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亚

作品数:4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长江口
  • 1篇地貌
  • 1篇悬浮泥沙
  • 1篇沙量
  • 1篇输运
  • 1篇数学模型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水流
  • 1篇泥沙
  • 1篇微地貌
  • 1篇流场
  • 1篇海滩剖面
  • 1篇含沙
  • 1篇含沙量
  • 1篇浮泥
  • 1篇波流
  • 1篇波流共同作用
  • 1篇长江
  • 1篇潮汐
  • 1篇潮汐作用

机构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王亚
  • 3篇何青
  • 2篇刘红
  • 1篇李身铎
  • 1篇刘玮祎
  • 1篇吉晓强
  • 1篇陈吉余
  • 1篇徐俊杰
  • 1篇王元叶

传媒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长江河口悬浮泥沙的混合过程被引量:27
2012年
根据准同步观测的悬浮泥沙及表层沉积物粒度、流速、含沙量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临近海域悬浮泥沙在河口的混合过程。长江河口—陆架系统悬浮泥沙中值粒径呈现"细—粗—细"的变化规律,河口上段悬浮泥沙中值粒径为8.9μm,拦门沙海域为10.5μm,陆架区为4.5μm,北支为9.9μm,杭州湾口为5.6μm,泥沙类型为粘土质粉砂。河口上段和陆架区悬浮泥沙与表层沉积物的垂向混合作用较弱,拦门沙区域二者发生强烈的混合和交换,悬浮泥沙在由长江河口向陆架系统输移过程中仅有表层泥沙保留了流域输入的泥沙粒度特征。长江口悬浮泥沙中值粒径与含沙量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水流的剪切作用是引起拦门沙海域泥沙再悬浮、近底高含沙量和悬浮泥沙粒径增加的主要原因,悬浮泥沙粒径和含沙量的增加主要由粉砂组分的增加引起。2007年长江河口区范围内悬浮泥沙中值粒径比2003年普遍减小11%,含沙量比2003年减小22%,河口上段含沙量对流域来沙减少的响应最为敏感,而拦门沙区的泥沙粒径对流域来沙减少的响应最敏感。在长江流域来沙量减少的背景下,河口拦门沙区域仍能维持较高的含沙量,主要缘于河口系统内部的供沙。
刘红何青王亚陈吉余
关键词:长江口悬浮泥沙含沙量
波流共同作用下潮滩剖面沉积物和地貌分异规律——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为例被引量:11
2008年
通过对崇明东滩两个海滩剖面、表层沉积物和悬沙粒度以及同步水沙资料的分析,探讨波流共同作用下表层沉积物和地貌的分异规律。受波流共同作用的影响,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由破波带向两侧逐渐变细,分选由破波带向两侧逐渐变差,偏度由极正偏变为正偏,峭度由很窄尖变为宽平和中等峭度。由破波带向岸方向,流速逐渐减小,含沙量逐渐增加。悬沙和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潮间带上部的悬沙主要来源于破波带泥沙的再悬浮。破波带内泥沙以"波浪掀沙"引起的分选运移为主,而破波带两侧的泥沙以潮流对破波带水体的"平流输移"为主。以潮汐水位和高精度海滩剖面数据对崇明东滩微地貌类型按高程进行了新的划分。
刘红何青吉晓强王亚徐俊杰
关键词:长江口海滩剖面微地貌
长江河口水流输运时间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水龄理论的新方法,借助环境水动力学模型定量讨论了多年平均径流条件下长江河口径流和潮汐作用对河口水流输运时间的影响。研究给出了长江河口水流输运时间的时空格局:多年平均流量条件下,水流从徐六泾输出至河口(122.5°E)大约需要24d,南、北槽分流口以上河段水流输运时间主要由径流控制,水流输运时间为8d,向下至拦门沙滩顶水域由径流和潮汐共同控制,水龄为16d,说明最大浑浊带区域的水流输运速度较上下游为慢,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最大浑浊带区域水动力的特征;长江河口水流输运时间存在明显的层化现象,表底层相差最大值可达6d。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长江河口的潮汐作用是影响河口水流输运时间的关键要素,河口巨大的进潮量增强河口水流交换能力并减小水流输运时间,从而显著影响随水体运动的物质输运格局。水流输运时间研究,不仅可以成功应用于河口水动力环境的量化研究,而且可以为泥沙输运及污染物输运等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动力的基础。
王亚何青沈健
关键词:长江口潮汐作用数学模型
杭州湾北岸保滩加固工程附近流场的数值模拟被引量:4
2009年
Delft-3D-flow模型是一个三维的水动力输运模型,该模型采用曲线正交网格,在垂直方向上采用σ坐标,水动力模块建立在Navier-Stokes方程的基础上,采用交替方向法(ADI)对该坐标系下的控制方程组进行离散求解。应用沿水深平均的两维水流数学模型来计算,采用大小模型嵌套的技术进行数值模拟。利用分布在杭州湾和长江口10个潮位站2003年水位数据和1982、1997、2003年的潮流观测数据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模型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吻合较好。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工程实施后,围堤西侧流速变化最为显著,涨急流速减小,最大幅度为24cm/s,落急流速也减小,最大幅度为9cm/s。通过上述分析,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保滩加固工程后在围堤西侧,涨、落急流速均减小,最大减小幅度分别为25cm/s和14cm/s,工程实施后研究区流速递减81%左右;(2)工程实施后涨、落急流向除近岸外,流向变化一般小于5°,基本上不受工程影响,但在高平潮期间,工程实施后在围堤西侧流向变化较大,最大可达100°以上;(3)工程实施后围堤西侧的流速虽然变化较大,但因工程区潮流较弱,工程规模较小,影响将局限在工程区周围200m范围内,对附近的码头以及外侧的金山深槽不会有明显的影响。通过杭州湾北岸保滩加固工程附近流场的数值模拟结果的验证和分析,探讨了工程建设对附近局部流场的改变及其主要影响范围,为保滩加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也为其它海岸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王亚王元叶刘玮祎李身铎
共1页<1>
聚类工具0