步洪谭长乐刘广青刘晓斌黄年生王宝和周长海
关键词:杂交籼稻栽培技术
麦草还田直播水稻扬辐粳8号的生长发育特性被引量:12
2007年
研究了小麦秸秆还田和不同播种量对扬辐粳8号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扬辐粳8号耐迟播,是苏中地区理想的直播稻品种;明确用种量以67.5 kg/hm2为宜。秸秆还田优化了直播稻产量结构,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强了直播稻的生理功能,增加结实期物质生产。讨论了高产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扬辐粳8号高产直播栽培技术。
张洪熙戴正元陈秀兰赵步洪谭长乐季红娟王宝和周长海
关键词:直播水稻秸秆还田生育特性
扬稻系列杂交籼稻特性、系谱、育种方法和推广应用被引量:2
2007年
通过对15个扬稻系列杂交籼稻特性、恢复系系谱组成、育种方法和推广应用的综合分析,阐明了选育的基本经验:确立“瞄准需求、总体布局、重点突破、抢占高点、缓急有序、推出品种”的育种策略,运用综合育种方法,不断推出适用品种。注重籼粳亚种优势利用,恢复系系谱骨干亲本集中,80%融入广亲和材料02428的血缘。采用“优势叠加”与“搭梯上楼”的育种途径,提高综合性能。根据“个体看匀称、群体看协调、机能看熟相”的多年育种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育种程序。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种子市场秩序,健全成果转化体系。
周长海张洪熙戴正元王宝和张红生
关键词:杂交籼稻系谱育种方法推广应用
杂交水稻花培提纯复壮新技术探讨被引量:2
1993年
提纯复壮是防止杂交水稻“三系”亲本混杂退化、确保杂种优势及优良种性的根本措施。多年来,全国许多单位都曾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形成了“成对交四圃制”、“三系七圃法”、“一选三圃法”等相应配套技术。这些方法对提高杂交稻纯度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但均存在成本高、花工多、提纯周期长等缺陷。而且,据周天理等研究报道:采用常规提纯方法生产的不育系原种群体。
陈劲松葛美芬张家宏王宝和白和盛
关键词:杂交稻花药培养
高产优质杂籼新组合K优507选育及栽培技术被引量:3
2003年
杂籼新组合K优 5 0 7具有突出的产量优势和制种高产优势 ,品质达新部标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 ,抗性亦好于汕优 6 3。
张洪熙谭长乐戴正元李爱宏孔祥斗徐卯林黄年生刘广青刘晓静刘晓斌赵步洪王宝和周长海夏广宏
关键词:杂交籼稻选育栽培技术
运用籼粳特异分子标记划分杂交稻亲本群及杂种优势模式初探被引量:2
2014年
以80份杂交籼稻亲本和部分新育成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24对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对其进行材料间遗传多态性的划分,计算各材料间遗传距离,并以此为依据,通过UPGMA法进行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按遗传距离值的大小可将试验材料划分为5个大群、12个亚群和28个组群,大面积生产上主要应用的亲本80%以上(保持系、恢复系)均聚集在第Ⅰ大群内,分类结果和系谱分析基本吻合。结合杂交稻育种实践,群间优势普遍大于群内优势,表明利用籼粳特异分子标记在一定程度上区分杂交亲本优势群可行。
张小祥李爱宏肖宁潘存红余玲李育红黄年生刘广青周长海季红娟刘晓静王宝和赵步洪谭长乐戴正元
关键词:水稻SSR标记杂种优势聚类分析
全量麦秸机械还田轻简稻作技术集成与应用
张洪熙杜永林谢成林谭长乐王宝和张祖建冯茂成王和平杨洪建孙进东李育娟徐世林高金成
1、课题来源与背景:扬州市重大科技项目“全量麦秸机械还田轻简稻作技术集成与示范”(YZ2006039、YZ2007028、YZ2008013)。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农田保育新技术-麦秸机械还田轻简稻作中试与示范”(200...
关键词: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